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城市音乐艺人生存现状(一):调查篇
2011-08-15田彬华魏妮娜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田彬华 魏妮娜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绵阳城市音乐艺人生存现状(一):调查篇
田彬华 魏妮娜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大众媒介、科技、各种社会机构及社会群体(也包括移民群体)的文明汇聚之地。而城市音乐文化则是一个城市文明的一个集中体现。本文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介绍了绵阳城市音乐文化生态的城市背景,对绵阳这座城市音乐艺人的类型、表演形态等基本现状做了分析研究,并对绵阳城市音乐文化生态特征做了一定的分析。
绵阳;城市艺人;现状;调查;思考
本论文属于西南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课题“震后绵阳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手生存现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9sx3134
随着城市人类学近几十年的异军突起,音乐人类学研究者们也逐渐将一贯投于偏远地区、农村、少数族裔等音乐文化个体的目光逐渐转向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1978年美国学者耐特尔(Nettl)在《八城市音乐文化:传统与变化》一书中正式将城市音乐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提出来,书中对现代城市音乐文化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于是城市民族音乐学(urban ethnomusicology)便由此产生。国内也渐渐地开始关注这一学科领域。
在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音乐的承载者、演绎者的音乐“艺人”们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城市音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类音乐文化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选取了自己生活的城市绵阳,对这个被称为“中国科技城”同时又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音乐艺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试图勾勒出一幅正在飞速发展的我国中小城市的音乐活动承载者们的实际生活状况。
一、绵阳城市音乐艺人现状概述
四川省绵阳市距省会成都市100公里左右,古名“涪城”、“绵州”,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涪县以来,建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10年绵阳市区常住人口约为108万。如今,它既是以三国文化、李白文化、大禹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为主体的中国科技城,交织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气息的现代化旅游城市。不仅如此,绵阳还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少数民族以羌族、藏族、回族为主。这些民族能歌善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绵阳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有绵阳市歌舞剧院、绵阳市川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又有西南科技大学音乐系、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绵阳分院、绵阳市艺术学校等大中专专业院系,艺术专业人才济济。本文将绵阳城市中比较典型的几类艺人大致分为:乞讨型、商业型、民族艺术型、自娱自乐型、专业艺术团体型等。
(一)乞讨型艺人
尽管人们的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城市中的乞讨者一直都是城市中暗淡的光景,而对于社会草根阶层乞讨型艺人们而言,音乐,变成了他们赖以引起人们同情和关注的谋生手段。这类艺人的表演具有很大流动性,但是大多都在人群比较集中的繁华地方,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注意,从而达到各自音乐行为的目的。绵阳市区几个大型的商业活动中心,如兴利达百货、沃尔玛超市、富临大观园等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那些购买力强的消费者,是艺人们重要的生计来源。在市区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这一类艺人,他们设备简陋,常常只是用一个随身推着的音响,一个话筒。虽然唱功并不好,但是却能从歌声中感受到沧桑,凄凉。
笔者参访的残疾男性艺人快四十了,由于自己残疾,也干不了农活,听别人说在街上唱歌能赚钱,就叫人教他唱歌,学了几首歌像《流浪的人》、《九月九的酒》等,还有现在流行的一些如快乐男声陈楚生的《有没有人曾告诉你》等。他到过很多城市,他说每个地方都会有争地盘的现象,但是绵阳还好,他已经呆了有十多天了,除了有时候城管会来赶,同行都很友好。像年末人多收益会比平时好,有时一天可以赚到八九十元。不过有时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平均下来一个月还是够生活,比在家做农活强得多。然而,那种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外流浪的苦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的。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和乞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心里却有着常人没有的坚强和坦然。但是,笔者调查过程中也看到有一些年轻力壮但是靠欺骗、编造可怜身世的人来骗取大家的同情,不劳而获。像这一类人,已经严重导致了大家对真正的弱势群体的误解。
