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创设之哲学审视
2011-08-15何云峰
何云峰
纵观现行学校课堂教学,其共同的病理特征在于:“教师讲的全部是科学真理,滔滔不绝的讲授淹没了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黑板上移动的粉笔消除了探索的冲动。”换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问题意识。这种现状下,问题教学法是解决这种困惑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为使教与学结合得更为流畅,就必须着眼于问题创设在目标维度与价值取向层面上的探讨,因而,可以以辩证哲学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视:
一、问题创设要将学生认知规律与历史学科特征相兼顾。
近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而实践效果却不一定科学有效。有些老师确实摈弃了满言堂、满堂灌,在课堂中出现了满堂问,这实际上也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虽然满堂问在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课堂表面很热闹,仔细看看在老师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很多问题在书上一眼就能找到,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历史学科中的创新因素。因而,问题创设要兼顾学生认知规律与历史学科特征。
(一)问题创设要体现激化兴趣与激活思维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问题创设时一定要充分遵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注意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通过问题创设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并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发展思维,以体现其问题价值。
一方面,教师可以立足丰富多彩的历史素材,通过创设新情景,挖掘新视角,使学生在耳目一新的历史问题空间中,展开积极思维,这样既可避免因重复课文史料而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联系其他学科,特别是与历史关系密切的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来创设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各学科的综合、交叉和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上的共鸣,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学习宋明理学的内容时,可联系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讲,以激化学生的兴趣并激活学生的思维。
同时,还可利用乡土历史中的有关内容来创设问题。由于乡土历史具有地区性的特点,往往能给学生以亲切感,因此对学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湖湘文化的历史内涵,永州乡土文化的历史素材,建国前后的毛泽东的革命文化史、宋明时周敦颐的理学文化渊源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值得作为课程资源来深入挖掘。
(二)问题创设要体现教学原则的适度与梯度的内在统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昭示着教学要体现适度与梯度内在统一的原则,也即“跳一跳,够得到”。一般说来,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总提那些不假思索就可回答的问题,而要以历史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适度设计问题,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各个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又要让学生有解决的可能性。相反,如果问题创设不讲究梯度,时不时迸出一两个难题,如突兀之石,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整个课堂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因而,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将其分解成一组梯度式的问题,有利于最终圆满地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如果直接提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可能很难回答,但如果先设计以下四个问题: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什么政策?②结合书本四则材料指出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③结合国联调查团的报告书及“一•二八”事变说明上述几个原因中,哪些是十分荒谬的?哪个是根本原因?④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那么学生便会比较容易地把握这一政策的实质。
二、问题创设要让历史基础知识与历史思维能力相促进。
历史教学过程中,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相辅相成。教师的责任更在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促使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与不断转化。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一场革命,不同的史家有不同的评判。新教材中将不同的观点加以引述,就出现了看似前后矛盾的现象。比如在就辛亥革命结果的问题上,到底如何看待其成败,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结果。很显然,不同的视角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单纯地记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去看问题,尤其是教会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教会学生思辨的能力。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不仅要了解历史知识,更要重视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明清时期的文化时,可以提问“有人将这一时期的中西科技比喻为‘传统科学的晚霞与近代科学的曙光’你是怎样认为的?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这样将中外历史有机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理解历史知识,而且,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提高了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历史教材内容多、头绪杂,创设问题时既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也要注意章节间的联系、单元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对同类历史问题,可以打破章节间的界限,放在一起来创设问题,使问题教学法在帮助学生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三、问题创设要把审视历史与服务现实相融合
学习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打通历史事实与现实生活的时空隧道。今与古,历史与现实,是联结着的,今日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今日的世界也是历史的世界的必然的合乎逻辑的发展。[7]因而,知古察今,从现实问题出发,追究历史根源,从历史之因看到现实之果,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这是历史课堂设疑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当今世界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是学生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深刻的根源[8]。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有关南亚、中东地区历史时,可先设问“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造成今天南亚、中东地区长期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据此,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看,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这种问题创设,使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极大兴趣,又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认识。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还表现历史上的某些东西或现象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的映象。如现实生活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的一个热门话题。因而,在学习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时,教师可以设问,“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有何异同?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搬用美国模式?美国西部大开发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样的问题设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两国西部大开发的本质不同的认识,又可以使学生辩证历史唯物地认识到借鉴他国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萧永宏.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当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与拓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7.
[2] 赵剑峰.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