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寻找“传统”中的“本土经验”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方式的建立

2011-08-15彭逸凡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批评家当代艺术语境

彭逸凡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寻找“传统”中的“本土经验”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方式的建立

彭逸凡 (四川美术学院 重庆 400000)

从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移植”与“复制”到其后“中国符号”的介入,中国当代艺术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而这也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一个新的艺术批评方式来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批评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界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批评

(一)关于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经常被称为后现代艺术,但它和现代艺术之间并不存在像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那样的根本对立。后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正在过程之中并且有待于发展的艺术动向出现,形成了一种和现代艺术不同又与其犬牙交错的综合的艺术形态。1在全球化语境之下,西方当代艺术正沿着业已形成的历史文化轨迹不断前行,而中国现当代艺术却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断地受到西方各种美学思潮和文化现象的影响,其艺术创作也常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移植”与“复制”。

(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伴随着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以西方现当代艺术及其批评理论系统为参照的现当代艺术体系。2与此同时,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符号”的介入更是促成了一个多元化发展局面的形成。面对新的发展局面,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批评方式便成为了批评家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界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八五新潮”——中国现当代艺术批评的短暂辉煌

“85新潮美术运动”出现在文化精英崭露头角的80年代,建立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基础之上,其最大的特征便是传统与现代的杂糅混合。在“八五时期”,批评家积极参与到各种艺术运动与艺术思潮中,这对整个80年代的艺术创作以及艺术观念的传播,甚至对各种艺术理论的形成都有积极深远的影响。正如批评家易英先生所说:“1985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在于新潮美术运动的发生,还在于批评对运动的参与和某种支配作用。”3然而,正是因为“八五时期”的辉煌成就是源自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追随,也就使得我们忽略了在艺术批评背后本应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文化脉络,同时也导致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滞后于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

三、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建立新的批评方式

(一)统一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历史文化语境

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局面,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滞后状态俨然已使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形成了两条不同的精神线路。首先是当代艺术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会追随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脚步,面对“中国当代”与“西方现代”的历史错位,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将更难被系统化。其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化语境之下的当代艺术批评也迅速地进入到了“市场化”发展阶段,然而“市场化”的限制则使批评家不能如“八五时期”那样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学术思想以及先锋化的艺术观点。正是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在效仿西方现代主义语言及其精神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又面临着“中国特色化”的市场,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精神内涵。由此看来,建立一个“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语境并且统一二者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方式的首要目标。只有当创作与批评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标准,才能共同构成艺术发展的方向性,并构建一个能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方法论系统。与此同时,这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任务的实现提供了一个现实环境,因为“艺术批评”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发现、推广以及保护也只有在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并且符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批评语境之下才能完成。

(二)实现艺术批评家的独立

批评,作为一种界定性的语言模式,必然与批评家个人的主观意见有密切的联系,而批评家主观评价意识及其批评观点的形成又必然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形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方式与批评方式,批评家的身份是否独立以及批评家所站的立场。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的独立直接关系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独立,只有独立的艺术批评家才可以摆脱艺术市场的束缚,从而站在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角度,以一个批评家自身所具有的理论经验与阐释能力对当代艺术创作进行意义上的解释,继而让批评参与到艺术的发展过程之中,并对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独立的批评家是恢复批评界话语权的关键因素,也只有不带任何利益目的的批评语言才能引起公众对“批评”本身的关注,改变以文字评述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已经成为图像图式创作附属品,甚至是已经被当代艺术图像创作所取代的现状。

(三)建立“独立”的“本土化”的文化批评语境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从“八五时期”打破“正统”甚至是“反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一开始就具有对传统文化以及本土资源的“反叛性”,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也因此越来越缺乏生命力。所以,为了强调中国当代艺术的个体风格与身份特征,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方式的建立也因此更需要关注东方文化以及接纳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本土资源。不仅如此,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进入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正如源起于西方的抽象绘画在90年代的中国集中体现在水墨领域一样,中国当代艺术“创造者”的身份也随着整个文化情境的转变而呈现出新的面貌,这就必然要求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建立一个“本土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方面,抽象水墨的发展也预示着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方式建立的一个新方向,即向传统绘画理论的回归。中国的传统绘画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其自身更有一套完整的画论体系,它更有别于西方艺术创作及其艺术批评的任何一套法则与原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些艺术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与符号进行创作,传统元素也因此被转换成一种表现符号,而批评家要评价此类艺术创作,就需要借助新的认知和描述方式,而这种新的认知与描述方式则是多种文化知识结构与传统经验的磨合与联系。因此,向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以及传统文化经验回归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方式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恢复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更是使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世界当代文化组成部分的关键因素。

结语

回到“中国文化语境”这个历史背景之中是建立关于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统一标准的最大前提。在这一前提下,批评家的独立将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批评”本身的关注,所以给予批评家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对于恢复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话语权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验,回归传统绘画理论也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或许,面对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渗入了“中国传统”以及“本土经验”的当代艺术批评方式将会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注释:

1.王林.美术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倍雷.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反思.江西美术出版社

3.易英.《学院的黄昏》.268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1]王林.美术形态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倍雷.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反思[M].江西美术出版社

[3]易英.《学院的黄昏》[M].湖南美术出版社

[4]査常平.《当代艺术的人文追思(1997—2007)》[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批评家当代艺术语境
当代艺术看得懂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