这一类艺人在全国各个城市都有所见,一般来说,演出水平较为低下,多为生机所迫而不得已为之,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依然在用最古老的方式在谋生。
(二)商业型艺人
商品经济大潮渗透中国的各大城市。音乐作为城市提升综合力的有效途径,又承担着新的经济“促销”功能。周末的时候笔者经常在绵阳兴利达广场等商业繁华活动区域看到各种促销演出。艳丽的舞蹈、劲爆的歌曲往往能吸引观众的目光,使其止步观望。在绵阳的繁华商业区,类似的商业宣传演出几乎每天可见。据了解,这些艺人一般来自校园或专业的团队,价格根据演出的时间、节目的数量和演出水平等来决定。特别是在周末,可以看到很多商家为了促销、庆典、开业等在各大广场举办的大型商演。不管消费者是否真的在意这些活动背后的意义,但是至少可以积聚人群,起到最起码的宣传效应。在观看过程中,不管是对音乐还是经济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表演时时刻刻充实着这座城市。
华灯初上,都市的夜晚,总是带着几分精彩,几分暧昧。在酒吧、演艺吧这些都市人夜生活的重要场所,活跃着一群夜场演员,他们或唱或跳或秀,用声音或身体演绎着夜的浪漫和神秘。据不完全统计,绵阳城区目前的夜场、夜总会、酒吧数量不下百家,而夜场演员则有上千人,他们都很年轻,最小的才几岁,最大的也不超过35岁。这个行业工资高,所以他们都觉得很满足。据一些老艺人透露:180年代,绵阳夜场才刚起步的时候,每个月的收入是一个工薪阶层的10倍。而现在,由于行业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文化充实着人们的视野,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的歌舞。据悉,现在夜场艺人还包括DJ、模特、杂技、魔术等,各具特色和实力。夜场艺人的流动性是非常大的,有的艺人有经纪公司,就算跑场效益不好,也会有固定的演出费。但是那些没有经纪公司的艺人,如果观众没有掌声,那么他这场的工资也可能没有了。竞争是残酷的,夜场艺人吃的是青春饭,每年从事这个职业的,总会有5%因为维持不下去而退出的。
如果说灯红酒绿是城市的特色,那么安静休闲便可以算是绵阳城市特色,绵阳人喜欢休闲,所以也不乏一些优雅别致的休闲场所,如茶楼、时代园林等。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烦闹,只有清新雅致的悠闲。为了让这些场所不乏新意,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乐器演奏者。
涪龙苑位于四川绵阳市龙门镇,涪龙苑因坐镇龙门傍依涪江而得名。艺人工作时间便是周五到周日每天12点到下午2点,月薪是每人900元。如果有人要单独点曲的话,一曲基本上是50元以上,价格不等。一般最常弹的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曲子,比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采茶扑蝶》、《寒鸦戏水》等等,不过也有一些比较喜欢听现代流行一点的古筝曲如《渔光曲》等。类似于这样的公共场所是比较复杂的休闲场所,这些地方为艺人提供演出空间,同时也让这种表演活动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景,达到招揽生意的手段。
(三)民族艺术型艺人
四川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民族文化演出场所被拆除,同时观众的大量流失、演员的后继乏人等等都令人忧虑,虽然振兴民族文化这条路持久而艰辛,但是还是有人在坚守者自己的理想。
1.民族艺术:天青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忽闻梨园檀板脆,一曲消凝,泪沾襟袖。走到铁牛广场附近,我们就会听到一阵阵热闹的川剧锣鼓,一曲曲悠扬的巴蜀乡音,循着乐曲声,走进一个绿荫掩映的小院。舞台上,水袖翻飞,演绎着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舞台下,清茶一杯,品味着滚滚红尘中的人生百味…… 这里就是有着“悦来茶楼”之称的天青苑,天青苑位于绵阳市铁牛广场铁牛街。2010年4月6日下午,笔者在天青苑看了一场精彩的川剧表演。在抑扬顿挫的锣鼓声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逐一上场,声情并茂的表演,高亢的帮腔,引得台下的戏迷们阵阵喝彩。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们手指轻轻敲着拍子,嘴上还不时摇头晃脑地跟着演员一起哼唱着。剧院里的观众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几乎是座无虚席。
戏院散场后,笔者到后台采访了一位川剧演员黄金城。黄金城老师是天青苑里资深的川剧演员,德阳人,从艺已经30几年了。黄老师说,小时候家里穷,就想学艺,正好镇上有个戏园,找了个师傅就开始拜师学艺,同时也开始登台演出。久了,慢慢地喜欢上了川剧,那时候,看戏的人多,所以感觉到没什么压力,只知道每天卖命的演出,可是,慢慢地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戏院和川剧团开始纷纷倒闭。但是,他并没有想过放弃,首先上了年纪,不唱戏了还真不知道干什么,再来舍不得,唱了这么多年,早就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了。他还说其实他并不担心下岗,更担心后继无人。这时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和黄老师握手,嘴里还不停地说着:“辛苦了,辛苦了”!知道笔者的来意,他自我介绍说是黄老师的戏迷,只要黄老师有演出,他一定不会错过。他对老师的评价是:也许戏曲造诣没有国家演员那么高,但是他的艺德却是让人钦佩的。
2.餐馆艺人
在绵阳各个餐饮经营场所,每天晚上都会看到有各个身背乐器跑场子的餐馆艺人们出现,或者单干、或二三人一个紧凑的小乐队,他们一般都是多面手,能拉、能弹、会唱,表演内容一般都是大众喜爱的流行歌曲,常见的表演形式有吉他弹唱、萨克斯独奏、电子琴弹唱等形式,大都自备小音箱扩音。每当傍晚人们在火锅店、中餐店等等用餐之时,他们就会奏响乐器到各个餐馆招徕生意,有客人点曲目,他们就在餐桌前现场演唱、演奏,按照曲目收费。
