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蒙古族民歌题材与演唱

2011-08-15金银顺平丽华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长调演唱者蒙古族

金银顺 平丽华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演唱是人类用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法,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更具感情色彩。演唱者只有对作品本身内在底蕴充分透彻的把握,将真情实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才能使演唱富于感染力,从而更准确地诠释蒙古族民歌的意境。通过对各题材蒙古族民歌的理解与认知,合理的将作品与表演艺术融为一体,提高自身的听觉与感知能力,将表演艺术进一步提升,以丰富的艺术修养来展示歌唱艺术的魅力。

一、对蒙古族民歌题材的分析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蒙古族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民歌其品位之高,数量之巨,令世人叹为观止。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题材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1.蒙古族民歌题材的分类

蒙古族把感情寄托在了他们的音乐里,从蒙古族民歌里几乎找得到一切关于“蒙古族”的答案。蒙古族民歌按题材主要分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好来宝、摇儿歌和儿歌等。

2.不同题材的蒙古族民歌的共性与个性

(1)体裁划分的共性与个性

蒙古族民歌体裁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短调民歌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不少叙事歌、短歌、情歌、礼俗歌、好来宝都属于短调;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每一首蒙古族民歌都记载着一段民族之间的交流史。因为有一些歌虽是同题裁,但是在体裁上却完全不同所属,如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在体裁划分属于短调,同样为叙事歌的《东方红》中的《赞歌》却是以长调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2)地域划分的共性与个性

蒙古族民歌按照不同地域范围及不同部落可分为鄂尔多斯民歌、阿拉善民歌、锡林郭勒民歌、科尔沁民歌、呼伦贝尔民歌、布里亚特民歌、赤峰巴林民歌等。科尔沁所盛行的民歌题材较为丰富,它包含了上述所说的八种题材的蒙古民歌;礼俗歌、牧歌、赞歌流行于呼伦贝尔;而赞歌、牧歌同时流行于赤峰巴林,在赤峰巴林流行的还有短歌;阿拉善民歌、锡林郭勒民歌同时包括了思乡曲、礼俗歌和赞歌;猎歌主要在草场和森林多的鄂尔多斯和呼伦贝尔。

二、对蒙古族民歌作品的深入理解

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历来是地广人稀,加之游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思考,对爱的表达也有着独特的方式。因此,在蒙古族民歌表演艺术中,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作品所体现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及题材的演唱风格,是演唱者的首要任务。

1.准确掌握作品的情感脉络

(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蒙古族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每一种题材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起源地、发展脉络、历史背景和特定的演唱场合。因此,歌唱者在演绎作品时要认清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才能对作品做进一步的艺术处理。

(2)分析歌词与曲谱伴奏

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含义,才能用声音恰如其分的体现情感,这对于准确细致地表达作品是至关重要的。品味歌词的方法除了朗读外还要准确掌握所属题材的演唱风格,加之对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思维构成比歌词表面所提供的更真实细致,更丰富的画面,使得音乐形象的刻画更完整深刻,音乐情感表达更丰满感人。伴奏对音乐主题的艺术表现、和声的丰富、情感的变化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铺垫烘托和推动的作用。前奏所渲染的意境使歌唱者能很快的进入角色;间奏的衔接过渡使音乐情节顺利发展;尾奏也给人无穷回味之感。

2.语感与乐感的统一

蒙古族民歌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重视唱情。语言融入音乐,音乐丰富语言,二者的结合才使得声乐作品有了叫人欣赏的艺术效果。发挥语言中的语气、语调、语势的表现力,表达各种不同而细微的思想情感和表情色彩,驱动着乐感,从而使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变化更好地为表达情感服务。将作品的情绪、情感表现的汇聚声色,以增添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蒙古族声乐作品在实践中的完美表达

蒙古族民歌演唱的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态度的体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是有限的,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世界是无限的,但是演唱者无法亲身体验每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如果演唱者在生活中没有这种情感的现实体验,就需要演唱者依靠从其它艺术作品或通过其它渠道来过的情感审美体验,以此来感染自己,并通过声乐来表达这种情绪,把它变成自己演唱时的情感体验。

