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美文学课教学与改革
2011-08-15于月辉
于月辉
一、英美文学课重要性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开设目的是通过文学欣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在经过基础的语言学习后,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是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通过阅读分析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学鉴赏力从而提高人文素质。它也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因此,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重要地位。
二、教学模式和存在问题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教师以时间为线索,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做历史性简介。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条理清晰,学生易于接受,但因为知识性强,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少有互动的环节。除了文学史外,学生还要学习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对文学史的补充。各种教材基本是 “语录”式节选,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这种教学法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外,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的风格多样,再加上课时少,其结果往往是: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整体印象模糊,并没有掌握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改革思路
面临上述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素质就变得极为必要,更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结合文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观点: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在本科初级阶段已学过基础课程,因此,对于文学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总结,并在课上让学生叙述出来,教师不做过多陈述。对于重要的作家作品,在教师讲解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就作家、作品、读者评论等方面做出报告,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讲解,教师做出总结和补充。对于文学欣赏和评论部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相互讨论,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授课时采取提问,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热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英国维多利亚小说时,让不同的小组对重要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做简介,做出报告,同一组的学生有的负责查找作家生平;有的负责作品介绍和分析;有的负责展示课件。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中。
(二) 运用文论教学法,阅读与写作结合,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培养作品分析和文学评论的能力。
要求学生读完整的作品。作品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因此,在第一节文学课上,教师把英美文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经典作品列出书单。为督促学生阅读这些原著,教师需要提前给出问题,作为学生阅读时的线索。这一阶段工作量较大,需要所有文学课教师的共同参与。结合授课的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写阅读心得。这可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培养了鉴赏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同时为学生提供新的阅读视角,培养新的思维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文学课与经典电影欣赏结合起来。
很多文学名著已被搬上了荧幕,对于经典作品,除了教师的分析评论之外,电影欣赏,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教师在这一学习任务中引导作用,可以提前给出思考题,让学生有重点的欣赏电影,并做文学比较的渗透和尝试。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是:要与时俱进,不能仅局限于文学课的教学,要不断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组织背诵诗歌,朗读剧本、扮演角色等课外活动,使学生不断了解英美文学,并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结语: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逐步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使英美文学课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逐步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课程的学术性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凭借英美文学课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