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英语语言教学

2011-08-15腾超男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外语大学课文

腾超男 (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一、引言

中国的外语学习者经常抱怨:在学习英语数年后,尽管他们有着较高的语法水平,但仍然无法与本族语者进行流利,恰当,成功的交流。因此探究在中国外语教育环境下如何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实现这一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国的英语教学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1978年至今,大学英语发展大致可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5年,可以称之为摸索阶段, 当时教学纯属语法式教学。根本没有口语、听力的概念。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9年,称之为发展阶段,教材逐步规范, 而在其中最代表性、创造性的是大英语教学大纲。大纲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以及一定的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第三阶段:从1999年到2002年, 即为调整改革阶段。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9年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改和修订。教学要求也由原来的三个层次改为两个层次:1.具有较强阅读能力。2.有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第四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改革突破阶段, 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均有所突破。而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教学要求》更是强调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二、语用能力的内涵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即语用能力。学习语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是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的。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一个人不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化,便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形式,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角度去影响和理解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因此,他们之间只有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才能实现交际目的。因此,外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扩充视野。

三、大学英语教改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尽管我们近年来开始在关注大学生语用能力和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问题,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材和教学过于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运用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管理高层和知名专家、学者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参与了大学英语教改这项庞大的工程。此次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即语用能力。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1.转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讨论式教学。

牡丹江师范学院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法的探讨和改革。尤其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摸索出许多宝贵经验:

(1)导入部分(lead in)。首先,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先通过对其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提问和讨论开始课堂教学,并在问题提出的这一环节环节,把握好问题的方向,启发学生对课文中包含的语用信息进行思考,最后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2)课文学习(text-learning)。教师讲解讲解每段课文中认为重要的语言点和语用知识点(包括言语表达形式、相关社会、文化知识), 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更深刻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学习完课文后请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3)讨论(discussion)。提出各式各样能使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或经历相结合、有联系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并形成多种多样的讨论形式。例如:老师可要求学生抽签或自由分组,通过团体对抗、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既增加了兴趣,又能开发自身的思维,并增加自信心和协作力。

2.拓宽视野,增加教学中教学内容所特有的背景知识。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在其所属年代所特有的各种文化因素,这对于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发现、理解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去指导外语学习与实践有很大作用。教师应力求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严密结合,相互渗透。在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认知特点,不断摸索、改进其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上一个台阶。

3.对于应用的教材,应有一套与教学大纲相配合。这样,除了使学生能够学习基础的语言知识外,还能够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起到一定的培养。另外,使用的教材中应能或鲜明或隐晦的反映出英语语言环境中关于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其独特性,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与各种民族文化和自身民族文化来进行比较,探究其不同及共通性。

[1] Bachman, L•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Hymes, D.Model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C] //J.Gumperz& D.Hyme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New York: Holt, Rhinehart& Winston, 1972.

[3] Johnson, 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3).

[7] 张晓东,闫嵘.讨论式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 2004,(4): 80-82.

[8] 闫嵘,张磊.讨论式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习得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8): 58-63.

[9] 吴书芳.大学英语教改与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 (1): 166-167.

猜你喜欢

外语大学课文
“留白”是个大学问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背课文的小偷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背课文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