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俊逸的白雨诗
2011-08-15周笃文
□周笃文
《白雨庐诗集》的作者宋彩霞女士,我识之于四年前的一次颁奖会上。当我读到其《平韵满江红·花蕾绽开》时,眼睛为之一亮。它是这位体态娟秀的女作者的手笔吗?她能驾驭这高难度的《平韵满江红》吗?这首词的宏大气魄与蓬勃的生活热情,确实深深打动了我:“地换新装,今喜见、花蕾绽开。天破雾、神州清爽,豪气萦怀。折翅焚书成往事,关情弄砚试诗才。彩波长、劫难付流云,都扫埋。 当年事,休再哀。歌未老,锦能裁。看彩霞千顷,都照红腮。淑气渐回盈万岭,长歌定要响天涯。莫等闲、趁春潮,戴月种芝兰,和露栽。”词作于1979年。21岁的作者随父母落实反右错案,得回城当了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年轻的词人为沐甘霖而生机勃发,提笔写就了告别苦难面向朝阳奋进的长调。她一扫过去的愁眉苦态,濡长笔,试诗才,倾诉盈怀的喜气。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风雷抖擞的生活新机。请看后片结尾七句:“看彩霞千顷,都照红腮。淑气渐回盈万岭,长歌定要响天涯。莫等闲、趁春潮,戴月种芝兰,和露栽。”真是语奇思壮,愈唱愈高,气象何等发煌,思致何等沉郁,音节何等浏亮。令人读之击节不止。
彩霞少年是凄苦的。然而童心善感,发于诗中,却真切动人。如《踏雪写黑板报》:“一脚浅还深,迎寒雪满襟。真情随粉笔,黑白识童心。”这年12岁,她灵衿乍起,竞婉转成章。“黑白”句语意双关,很有哲理意味,不得不说是小荷初露尖尖角的少年颖妙之才。
彩霞幼历磨难,艰苦备尝。词笔所至,有很深的草根情结与爱心的关怀。如《河传·问》:“春薄,花苦。老墙残础。入眼危途。高坡黄土岁寒初。谁欤?子规啼血呼。 有人杯酒歌楼舞,朝还暮。无视风和雨。爱吾庐,冰玉壶。相扶,杏桃花渐腴。”这是作者看到断壁残垣下孩子的照片,引发的联想。将贫富悬殊的惨淡现实,对比写出,便如此厚重沉郁,令人深为震撼。又如《忆秦娥·问》:“天应哭,楼房尽倒学生屋。学生屋,豆渣真个?怎生能赎! 欢声顿寂谁能卜,冤魂带血难瞑目。难瞑目,伤心多少,这般残酷!”真是呕肝沥胆,字字血泪啊。
词人笔名晓雨。“雨”,便成了他创作中的意象群落。在其《难忘岁岁人间雨》组歌中,更是妙语联翩,佳章叠现。如《浣溪沙·春雨》:“昨夜东风与燕谋。送来琼液下田头。晨时处处话清柔。 不忍稻粱饥一日。更期农户壮三牛。东篱不再是荒丘。”又《鹧鸪天·夏雨》:“时雨无踪紫陌愁,芭蕉憔悴语还休。薄云千里如游子,暑气一帘非好俦。 天一笑,做温柔。奔雷疾电意方遒。一宵委婉如春讯,便作新词第一流。”再如《醉太平·雷雨》:“星藏月藏,风狂蝶狂。雷声划破南窗,令人惶鹊惶。 更长梦长,来航去航。人生多少彷徨?问朝阳夕阳。”以上诸作,皆以白描手法写出心中感触。时出硬语,杂以奇趣,便能引人入胜。
彩霞作品,中年以后日趋奇健,精壮顿挫,颇有挥洒自如之高致。特别是近年京华之作,尤为高朗轩昂,豪婉兼呈,已自成一家了。如《浣溪沙·京华中秋》:“月色撩人分外柔,秋光万里豁双眸,清风引我上高楼。 磊落诗心凭快递,光昌气象付骅骝,澄圆明月正当头。”又《临江仙·威海至京华车中作》:“我借长风临北海,此番高梦昆仑。人间天上觅诗魂。窗前千叠浪,眼里几星辰。 莫问红尘多少路,可怜瘦骨凡身。春花谢了又秋晨。来时如梦令,去是画堂春。”气象何等光昌,文笔又何其俊爽。如此手笔真能秀出时流不让须眉之一等佳构啊。“来时”、“去是”二句,点缀成语,天衣无缝,实为难得。
彩霞诗词措语深妙,句丽而意曲,字新而韵峭,的是词家本色。如“裹暖心头一剪春,系出相思色”之妙颖。“引来一个鸳鸯梦,能可消融两地疏”之尖新。“怕将心事随词笔,写尽曾经一段香”之香艳。皆簇簇生新,极具胜韵。
彩霞青春鼎盛,才思俊利。当场命意,脱手成章。居邻莲湖,一夕成二十韵,皆妍秀可喜,能令老辈敛手。其《步韵恭和辛卯开岁诗家联唱录》云:“浩荡东风醒大野,江河着意孕鸿图。三山叶茂芳菲好,六出花飞景色殊。陌上黄鹂鸣好句,诗间紫燕剪荒芜。天涯有韵遥相合,多少豪情到首都。”中二联“殊”、“芜”二韵,向称难押。而彩霞举重若轻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非易易也。持此不懈,更加淬砺,则大成何难哉。彩霞勉之,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