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被弱化分析
2011-08-15朱天济陈国玉
朱天济 陈国玉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被弱化分析
朱天济 陈国玉
本文主要从微观需求、学院定位、教学条件、学生思想四个方面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被弱化的原因,以求更加重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现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事与愿违,遭遇着弱化困境。
一、微观需求不足所致弱化
高职院校的使命不仅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人才,而且是为社会现实需要和职业岗位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微观受体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他们来说,第一,具有勉强性、无奈性。第二,具有松懈性、抵触性。进入高校学习后,由于多门专业课的开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思想上表现为松懈和无所谓状态,加之在中学学习政治理论时的“痛苦”情境记忆犹新,在高校他们便本能地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表现为抵触和排斥。
由此观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势必遭遇到弱化。
二、学院定位失偏所致弱化
市场经济物质利益至上原则延伸到高职院校,在其牵引下,高职院校都把自身定位于理工类的思维更加强化,因而在实际运作中,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毕业时该方面能力至少要符合社会岗位的要求;二是注重学院的实验、实践、实训的设施建设和基地拓展。在这种办学理念驱使下,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从社会的需求,从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根本性任务,起着“今天的教育,明天的做人”的作用,这种作用与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识与作为是错位的。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被弱化。
三、教学条件短缺所致弱化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关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以下两个方面,难胜使命。
其一,物质基础薄弱。第一、师资水平。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偏低,思政教师培训机会少,思政教师进修少;第二、物质设备。高职院校的技术性和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添置物质设备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能享有“优后性”。第三、教学基地。每所高职院校都开辟有专业课实践、实训基地,而学院几乎不与革命圣地、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联系与交流以便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在专业课实践、实训基地,仅仅就为专业课的实践、实训而进行实践、实训,而不强调或者没有意识到在专业的实践、实训过程中同时贯之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实训。
其二,思想意识滞后。第一、部门配合。学院应树立起全院多层次、多部门育人观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各部门都应意识到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第二、教学理念。要扭转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局面,转变当前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第三、管理思维。高职院校管理层领导在思想意识上是比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但具体到实际却大打折扣,外在表现是:语言上有承诺,行动上无践诺。一到实际总是把“育才”放在第一,“育人”放在第二,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这种反差,反而会在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一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不重要的体认,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有效运行。
四、学生思想未成熟所致弱化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成了利益主体、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是当代的高职大学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有着一般大学生由未成熟走向成熟阶段的一般特征,如政治思想意识淡化、政治信仰迷茫、心理健康水平低位、独立感增强等。一句话,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急需塑造又正可塑的关键性、过渡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应承担起此重任。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与学生的感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想性与社会、学生的现实性存在如此反对照的情况下,要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过程中把社会、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岸)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彼岸)顺利贯通起来,寻找好的“桥和船”实非易事,这也确实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弱化。
上述初步进行的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遭遇到的弱化的诊断,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寻找一揽子措施,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备注:
本论文为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思想研究》(JXJG-10-89-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天济(1968—),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课部讲师,思政教研室主任,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
陈国玉(1973—),男,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
朱天济1 陈国玉2
(1.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础部,江西 南昌 330088;2.东华理工大学 行知分院,江西 抚州 3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