1.演唱中音色的合理运用

歌唱技巧中音色的运用是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先决条件,在实践演出中,我们要合理的运用声音去表达情绪情感。在表演过程中,要注重音色与音域的关系,选择适合自己音色的作品及角色并加以合理运用。

表现悲伤的情绪,这样的情况要根据角色具体分析,有的人物虽具悲伤,但是赞美之情却高亢激越。例如《嘎达梅林》,歌中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英雄深深地怀念之情和对封建压迫势力的深恶痛绝之意,气息要给的均匀连延不断,稍暗的音色给人以赞美又加惋惜的听觉效果。

表现爱情的歌曲,声音要柔和、抒情。例如《韩秀英》是秀英与舍扎布初露衷肠时的对唱,彼此间对感情的含蓄和羞涩,进而声音不要过于明亮会不够温柔,可以运用半声,那样感情会比较细腻、含蓄缠绵。

豪迈的长调牧歌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音域宽广,字少腔长,节奏自由,感情奔放,具古老、朴实、苍劲、有力的风格。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即波折音,类似颤音。例如《走马》,演唱者可根据需要,延长或缩短时值。

此类歌曲不剩枚举,他们演唱的共性就是根据作品的题材和情绪,用歌唱技术调整出最适合的音色加以展现一切技巧、方法、音色、力度都是为了表现乐曲的真正情感这一目的服务。

2.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演相一致

面部表情主要通过眉、眼的神态来表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内心情感最有效的器官。因此在歌唱中应特别注意发挥眼神的作用。心中有怎样的情绪和感受眼睛就要反映出怎样的神态,应随着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眼睛的运用是形神兼备的必要手段。例如在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就应该表现那种壮美辽阔的情感,词中写到“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这时歌唱者就应该像那个牧羊的姑娘,眼里应该是辽阔的草原,随之手上的动作也应该是指引式的,像要带领听众看到那草原、那草原上的牛羊骏马一样,使得听者和演唱者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作品演唱时,面部表情应该与行为表情相一致。重视眼睛的目的地和线条感,肢体表演要与演唱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相一致。

3.充分运用想象诠释蒙古族民歌的情感

音乐是感情的一种独白,尤其是在蒙古大草原上,人们更是以歌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蒙古人几乎是在歌声的祝福下诞生,在音乐的洗礼中成长,在歌舞的簇拥下步入新毡包为人妻为人夫,又在安魂的歌声中永远睡去的。

(1)蒙古族民歌演唱中的理性想象

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分析和理解作品,然后深刻理解和领会起词义,运用理性想象表达作品的情感,或者说是歌曲的意境。这样抓住每一句歌词所描述的角色的基本特点和情绪的变化,才能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作品的艺术形象。

(2)蒙古族民歌演唱中的感性想象

情感以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身份使得感性想象与理性想象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巧妙地融为一体。蒙古族民歌在演唱中要把对文化的感悟,对语言的掌握,对人生的体验甚至处世准则都要完完全全的融入其中。例如想象看到一些蒙古族人勒住奔驰正酣的骏马,跳下马来解下皮囊畅饮奶酒然后快乐跳起不知名的欢乐的舞蹈唱起不曾听过的动人的歌儿,再用这般豪情、勇气、真纯来完成作品的演唱。当然,想象是需要对作品的题材风格全面了解及掌握了熟练的歌唱技巧之后来完成的,蒙古族民歌的演唱自始至终都需要用真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想象完美地结合。

蒙古族民歌是具有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声乐作品,蒙古族民歌的题材与演唱集中体现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声乐表演艺术,加之虔诚的聆听和真切的体验才能使人渐渐感悟蒙古族音乐中流淌着的真挚感情以及蒙古族民歌所告诉人们的一切。

[1]谢俊平.浅谈怎样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第1期.

[2]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李姝.科尔沁蒙古族歌唱艺术特征分析.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李世相.内蒙古长调民歌概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9]丁珺.声乐艺术的灵魂——情感.消费导刊,2007年9月.

[10]陈颖.浅谈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猜你喜欢

长调演唱者蒙古族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草原的长调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草原长调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长调
长调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