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中的伦理越位
2011-08-15徐子昂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王 超 徐子昂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野性的呼唤》自1903年出版以来,以其浪漫的历险过程,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动物题材所带来的极强的趣味性,深深的吸引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此书至今为止已被译介为80多个版本,是伦敦最为著名的作品,并为伦敦在欧美文学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自小生活在温暖舒适的南方,是法官米勒先生及其家人忠诚的好朋友,但因园丁赌博需要赌资而被偷偷贩卖到了寒冷的北方,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遭遇,最终巴克凭借自己的机智与勇敢适应了北方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最终摆脱人类的束缚,回归荒野成为一名头狼。
“虽然《野性的呼唤》描写的是一只狗的故事,但是它所展示的哲学深度是大多数动物探险小说所匮乏的。”119世纪末,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田园化和理想化的农业文明价值体系逐渐被冷漠与恐惧的工业文明所代替,科学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普及,使得美国财富急剧增长,人们的物质财富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美国人却面临着精神危机以及信仰的缺失。“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此书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了现存的生物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是经过自然生存斗争的结果,”2而非上帝所创造。这个理论从根本上对上帝创造万物给予了彻底的否定,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根基也是非常强烈的冲击。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一系列残酷的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人们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在无情的世界里无助地挣扎。“人们期望和依赖神的帮助和庇护的信念也已彻底破灭。生活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存活下去而进行的斗争。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人形兽”等观点变成了这个丧失道德的世界的流行标语和参考标准。”3
19世纪末的美国,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影响了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以悲观和绝望为基调的自然主义成为了这一时代美国文学的主要特征。身处同时代的杰克•伦敦在创作中无疑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伦敦的青年时代生活非常艰苦,曾去过加拿大北部淘金。但是淘金并没有使伦敦变得富有,却为他的写作事业积累了很多素材。
在作品的进程中,通过巴克对北疆残酷环境的适应可以明显体会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似乎这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但是巴克为什么会在作品的最后回归荒野,有的学者曾分析回归荒野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意图表达出那种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是对美国梦的一种怀念,但是荒野确是充满挑战并且残酷无情,是与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矛盾的。另外作者为什么以一只狗作为主角,并把这只狗赋予了人的色彩,这样的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如果把巴克对生活的适应和挑战置于人与自然两种不同伦理秩序之中加以分析,也许会有新的体会。
作品中,巴克进入荒野,并逐渐的按照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来要求自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件事情之中。
首先,巴克被贩卖到环境恶劣的北疆,进入的原始世界与文明社会相比,所遵循的生存原则截然不同。在这样的世界里,巴克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当红衣男子为了驯服巴克而用木棍痛打他时,他的自尊受到了伤害,对这种野蛮的行为气愤不已,在进行了一轮轮无用的反攻之后,他放弃了。这使得他学到了进入荒野的第一个原则----棍棒原则。“巴克自己明白,他被打败了,他知道单凭他一个绝对赢不了一个拿棍子的人,记住这个教训并且永远忘不了。”4“这种情形使他不得不接受一个歪曲的甚至是错误的“道理”:拿着棍子的人就是揽有大权的统治者。”5
其次,一只叫做科雷的狗的悲惨经历让巴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世界的残酷。温顺的科雷出于友善,热情地跟一条强壮的爱斯基摩狗打招呼。但这种友好,却被看作是软弱和无能的表现。最终,科雷被其它狗围攻杀死,并受到司贝斯的无情嘲笑。“残酷和暴力代替了友谊和和平共处,无能自卫的动物将会被残忍地杀害。”6“他深深地懂得,一旦倒下就会彻底完蛋,这可谓一个血的教训。”7
第三,在冰天雪地的旷野,面对运输队伍中食物的短缺,曾经养尊处优的巴克常常吃不饱,而且因为自己的慢条斯理,自己的食物往往还没吃完就被其他狗抢走。“为了不再被抢,他失去了以前吃饭的文雅,很快就草草地吞下自己的口粮,甚至为了躲避饥饿的折磨,他也会不客气地去抢别人的东西。”8在原来温暖舒适的生活中,巴克会顾及道德规范,然而现在,为了生存,却放弃了道德规范。因为荒野是一个残酷、没有关爱的世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第四,在行进的路程中,头犬司贝斯担心不断成长的巴克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经常向巴克给予刁难。巴克始终默默忍受着,但最后他意识到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永远只能被凌辱。最后巴克和司贝斯进行了一场恶战,打败了司贝斯。“这个胜利者,终于完成了他的夙愿,击败了自己怨恨多时的对手。他终于成了优等的原始野兽,成了公认的荒原的最高统治者。”9
