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碑装饰中的图腾意识

2011-08-15杨子墨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凤鸟图腾崇拜白虎

杨子墨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石碑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文化产物,两千年的沧桑变迁里,其碑体装饰图案丰富繁杂。各种纹饰的使用及镌刻,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密切相联,也与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紧密关联。虽然图腾是人类原始社会早期的崇拜对象和精神寄托,但细细品味中世纪石碑上盘趺交结的龙身、婉转遒劲的白虎、展翅欲飞的朱雀、雄强宽博的龟趺,我们依稀看到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图腾膜拜的延续、热情与虔诚。上古图腾崇拜是人类由原始向文明演化过程中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意识深入民族骨髓,形成一种深层的图腾崇拜意识,作用于中古时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石碑装饰中表现图腾意识的图案有五种:蛇、龙、虎、凤、龟。汉代石碑雕饰图案主要集中于四川、山东两地。西南四川石碑装饰图案最丰富,以螭、龙、凤、虎、龟为主,山东石碑多为凤、蛇、龙图案。南北朝时期,石碑图腾画像逐渐统一。北朝晚期,龙、龟成为石碑形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山东摩崖刻经处上下雕饰二者为碑的象征。可见,石碑装饰中的图腾意识也在朝代的更迭中发生了相应变化。

一、石碑装饰中龙的图腾意识

龙是汉民族的图腾对象,也是苗、壮、彝、侗、黎等少数民族的信奉图腾,还是华夏民族集体象征与标志。它是古人想象出的一种神兽,其最初原型是蛇。正如闻一多《伏羲考》曰:“现存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橑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1《左传》有“太皞氏以龙纪”,是现知最古崇拜龙图腾的民族,“太皞族的发源地在今所发现的以泰山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的地域范围之内,”2即今山东境内。现存曲阜孔庙《乙瑛碑》碑侧的蛇纹体现了此地对蛇崇拜的原始性。当然,发展到封建社会,人们早已由崇拜蛇延伸到龙。汉代《王舍人碑》《衡方碑》《张迁碑》《三老赵宽碑》龙体健壮强悍,体态排叠有序,状如绳纹,为汉代固有绳纹装饰原则。

西南四川是太皞族后裔,《山海经•海内经》解释云:“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信奉蛇图腾。自秦以后,荆楚文化渗入西南,荆楚之地崇拜龙图腾。《离骚》曰:“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春秋握成图》又录刘邦之父“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已,生执嘉”,这使得汉代西南地区人们以龙为崇拜对象,石碑多有龙的图案。郫县《王孝渊碑》碑阴龙躯波折,状如蟒蛇,肥硕稚拙;芦山《樊敏碑》和雅安《高颐碑》碑首蟠螭为龙的变体。

南北朝时期,龙的画像具有统一的造型,龙首有角,形似鹿角,龙足五爪,龙躯盘结犹如蔓草缠枝纹。自北魏孝文帝以来,诸碑均为此貌。南北朝石碑镌刻受到上层贵族人士的重视,尤其帝王皇权的青睐。从御射仪礼的功德碑,到龙门石窟的纪事碑,再到帝王陵冢前的墓碑,每件石碑似乎都与皇权紧密相连。龙这种原始图腾,也被赋予了神圣的等级色彩。它盘踞碑首顶端,成为帝王贵族的权利象征,而盘叠交结的龙躯,更体现着繁衍生息的力量感。

二、石碑装饰中凤的图腾意识

凤是一种特殊的鸟,它与龙成为远古先民的两大主要图腾崇拜神物,龙凤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此“东方君子之国”为现今山东曲阜。据文献著录,曲阜是上古少皞墟址。《说文解字》云:“邨国在鲁”,杜预注曰:“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此地鸟类众多,以信奉鸟为图腾崇拜。《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可见,山东地区为凤鸟图腾崇拜。“凤是原始夏、殷人的图腾。”3越人和秦朝人也信奉鸟为祖先,标榜其为该族崇拜图像。在我国汉魏晋南北朝石碑中,山东、河北、四川、云南、重庆、南京等地碑面装饰多有凤鸟图案,山东《麃孝禹碑》和《凤碑》出现时间较早,开石碑凤鸟装饰先河。

鸟是古代社会祥瑞之物,它代表天命,视为上天的使者。孔子作为鲁国圣贤,商族后裔,对凤鸟具有较强的崇拜意识。《论语•子罕》记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周易乾坤凿度》释曰:“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麃孝禹碑》《凤碑》《王孝渊碑》《朐忍令景云碑》《柳敏碑》《爨龙颜碑》《鲜于璜碑》等碑面凤鸟图像位于碑首上部,引领众画像,以取其天命祥瑞之意,作引魂升天之用。