笔者一次在火锅店巧遇一个独特的餐馆艺人,他竹琴、金钱板、刮打板等等门门精通,他就是三台县民间艺人赵金胜。近年来,他一直在城区的火锅店等餐饮场合卖艺。每晚7点,赵金胜背着馒头和乐器,穿梭在绵阳的餐饮店堂,一直忙到深夜。为迎合客人的消费需求,他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客人的要求和当前的社会形势,随机新创节目。“演到老,等哪天演不动了,我就回家,家里还有果园。”
3.民间艺术团体艺人: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
绵阳少数民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北川羌族和平武白马藏族文化。在震后成立的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是绵阳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团体(民间性质)。团长杨华武,是艺术团的灵魂人物,他是四川省“羌年”的文化传承人。2002年杨华武组建了一支表演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后由于旅游业停止,表演队伍无奈解体。在杨华武等人的多方努力下,对口援建北川的山东省威海市拿出了6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羌族民间艺术团建设。杨华武招募了48人,成立了羌族民间艺术团。艺术团在绵阳游仙区老龙山租用了一个农家乐山庄作为自己的演出基地。广泛参加绵阳市及各地的各种相关活动,演出任务繁重,据不完全统计,组建到现在,他们参加了省内外演出300余场。
羌族民间艺术团主要对羌族的民歌(包括多声部民歌),释比文化、羌笛、口弦、羊皮鼓舞等进行了传承和排演,他们的活动日益频繁,辗转各地感恩演出,应邀赴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录制节目和演出,为羌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
这个民间艺术团绝大部分团员来自山寨乡村的农民,年龄最大的60岁、70岁,最小的17岁。没有受过所谓专门的音乐舞蹈培训和教育,但他们能歌善舞,是羌族音乐文化最好传承载体,承担着保护和传承羌族活态文化的重任。全体团员都把羌文化的传承保护视为己任,也为自己是羌文化的表演传承者而感到自豪。很多援建单位和部队都对羌族民间艺术团的表演和这种精神所感动、震撼,他们说,曾接受过的慰问表演无数,惟独羌族民间艺术团的演出让他们特别感动、震撼,那是一种羌族的精神体现——是面对灾难依旧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体现。
(四)自娱自乐型艺人:湖畔歌友会
在这一类艺人中,大多数都是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之所以出来参加音乐表演,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通过这样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010年4月6日,笔者在绵阳公园突然听到一首《草原夜色美》。循声而去,在公园广场上,有一大群人在跳舞,舞姿简单但整齐,站在中间的一位年过半百的阿姨在唱歌,阿姨身后便是一个小型民族乐队。我找到负责人陈翠萍。陈阿姨今年60多了,以前是绵阳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退休后与一个社区同年代的人合计着,大家一起集资办了一个“湖畔歌友会”,每周一到周五下午三点到四点半,大家聚在一起,会唱歌的唱歌,会跳舞的跳舞,会乐器的在一旁吹拉弹。这个歌友会已经坚持了有了三四年了,舞蹈都是自己编排的,唱歌都是由负责人当指导,大家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来唱。比较常唱的歌有《深情的月亮》、《因为有你》等。陈阿姨说之所以选这些歌曲,不仅仅是这些歌旋律优美,而且更能够抒发她们对祖国,对社会,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五)专业艺术团体艺人
1.专业演出团体:绵阳市艺术剧院
绵阳市艺术剧院于2000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是中国西部率先进行重大文艺体制改革后实行新的运行机制的国家正县级事业单位,是绵阳市唯一的国有专业艺术院团,属专业综合性的文艺表演团体。剧院下设川剧团、歌舞团、舞美工程中心、创编中心、艺术培训中心等演出和文化经营实体。据报道从2001年开始,剧院共演出2000余场,独立组织承办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开闭幕式、梓潼文昌文化旅游节晚会、平武白马风情节、第十六届亚洲际邮展大型文艺晚会、全国中小学生劳技创新大赛颁奖晚会、2008年中央戏曲综艺晚会等近六十余台大中晚会。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属于几个团体的合并,一些传统的音乐文化优势项目并没有保留下来,而随着市场的冲击而日益萎缩,原来坚持多年的交响乐团也随着人员的流动而解散,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大中专院校
绵阳境内高校音乐专业齐全,有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学院三所全日制大学,音乐专业师生共计约2000余人,这一个庞大的群体构成了绵阳相当庞大的音乐艺人群体,和专业团体相比,他们的演出主要集中于学校内部的演出活动。部分师生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演出,前文所述的多种演出艺人中,他们占据了很大部分。
注释:
1.注:数据资料来源于绵阳论坛http://bbs.scol.com.cn/forum-787-1.html
田彬华(1978-),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教师。
魏妮娜(1988-),绵阳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