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气息放在横隔膜上
2011-08-15冉学琼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南昌330027
冉学琼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7)
气息是发声歌唱的原动力,没有气息就不能发声,没有正确地控制气息的方法,就唱不好歌。一首歌曲的艺术处理,如强、弱、快、慢、顿、连、欢乐、悲伤等变化,都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分不开。因此,大量的声乐论文或声乐演唱教学书籍都论及这个问题。关于如何吸气,如何控制气息,声乐演唱家和歌唱爱好者,无一例外不在刻苦练习、苦心钻研之。
歌唱的声音与普通说话的声音要求不一样,不仅要求动听、悦耳,而且要求能通过多种变化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歌唱与日常的说话不同,它需要把日常讲话时自然的气息控制起来,把它组织成为一股集中的、有力度的气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歌唱气息控制。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控制气息和在身体的什么部位控制气息呢?
从歌唱的角度看,吸气之后就唱,唱完又吸,是吸与唱的交替进行,吸气为歌唱服务。而歌唱时发出声音的过程恰好是呼气进行的过程,因此我们所说的歌唱的气息控制主要是相对于呼气过程而言——用一股持续不断的控制作用让气息缓慢呼出,而这种控制必须是有利于歌唱:1.既要坚持缓慢的输送气息,又要使气息有一定力度;2.能控制气息力度大小的变化;3.同时又要让身体有一定的松驰度而并不阻碍发声。
那么,针对这种歌唱要求我们该如何完成这一艰难的控制过程呢?
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认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法是胸腹式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的工作原理,从生理结构的外在表现上看是这样进行的:吸气时,扩张胸腔,腰部、腹部的扩张;呼气时,胸腔收缩,腰部、腹部收缩。而实际的演唱实践中,吸气原理与上述过程一致。呼气原理就稍有差异,它需要一个较为缓慢的持续较久的胸腔、腰部、腹部的收缩过程,有控制的让气息缓慢的呼出而为歌唱服务。为了完成这一控制过程,在实际教学和声乐学习中,人们常用一个名词“气息支点”。
经过十几年的声乐学习和声乐教学实践,我发现“气息支点”概念较抽象,这个“支点”应该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一个点能否调控这一复杂的控制过程?它能否带来强大的气流以供音量、音域的变化?实践中,我把气息放在横隔膜上。
首先,解决了歌唱中缓慢的呼气。歌唱吸气时,气息经过喉头、胸腔,直抵横隔膜,由于气压的缘故,迫使横隔膜下降,胃肠等内脏受到挤压而把这种力量传递给腰部、腹部肌肉群,从而引起腰部、腹部的扩张。相反,由于腰部、腹部肌肉群弹性张力的回弹,腰部、腹部收缩挤压胃肠等内脏把这种力量反作用于横隔膜,导致横隔膜上升,从而把气息排出体外形成呼气。横隔膜上升越快,呼气就越快。因此,在发声歌唱时,把气吸到横隔膜上,保持吸气的感觉,横隔膜上由于始终有气压的缘故,上升速度慢了下来,呼气也缓慢了下来。
其次,解决了歌唱中用力的问题。歌唱教学中,有人强调用气,有人强调用力。不管用气还是用力,只要用得好,能发出好的声音就是好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气和用力的动力支持来处哪里?其实在演唱实践中,特别在唱高音时,身体内的活动比身体外更加剧烈。横隔膜并不是力量的源泉,它只是力量的交汇处。吸进的气息压力引起横隔膜下降,导致腰部、腹部扩张。腰部、腹部肌肉群的弹性张力回弹,加上胃肠等内脏回位带来的力,两种力量聚在一起反作用于横隔膜,这时的横隔膜上力量巨大。用横隔膜歌唱,气息和声音就有如站立在横隔膜上,有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因为有了横隔膜作为参照,吸气时,我把气息直接吸到横隔膜上;呼气时,由于横隔膜的上升把气息轻轻送出体外。因而,对于我们的喉咙和胸腔来说,不论吸气还是呼气,气息只是经过而已,似乎喉咙和肺部器官并未参与工作,喉部和胸部显得格外放松。而歌唱中横隔膜上所用的力,是来自腰部、腹部肌肉群回弹之力和胃肠内脏回位所带来的力。因此,用横隔膜歌唱,我们上半身的双肩、喉部及胸部也是松驰的。
其实,横隔膜的动力支持,就像许多声乐教育专家所运用的“气息支点”一样,是想象中的,首先是虚拟出来的。只有在具体实践中,经常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加强这个动力支持的训练,到一定时期,随着一定量的积累,才会体现出来,也才会实在地感受到,在运用于歌唱时,它的巨大能量也就发挥了出来。
[1] 《名歌唱家论歌唱艺术》.章枚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吴天球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3] 《声乐讲座》.沈思岩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4] 《声乐演唱与教学》.徐小懿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