通过以上四件典型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巴克为了适应北疆的环境,适应雪橇狗的新生活所做出的努力。为了能够在旷野中生存不得不与自然做斗争,并与其他狗进行战斗。“严酷的现实教会了它许多东西,它必须遵从自然的法则,必须摒弃浪漫主义而采用彻底的实用主义,必须放弃自己原有的道德规范,必须小心翼翼地保卫自己的权力与地位。”10
在北疆的生活中,巴克共更换了四次主人,第一次的主人是波奥特和弗兰克斯。这是两个严厉而又公正的主人。巴克在他们的训练下,进步的非常快,工作也非常的努力。第二次主人是一个苏格兰混血儿,巴克依然努力的工作,任务完成后,又被卖予了第三个主人。第三次主人是一对名叫莫茜蒂和查理的夫妇及莫茜蒂的弟弟霍尔。在两次辛苦的任务完成后,处于极度疲惫状态的巴克和队员理应拥有一段假期来恢复身体,当莫茜蒂提出想让巴克及队员得到休养时,弟弟霍尔的反应则是“休养?休养个屁!”11他们之所以来到条件艰苦的北方,是因为内心中狂热的淘金梦,利润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些狗只要给他们干活就行,其它的他们概不关心。金钱所带来的诱惑就像毒蛇一样侵蚀了他们的内心,原本善良的心灵变得丑陋而又扭曲。他们经验的缺乏又给队伍的行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来就疲惫不堪的巴克和队友行进的更加缓慢。换来的更是急雨似的抽打。最终这三个残忍并且愚蠢的主人坠入冰河淹死了。这时,巴克遇到了名叫桑顿的主人。桑顿从霍尔的鞭下救下了几乎濒临死亡的巴克,在他细心的照料下,巴克恢复了健康。桑顿非常爱动物,对巴克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这让巴克又一次感受到了人类的温暖,并回报以桑顿更多的爱。即使桑顿命令巴克跳下悬崖,巴克也毫不犹豫。为了救桑顿,巴克奋不顾身三次跳入激流,桑顿得救了,而他却断了三根肋骨。为了帮桑顿赢回面子,巴克拉动了重一千磅的雪橇并为主人赢得了一千六百美元。巴克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回报桑顿对他无私的关爱与照顾,因为桑顿的爱,使得巴克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他甚至不想让桑顿走出他的视线。因为他怕桑顿会像其他主人一样离他而去,再次陷入没有关爱的世界中。
桑顿用巴克赢来的钱用作了淘金的资本,但在淘金的过程中却被印第安人当作入侵者而被杀死。桑顿的死亡给巴克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对人类的失望是因为桑顿才再一次让他重新点燃了对人的爱。桑顿的死无疑象征了巴克与人类联系的割裂,迫使巴克最终回归到荒野中,彻底的遵从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来约束自己。
作者用一只狗作为主角,并不断的凸显出动物的生存法则。但主角巴克确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作者的意图是什么?“马克•塞尔泽把文学中巴克这类角色称为“兽皮人”(men in furs)。兽只是表面特征,其内核是人。”12
适者生存、弱肉强食是动物生存竞争的基本规则。巴克作为一只狗为了生存必然会遵从。但是这种生存法则只是是用来维护动物界的秩序,它同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法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界的伦理是一种非理性伦理,它是在弱肉强食中自然形成的秩序,动物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只能凭借习惯遵守弱肉强食的规则,而人是有理性有道德的动物,因此人类社会的伦理是人类凭借理性在不断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形成的。”13如果人类接受了这种动物的生存法则,接受这种伦理混乱的观念,那么人就不再为人,而变相成了野兽。这也解释了作品的主角为什么会是一只狗,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后巴克为什么进入了荒野世界。“兽皮人”选择接受动物的生存法则进行生存,那么只能与人类越离越远,转化为兽。
作品中作者无疑是想通过巴克的遭遇来反映出当时人们畸形的生存状态,冷冰冰的动物生存法则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破坏。这给世纪之交的美国带来了思想和道德上的混乱。
通过从伦理越位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无疑也为我们现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敲响了警钟。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物质文明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生存竞争日益严重,但人们要区别人与动物所遵从的生存法则,不能伦理错位,从而扭曲生活。用人类理性的思维来看待现代社会中人类所出现的问题。否则只能带来一个混乱的世界。
注释:
1.Jack London 原著,Debra Grossman, Ross Douthat 导读.曲莉翻译.《野性的呼唤》.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P4.
2.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P133.
4.李鹏译.《野性的呼唤》.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P389.
5.同上.
6.Jack London 原著,Debra Grossman, Ross Douthat 导读,曲莉翻译,《野性的呼唤》.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P54.
7.李鹏译.《野性的呼唤》.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P392.
8.李鹏译.《野性的呼唤》.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P396.
9.李鹏译.《野性的呼唤》.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P407.
10.虞建华.《杰克伦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1.李鹏译.《野性的呼唤》.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P415.
12.Mark Seltzer,Bodies and Machines New York:Routjedge,1992.p166
13.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三期P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