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线条
2011-08-15贺州学院艺术系广西贺州542800
覃 轶 (贺州学院艺术系 广西贺州 542800)
钢琴艺术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成就所在,有其特有的西方音乐表现力和内涵。而钢琴流传到中国并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一系列中国钢琴作品,这也是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表现。而在中国音乐作品中,旋律线条的美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那么,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时,既能够体现得出我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同时又能够将作品中旋律线条的美表现出来,需要掌握哪些要点呢?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发音特点
中国钢琴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音乐,如民族器乐曲、民歌、民俗曲调等。而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邃、委婉、含蓄、迂回,这与西方文化简洁、明朗、逻辑严密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在钢琴演奏中,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结合钢琴自身的发音性能,以不同于演奏西方音乐作品的弹奏技巧来完成中国钢琴作品。
钢琴的发音是通过手指的触键来完成的。由于身体个部分的用力方式不同、手指下键速度不同、手指触键方向不同等原因,弹奏钢琴时所发出的音响便会千变万化。钢琴本身的发音特点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所以颗粒性的、敲击性的声音是钢琴发音的特点,这与延绵委婉的中国民乐器有着较大的差别,却也有着相似之处。所以用钢琴演奏中国作品,必须从发音特点上做细致的处理。
如前所说,钢琴本身的发音特点具有颗粒性,这也是最基本的单音触键的发音特点,那么中国钢琴作品在弹奏单音时应该如何处理呢?刘承华老师在谈到中国器乐的发音时提出:“中国乐器的发音呈滴水状,这种状态造成一种动势,使音乐的表现获得一种深度和力度。”[1]范晓峰老师在《声乐美学导论》书中也提到“音乐表现是有动力性的,是音乐音响运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乐音运动形式。”[2]那么,在弹奏钢琴时,也应该尽可能地把这种动势表现出来,每个弹出来的音不仅仅是这个音而已,要能够理解得到音中的含蓄与深邃以及这一个音与下一个音的链接,音与音之间的运送所需的力度的掌握。这也是演奏好中国钢琴作品的基础。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线
钢琴音乐的演奏形式主要有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复调音乐是一种“多声部音乐”,即在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整部作品的进行以其中某一个声部(多数情况下是高音部)的旋律为主,其他的声部以和声或节奏等手法进行陪衬和伴奏。
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大多为单声部音乐,向来以旋律优美而著称,其单声部的旋律性的表现力可谓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发挥在演奏中,尽可能地以不同的方式、手法去表现单声部旋律,将其细化。美化是演奏中国作品的基本要求,正如同管建华老师所述:“中国音乐在民歌、说唱、戏曲、器乐曲中存在大量以五声音调为基础的装饰性旋律线,这成为中国音乐旋律展开的重要基础,多种装饰手法,使旋律定型化、变形化、模式化、细腻化、节奏化等,加强了旋律线条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也正好填补了没有西方和声立体结构陪衬的大面积‘空白’。”[3]所以,单声部的主旋律线条是中国音乐作品的特点,也是众多作曲家们将中国音乐改变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努力所在。
三、如何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线
尽管中国钢琴作品大多数为单声部旋律作品,但它毕竟不同与用民族乐器演奏。传统中国作品在用民族乐器演奏时,是以单旋律奏出,而在钢琴上弹奏却不能仅仅只弹单旋律,因为钢琴必须是双手同时弹奏,主旋律也是与伴奏同时进行的,是二声部甚至多声部的同时进行。它相较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难点在于演奏好主旋律的同时,如何协调其他声部的伴奏,而民族乐器则仅需要考虑主旋律的演奏。
首先,把握好每一个乐句。一个乐句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它是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所以要想弹奏好一首乐曲,就应该先表达每一个乐句。对于乐句的把握,我们应该运用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即歌唱式的奏法。因为音乐进入人耳,其实是每个音或音的组合(和声)连续不断地进行、展开的,听者在这些由音组合而成的线性旋律中找到美感。
其次,把握好音乐间的气贯神连。中国传统音乐讲究的是气、神韵,在多数作品中,往往会看到不同的节拍频繁交替,有很大的演奏自由度,这看似无规律、可以自由发挥的作品靠的是“气场”的控制。如如由黎英海老师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4](原为中国著名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有长达4行的引子部分,淋漓尽致地模仿出用琵琶弹奏的诗一般抒情的山水夜画,散发出古色古香的传统审美气息。这段引子只有中间部分出现了一个小节的主题乐思,其余部分是模仿琵琶拨弦、刮奏的双手交替弹奏的和弦与琶音。这个引子部分是自由节拍,自由拍子在西方音乐作品中甚少出现却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中。弹奏自由节拍部分就更需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音乐作品,技巧性地使用气的贯通,形成气贯神连的整体。
再次,在主旋律的表现方面我们应该把握好它的造型性。钢琴作品中的形象具有造型性,它通过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可以把山川,河流,瀑布等形象表现出来。在以诸如劳动号子及山歌等创作元素的中国钢琴作品中,旋律线多为荡漾的、波折的、起伏的,其造型相似于山岭、波浪,这是它的情感所趋。我们在弹奏时,必须把握好这样的主旋律线条情感,并注意伴奏的中国音乐特点,协调好主旋律与伴奏之间的度。
四、在中国钢琴作品中借鉴独唱形式
中国钢琴作品与声乐的独唱作品中的单旋律线条有非常相似之处。在独唱曲中,歌词的连续走动其实就是主旋律。钢琴单线条的旋律是旋律呈现方式中最简单的,最直观的一种形式,它主要表现为一般为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加以和声伴奏。如章鸣改编的《瑶族长鼓舞》[5],其主旋律是简单的单旋律进行,8个小节的主旋律出现以后,则是右手高8度的完全重复;第二乐段是发展段,与第一乐段稍慢速而较悠扬的主题相比,第二乐段显得活泼、欢快,并且仍然是单旋律的进行,而后半部分又是主题的再现。曲中左手伴奏则采取一顿音(四分音符)加两跳音(八分音符)的伴奏形式,除了力度上的强弱区分外,没有更多的变化。要弹奏好这首小乐曲,除了学会控制好左手的伴奏力度和和弦外,重点肯定得在右手的主旋律上下功夫。
总之,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应该注重旋律线条的处理,结合钢琴弹奏技巧,来发挥音乐中品原有的特点与内涵,这也是钢琴技术在中国得以本土化的发扬与延展。
[1]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1.
[2]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6.
[3] 管建华.音乐与描绘[M]//蒋菁.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7.
[4] 黎英海.夕阳箫鼓[J]//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64.
[5] 翰林申 李晓平 徐斐 周荷君编 钢琴基础教程1[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