APP下载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探究

2011-08-15虞滨鸿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浙江金华321004

大众文艺 2011年10期
关键词:咬字换气美声唱法

虞滨鸿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 浙江金华 32100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技法探究

虞滨鸿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 浙江金华 321004)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领域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艺术歌曲这一独特的声乐体裁表现形式也顺应形势进入了她发展的全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创作技法发上都体现出了更加广泛、更加多元化、更加国际化的特征,因此探讨如何来演唱好新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问题也就随之而出了,本文将从演唱的技法角度来研讨如何从演唱技术的本身来调整、协调,以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技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领域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艺术歌曲这一独特的声乐体裁表现形式也顺应形势进入了她发展的全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创作技法发上都体现出了更加广泛、更加多元化、更加国际化的特征,因此探讨如何来演唱好新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问题也就随之而出了。与此同时,目前在国内的各项声乐比赛(美声组别)中也越来越提倡甚至要求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可见声乐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声乐作品,然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声乐演唱艺术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中国艺术歌曲要“唱什么”“怎么唱”的问题,其中更为重要和具有实践意义的是“怎么唱”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作为声乐演唱者及声乐教育工作者,如何思考和看待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对改革开放30年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技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的。

一、演唱的音色处理

音色简单的说就是声音的质量、色彩,它是由发生物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撇开技巧和处理不说,单就音色而言也是我们鉴赏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实际上也是声乐艺术的魅力之一。声音的音色是可以变化、可以设计的,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需要不同音色的运用,甚至可以说根据每首作品表达的需要,或精确或天生敏感感性的调配声音的色彩,调配适当的共鸣和声带状态,这也是衡量一个歌唱家素养和水准的重要标准,声音色彩的丰富程度和对音色的驾御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在上个世纪初涌现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鉴于时代的特征和当时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状况,演唱时的音色是一种更加自然纯净,更加直白的,言而总之那就象是从古老留声机中传出的,带着时代烙印般的声音,它能真切打动现在当下的我们却又离我们有了不小的距离。另外我国美声唱法是20世纪初伴随着艺术歌曲的产生从西方引进并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认为艺术歌曲就是要用西方的美声唱法来演唱,而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视,使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美声唱法也不能只是“拿来主义”,也要将其与我们自己的声乐文化相融合才能走出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的民族之路,才能唱好我们自己 的艺术歌曲。

当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上更加纯熟的同时尤为注重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我们在演唱这一类作品时,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音色,针对作品本身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来演唱。例如演唱徐景新根据中国古曲改编的《春江花月夜》,有的演唱者就觉得这是个民族题材的作品,用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就可以了,音色是明亮、开朗的,声音非常靠前,听起来实在是有种“腻”的感觉,反映不出作品本身那种内在、典雅的气质;而有的演唱者则完全运用美声唱法的技巧强调共鸣、位置、声音“竖直”的感觉,结果听起来不但是咬字含糊,还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因此笔者认为演唱这首作品时在音色的把握上就要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在保持口腔后部打开的同时,前半部分尽量的夸张咬字,如同朗诵诗歌一般,吸收两种唱法各自的特点,这样一来听起来显得更加自然的音色正好契合了作品的主题,又有一种吟颂的美感。

二、演唱的咬字、吐字

艺术歌曲作为美声唱法的一种重要载体,因此说美声唱法是很适合演唱艺术歌曲的,她传到了中国,当人们用这样的一种声音表演方法来演唱中文歌曲时却发现不那么容易了,“怎么唱”的问题实际上困扰了不少优秀的演唱者,其实上语言问题是其中的关键,在演唱上来表述也就是所谓的“咬字、吐字”。

美声唱法无疑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发声方法,如何将她和中国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美声唱法,实际上最关键的就是根据汉语语言的特点来运用美声唱法的技艺,既追求汉语发声的“字正腔圆”、又保持传统美声唱法的特征,在美声唱法传统的理想追求和民族声乐传统中汉语语音清晰、民族风格浓郁的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汉语咬字主要是在口腔的前半部分发声,并且在辅音到元音,元音与元音之间有明显的咬韵过程,其共鸣腔体在完成一个单字的时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基本都是以“a e i o u”这5个元音作为发声练习的,并没有针对汉语咬字归韵的特点来练习发声,因此学习演唱了许多外国作品,习惯了外文咬字的感觉后,用同样的感觉来做中文的咬字结果就发现咬字变的含糊不清,好象嘴里含着什么东西一样,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包字”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将美声唱法“以腔行字”改为“以字行腔”,简单的说就是在保证一定的口腔共鸣与胸腹腔和头腔共鸣相贯通的基础上,在口腔的前半部分清晰的咬字,并且随着咬韵的过程来逐步调整共鸣空间的大小,完成整个咬字的过程,这样既能做到清晰的吐字,同时由于保持了三方共鸣腔始终的贯通如一使声音又具备了美声唱法所追求的丰满、明亮、共鸣的、抒情的圆润连贯的音质要求。另外还需指出的是近年来的许多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上借鉴了器乐作品,流行音乐作品的一些元素,无论是在旋律的走向上,还是在和声的布局上等等,均体现出了所谓的“后现代”风格,因此我们在咬字、吐字时还应能“顺应时代”不必一味的、甚至刻意地去追求“实、直、正”而是要根据作品内容本身的气质要求来适时的调整。如在演唱《我的深情为你守候》这首作品时,前半部分如情人间深情的低语,再加上具有流行音乐风格的旋律线条,因而在咬字时就不必过“实”、过“直”稍稍松散的咬字方式反而更能这一音区体现出深情的感觉。

三、演唱的呼吸换气

呼吸、换气等气息问题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没有好的气息基础,好的演唱就无从谈起。实际在气息问题上,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和西方的美声唱法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所强调的“丹田之气”实际上就是要求把气息控制在横隔膜和两肋周围的胸腹式联合呼吸,强调气息的深沉,保持在腰腹,尽管说法不同,但本质是基本一致的,所要求的重点也都是大同小异的。

但在实践中由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调式、音阶、节奏等旋法上以及在语言上的较大差异,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作品在呼吸和换气上就有自己的特点,如在作品中,配合情绪的需要,经常借鉴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而在演唱时有“换气”“偷气”“就气而行腔”“声断气不断”等多种气息处理技巧。此外近些年来有很多的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技法上也借鉴了流行音乐的做法,使得作品的旋律进行和结构方面更加的自然,更加口语化,在换气的时候有时就会出现某些地方要按照歌词的内容和韵律来换气,有时又要根据旋律的特点来换气,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多对作品本身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在保证有一个好的呼吸和换气运用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呼吸和换气的技巧,恰如其分地来表现作品内容。

[1]余虹.《新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艺术百家》 2004年第6期总第80 期

[2]王大燕.《雅俗共赏: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主潮一瞥》《中国音乐学》(季刊) 200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咬字换气美声唱法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如何注意换气点的掌握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基于CD4060 的室内换气系统延时关机电路设计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清晨别急着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