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帕洛马尔》谈后现代视角下的人类生存

2011-08-15鲍逸烨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卡尔维诺陌生化人类

鲍逸烨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前言

《帕洛马尔》是卡尔维诺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他曾表示:“帕洛马尔是我自身的印照。这是我创作中最富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一部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帕洛马尔的任何经验,都是我的经验。”①在这部小说中,步入晚年的作者正是凭借人生体验和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描写自然现象,剖析当代的社会现状,进而探索人类生存的深层主题。

一、生存现象的观察

1983年,卡尔维诺在美国纽约人文学院作的报告中说:“在我们的世纪有一种重要的国际文化思潮,在哲学上可称之为现象学,在文学上叫做陌生化,使用这两种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方法,我们就可突破语言和概念的阻碍,使得作品中的世界就好像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样。”②他指出自己在《帕洛马尔》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确实,卡尔维诺把视觉经验放到了第一位,帕洛马尔也似乎就是个天生的观察者。假日里他观察海浪的每一个浪头、落日的太阳之剑,“它渐进渐强,直至碰上逆行的海浪,使它渐渐减弱、消亡,或者被它们扭曲,变成一股股旁斜的小浪,并与它们一起被海岸撞碎。”③(P7)海浪的扭曲、破碎,周而复始,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生存现象的反映。

帕洛马尔向我们描述的都是他所看到的东西,以自我的观察,把“世界”作为现象描写出来,遵循的正是现象学的方法。自然、社会的林林总总都在他的视野里,海滨的风景、花园的动物、天上的星辰等等,包罗万象。这种方法能使文学具有陌生化的效果,打破日常语言和观念的遮蔽,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的那样。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摒弃了原有主观成见,从事情本身描述,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件事,产生了陌生化,这就是最原始的世界。

帕洛马尔偷窥乌龟交媾,并把它如实的描述出来,进而疑惑“如果人体外表长的不是皮而是甲或鳞,爱是什么感觉呢?我们所谓的爱,难道不是我们身体这部机器的一种程序吗?”(P23)正是通过本身的经验同对自然事物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形成了陌生化的体验,我们生存的现状就是如此吗?

“这座城市的真正外貌是这些高高矮矮的屋顶,或新或旧的瓦片、房檐、屋脊,有粗有细的烟囱,用苇席或瓦楞板搭的凉棚,阳台上的铁栏杆、女儿墙、花盆架、贮水箱、阁楼、天窗,还有插遍各个角落的电视天线:直立的、歪斜的、脱漆的、生锈的、新式的、老式的、枝枝杈杈的、牛犄角式的、网状的,等等。”(P60-61)

帕洛马尔以他的观察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风景”,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二、生存方式的探求

在如斯的生存处境下,人的存在方式便很是值得关注了。每个社会人都需要与人沟通,搞好人际关系,而帕洛马尔似乎不善此道。

在与妻子的对话中,帕洛马尔夫人说“昨天起就干了”是指正在浇水的草坪土壤干了,以此向丈夫表明自己与乌鸦关系更亲密、更随便;而帕洛马尔则从谈话中看到一幅相安无事的画面,并对她满怀感激。夫妻之间的沟通都存在了隔膜,帕洛马尔夫人有些句子隐晦难懂,为的是考验丈夫联想能力,看两人是否合拍,而帕洛马尔则无法完成话语接收。

乌鸫的啭鸣类似于人类的口哨,鸟儿之间可以由此互相对话,帕洛马尔便想:人类的语言为什么不能像口哨一样?他和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就很难沟通?

帕洛马尔在肉店购物时看到墙上贴着牛的轮廓图,像地图一样被一条条边界分割成许多具有美食意义的区域。“这是一种人类生活环境的地图,它与圆形的地球平面图一样,都记载和确立了人类自己赋予自己的权力,即无限制地占有、瓜分、和吞食地球的七大洲或动物的身躯。”(P88)人们生存在这个原本和谐的世界上,却狂妄地把自身设定为中心,嫉妒、偏狭,拼命去挤占他人的空间,人与人之间存在无尽的冲突与误会,难以达到和谐。

现代人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在笼子般的城市里,自然、自由的美好家园不复存在。缺乏精神上的信任,自然也没有了言语上默契的沟通,这样的生存方式就是一座牢狱,一座围城。

帕洛玛尔选择了沉默,既然无法沟通,不如三缄其口而后言。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胡塞尔在早期《逻辑研究》中认为语言也包括自言自语的思维者在孤独的心灵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帕洛马尔在沉思、默思的时候,也是他本人在内心中自言自语的时候,也是他对于这个所观察的世界反思的时候。他以这样的生存方式存在着,“每当我缄口不语时,我不仅要想想我要说的或不要说的那句话,而且要想想由于我说或不说那句话从而引起我或其他人要说的话。”(P123)

三、生存状态的思考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精神文化开始面临危机,人们普遍感觉生存的世界形同地狱,无处可逃。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人们习惯于用理性思维对待世界,却使得精神信仰崩、人文价值沦丧。技术、劳资、福利等经济观念成了支配现代人的绝对理念,曾经赋予事物与行动以意义的各种学说开始解体。

世界是如此混乱、无序、多样的,帕洛马尔思考着,“现实生活在他的视像中千疮百孔,无法运行”(P130);“罗马的天空已经被这众多的长满羽毛的游民所控制,它们威胁着其他鸟类的生存,铅灰色的羽毛充斥着这曾经是自由多彩的空间”(P57),自然平衡在工业化的浪潮下摇摇欲坠;“高大的建筑,斑驳的墙壁,狭窄的街道,拥挤的行人急急匆匆、推推搡搡;背景的天空繁星闪烁,犹如一架运转不灵的机器,它的各个部件因没有加油,咯吱咯吱作响。这就是他现在看到的宇宙,七扭八歪、摇摇欲坠,同他一样不得安宁,”(P143)在这样机械化的社会里,我们似乎都被像零件似的装配起来,全世界就是个大机器,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帕洛马尔就这样一次次剖析现实的生存状态,叩问每个人的灵魂,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卡尔维诺说过《帕洛马尔》是一部第三人称的自传,这些都是他自我的人生体验。帕洛马尔原指美国帕洛马天文台上的一台望远镜,主人公只是个第三人称的代名词,一个抽象的符号,除了姓名,不知道他的年龄、样貌、职业。试想,现代社会中的人是否也仅是这样一个符号化、代码化的存在?

小说的最后,“帕洛马尔决定着手描述自己一生中的每一时刻,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P151),然后,恰恰是这时,他死了。死亡是人全部筹划的终结,但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存状态的结束,一代代人的更迭只是时间在一个个瞬间上的描述。一个人为了一步一步地达到智慧而开始行走,他没有到达,不代表智慧的消失。面对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和不如意,卡尔维诺通过《帕洛马尔》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注释:

①乔尔齐•维蒂.二十世纪意大利长篇小说[M].墨西那-佛罗伦萨,1980:776.

②刘象愚等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45—446.

③卡尔维诺著,萧天佑译.帕洛马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7.(文中以下所引均出自此书,只标明页码)

[1] 乔尔齐•维蒂.二十世纪意大利长篇小说[M].墨西那-佛罗伦萨,1980:776.

[2] 刘象愚等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45—446.

[3] 卡尔维诺著,萧天佑译.帕洛马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7,23,57,60-61,88,123,130,143,151.

猜你喜欢

卡尔维诺陌生化人类
卡尔维诺的月球计划
卡尔维诺(素描)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