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业化问题

2011-08-15聂方舒百色市群众艺术馆广西百色533000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古乐纳西民族音乐

韦 斌 聂方舒 (.百色市群众艺术馆 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 广西南宁 5300)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使得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光民歌就有几十万首。如何将这丰富的音乐保存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目前的工作的重点。

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2003)的发表,整个国际社会开始从族群、民族、种族、国家等各个方面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广西一些地方政府大力提倡文化政策,提倡音乐文化产业化:设立地方歌舞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公司参与的包装,搞大型宣传活动……音乐文化呈现出一个重要特征,即不断被产业化。产业化模式几乎是很多学者深恶痛绝的事情,也让很多的“局内人”痛心,很多的专家学者“强调的是‘非物质’的文化身份特征,希冀原汁原味、原封不动的保护,不要轻易地进行任何改动,地方政府想的是如何借助‘非物质’文化产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民间艺人则是从拮据的现实生活出发,渴望手艺能够时代传承,子孙后代都可以靠其谋生过个好日子”。在云南丽江古城里,名为“大研纳西古乐会”的演出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由于这种古乐是在纳西族地区保存流传下来的音乐,因此被经营者命名为“纳西古乐”。到丽江欣赏这种被誉为“活化石”的音乐已经成为很多人到丽江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纳西古乐”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但是这引起了学者的不满,文章《“纳西古乐”是什么东西?》,对“纳西古乐”这一丽江旅游的重要品牌进行了16页图文并茂的质疑,认为所谓的“纳西古乐”只是一种歌舞形式,称其为“古乐”是不合适的;而这种歌舞形式在文化渊源上来自汉族,把它归属于纳西族也是不合适的。“纳西古乐”完全是商业炒作行为,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是“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歪曲和亵渎”。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做法其初衷是好的,但过犹不及,反而带来了负面的效果。这样看来,音乐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相互矛盾的,民族音乐的发展除了其自然状态的传承,运用现代的各种手段进行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不同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形成的少数民族音乐,它们的教育传承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难以一种观念和体制指导。

事实说明,产业保护与非产业保护各有利弊,但是二者似乎没有很多的交集,双方在自己的平行线上“自我行事”,我们目前急需做到的就是二者合理共存的焦点。无论是自然传播方式,还是技术媒介传播方式,都是传递民歌信息的重要过程,都是一切原生态民歌艺术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对于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上, 学校、政府和本地区本族群人士都必须积极参与。

1.学校是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途径。专业音乐院校或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与此相关的音乐课程,让学生间接地了解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本族的传承者和民间老艺人作为传统民歌传承的核心与灵魂,将他们请进课堂进行口传心授的教学,无论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播还是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

2.从小抓起,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音乐是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一民族的灵魂和思想。传统不能丢。大到国家小到民族,要以自己的的民族而骄傲。“任何真正伟大的文化艺术创造,无不根植于本民族丰厚的精神土壤。而民族音乐,家乡的歌,正是本民族精神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方政府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积极打造鲜明的文化标识。要为一个民族作品牌,首先抓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文化保护这个领域里,创新发展和继承传统是一对很难处理的辩证关系,是常常会发生矛盾的,即使创新,也应该是在对传统深刻理解的前提下,遵循传统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才能进行。分清楚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把精华保留下来,使之发扬光大,然后把糟粕剔除干净,“传承底蕴者整理加工,进行创新创作,去其地域性之“土气”,增其超越性之“大气”……

4.音乐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东西,从服饰到民歌到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相生的文化旅游现在正蓬勃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能调动本族人民的积极性。

5.环境还原。环保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就壮族歌墟节来说,歌墟节是广西壮族一种群众性的唱歌活动,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广西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壮族歌节,酷爱唱歌的壮族人民可以比歌赛智,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每当歌圩一到,男女老少便从四面八方赶来,歌如海,人如潮,少的千人、万人不等,多的达三至五万人。如此规模宏大的规模,在城市是很难再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的奥妙与宏大。

6.作品创作。浩瀚如海的民歌是音乐创作的自然资源,藏于人心。它就像埋在地下的具有灵气的树根和埋在河床的具有灵气的石头,谁独具慧眼,谁就是他的主人。(李槐子)少数民族的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各具风格。打造具有本民族风格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遵循本民族自身发展规律,不能用所谓的“先进”的音乐理论去指导或代替,这样“改造式”的发展会成为破坏民族音乐传统的侩子手。民族音乐在传承过程中也应该认清自身地位,将自身置于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唯我独尊”或“包打全球”的发展心态都是不科学的。愿社会各界能重新认识原生态民歌艺术在当代的尴尬处境,找出更佳的解决途径,使我们对原生态民歌的认识、研究能够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文化价值与成果,使得民族音乐的道路越走越宽。

[1] 《中国传统音乐的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发展》.蔡际洲.中国音乐.2003.2.

[2] 《产业与非产业——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二律背反》.孙云.音乐探索.2010.4.

[3]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谢嘉幸.音乐教育,2000.

[4] 《打造靖西壮族绣球文化品牌的可行性研究》.黄约.赵晓香.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古乐纳西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踏浪
泉州北管:地域文化交融出的古乐
纳西鲁丁的微笑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