隋唐之前石碑龙凤装饰图案表现出鲜明的更替现象。汉代碑面装饰龙凤图像并存,桓帝之前以凤鸟为主,南北朝时期石碑装饰则偏重于龙。桓帝以前,山东石碑只有凤鸟造型,四川石碑具有凤、龙、虎、玄武等图像。山东、四川两地具有悠久的龙凤图腾文化,尤其山东地区太皞族与少皞族分别是我国最早的崇拜龙、凤图腾的氏族。桓帝之前,凤鸟形象占据石碑主要位置,突出醒目。其主要原因在于石碑功用,已知桓帝以前画像石碑有《麃孝禹碑》《凤碑》《王孝渊碑》三者皆为墓碑。生者寄希望于一切祥瑞神灵使逝者魂魄升入上天神仙世界,以守望生者平安。带着这种浪漫的愿望,代表天命的凤鸟首先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早期石碑主要装饰图案。汉王朝崇尚龙,高祖刘邦编造出身神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史记•高祖本纪》云:“高祖母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时雷电冥晦,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民间百众也崇拜龙,他们相信“乘龙升天”的传说,相信真龙天子的谎言,龙成为汉家王朝的主要崇拜对象。汉代人们的崇拜心理包容、宽松,除对龙的崇拜外,还体现出对其他图腾崇拜的容纳,所以汉代石碑装饰图像丰富多样。南北朝时期,龙成为政治权利的象征,代表着皇权的身份地位与权力威严。北方鲜卑族崇拜熊,在逐渐南下,进驻中原的过程中,族人思想不断被中原文化所同化,表现出对“龙”的痴迷,使得北朝地区石碑多有蟠龙造型。南朝汉族政权统治江南,图腾意识表现为龙、凤之争,此时北方汉族的龙战胜南方本土凤鸟,成为主要崇拜对象。现存南朝帝王陵墓碑碑首精雕蟠龙,有排叠碑首脊梁的,有婉转于碑首面的,千姿百态,清晰醒目。部分石碑也存有凤鸟图案,但仅出现于碑侧局部,如《萧宏碑》《萧憺碑》《萧秀碑》等。

三、石碑中虎的图腾意识

虎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图腾,他们大多信奉自己是虎的后裔,如“阿姆金古家(氏族),自古以来都认为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谚语说‘阿达拉莫乌都茨基’,意为都是虎的骨头(血统)。又说”骨是虎造,血是虎生。’”4“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辰也。”5作为与青龙相对的白虎图像,它们主要装饰于碑侧或碑座,取其 “至信之德”6的内涵,以护卫故者,引魂升天。

巴蜀之地,廪君时期,崇拜白虎。樊绰《蛮书》言:“巴氏祭其祖,击鼓为祭,白虎之后也。”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廪君死,魂魄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汉代巴蜀之地的白虎图纹装饰于建筑、服饰及雕塑等各种物件内,部分石碑碑面也雕饰白虎,如《樊敏碑》《高颐碑》《王孝渊碑》《朐忍令景云碑》《孟孝琚残碑》等。

虎是兽中之王,它威猛雄壮,任何兽类见了它都逃之夭夭或成为虎口美餐,所以自古人们视虎为除灾驱邪的祥瑞之物。白虎作为祥瑞的代表,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它被尊为仁兽,《宋书•符瑞志》曰:“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瑞应图》又云:“白虎者,仁而不害。王者不暴虐,思及竹苇则见。”《诗经•召南•驺虞》释曰:“吁嗟乎驺虞。”疏:“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而来。”7自远古时期,白虎图纹大量运用于墓葬之中,以取镇墓守灵、驱鬼辟邪之意,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古墓中出土的蚌壳面的虎形图纹。中古时期,白虎图纹仍广泛运用于墓冢内外,从已知汉魏晋南北朝饰有白虎的石碑来看,皆为墓碑。

四、石碑中玄武的图腾意识

从东汉《柳敏碑》《王孝渊碑》《孟孝琚碑》等画像碑上的减地阳刻玄武图像,到历代圆首碑下龟趺石座,人们都能看到龟的身影,它是古代四灵神兽之一,8也是中国重要图腾崇拜之一,还是古代占卜的重要工具。先秦社会,它被大量使用,表现出先人对于乌龟神明通天的信赖,这形成一种普遍的迷信观念,影响后人的文化意识。

龟具有极强的耐压力和无限的生命力,《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所以重荷千斤的碑身下常配置龟趺以驼载,这既形象的表现了神龟强大的承载力,也意喻其绵远留长、永载后世的长久性,还寄托了时人迫切通过神龟而达到天人相通的愿望。

从以上石碑装饰中的图腾崇拜意识来看,图腾意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由原始的盲目崇拜到后来的文化潜意识,人们不断对其进行加工深化,使一个个鲜明的石刻图像注入深层的精神文化含义,渗透着无限的民族精神与时代文化精髓。

注释:

1.闻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2.王维堤《龙凤文化》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3.闻一多《伏羲考》第6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4.伍合尔基《川、滇、凉山彝族金古氏族世家(概略)》,《彝族文化》1985年刊.

5.(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6.《诗经•召南•驺虞》:“吁嗟乎驺虞。”疏:“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而来。”

7.参见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第23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8.《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猜你喜欢

凤鸟图腾崇拜白虎
凤鸟的神秘主人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从物质到信仰
淡黄柳·怀人
清代服装中萨满图腾因素研究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白虎
红山文化猪龙、凤鸟图腾崇拜原因探析
白虎消痤汤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4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