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历程
2011-08-15荩熊
荩熊 捷
新中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历程
荩熊 捷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体育文学理论发展十分单薄。但迄今仍然对此三缄其口,这更加加大了我国同国外的体育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差距。在国外,体育文学在知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很多国家都为体育文学专门设置各种奖项,许多理论工作者对此方面的研究都颇有造诣。可在我国,除了在建国初期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段时期内出现了体育文学创作的高潮以外,但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无声无息的,与之有关的体育文学理论著述和研究成果甚少。介于此,本文通过对新中国体育文学发展历程进行分阶段的勾勒和分析,力求深入探讨中国体育文学发展的历史。目的在于填补体育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空白,为今后更好的研究体育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体育文学的概念有广义概念与狭义之分,所谓的广义体育文学,即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而狭义的体育文学是以体育为题材并表现体育精神的文学。关于体育文学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各自的理解。比如,陈学新把体育文学定义为以体育为题材的文学。这个定义对体育文学的内容指向比较明确,但其外延过于宽泛,导致此定义自身内涵具有模糊性;申相星把体育文学的定义是基于对体育精神理解层面上,认为体育文学是从体育的基本精神及立足于此的体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所进行的文学性的虚构。这个定义对体育文学的内涵有了进一步延伸,但是其外延的狭隘又使得自身陷于空中楼阁的虚无当中。
体育文学发展初期的胚胎其实同其他文学门类一样,具有依附性。随着体育文学自身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以体育为题材来界定体育文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申相星有关体育文学的定义立足于体育精神层面,容易为人所接受。
体育文学的广义和狭义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一方面顾及以体育为题材的古老而经典的体育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执著于突出体育的精神,这使得许多学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两全其美,却又要瞻前顾后。结果往往导致体育文学概念更加扑朔迷离。本文为了更清楚认识体育文学,对体育文学的特点进行概括。首先对于以体育为体裁的体育文学的特点。第一,体育文学作品是作家因直接受到来自体育的灵感而创作出来的;第二,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属于体育界人士,多表现运动员和教练坚韧顽强的性格;第三,体育文学作品的情节展开与体育活动本身紧密相关;第四,体育文学作品孕育了对于体育精神的赞美和歌颂。其次,对于一般体育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文学作品会触及某项体育活动,但作者在创作意图上并没有明确的体育意识;第二,体育文学作品的主人翁同体育的关系松散;第三,体育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人性层面的深入挖掘,而并不着意表现体育精神。
中国体育文学发展的历程可分为初创时期、凋零时期、发展和崛起繁荣时期、发展探索时期几个阶段,下面分述之。
初创时期(1949-1966年)。1950年7月,《新体育》杂志创刊,标志着体育文学具有了自己创业的基点。从此,体育文学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创作领地。1956年,党中央推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新中国文坛一时间生气盎然。这无疑为体育文学开辟了适时的创作阵地,对推动体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的体育文学创作是从译介苏联体育文学作品开始起步的,比如新体育刊登的第一篇体育诗是古冰夫译介的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关于体育的诗篇,1953年第一首歌曲是苏联运动员进行曲;《新体育》第一篇体育小说是高长荣翻译的《苏联拉林的人民的女儿》;《新体育》第一篇体育杂谈也是翻译过来的介绍斯大林。这些作品为中国早期体育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从作品的创作水平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来看,作品在初创阶段就小有成绩的是体育电影、体育报告文学以及体育杂文。可见,当时体育电影所刻画的人物正是新中国体育事业所需要的骨干力量。这成为体育文学初创时期的电影代表作品。
建国初,我国的体育文学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体育文学创作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体育文学创作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体育文学作品;第二,政治色彩强创作的内容主要集中于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批判旧社会的腐朽,以宣传新中国体育工作开展的卓越成绩;第三,是各种体裁的作品开始出现并初见成效。
凋零时期(1966-1976年)。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体育文学发展也横受摧残。四人帮在体育和文艺战线上搞所谓的体育革命和创作空白论,否定1949年以来的体育和文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大跃进文艺工作中,几乎所有文艺报刊停刊,对作家进行人身迫害,对于我国体育事业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体育文学与整个文学事业一样是最凋敝的十年,体育文学创作更是一片凋零。1966年10月体育文学最早的创作阵地《新体育》杂志从第277期停刊,标志着体育文学进入凋敝时期。直到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以后,形势才有所改观。1972年以后,《新体育》和《体育报》先后复刊,体育文学开始复苏。
发展和崛起繁荣时期(1976-1988年)。文化大革命后,思想艺术的高度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体育文学也在风风雨雨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80年代的体育改革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1982年,我国在德黑兰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名;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四。这些成绩的取得,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体育热。作为体育文学创作基地的体育宣传阵营进一步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这为体育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这个时期,《新体育》创办专门的体育文学杂志《腾飞南风》杂志为体育文学开辟专栏。同时,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报告文学进入空前规模的成熟发展期,涌现了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大的报告文学创作潮。这一时期的体育文学创作在体育诗歌、体育散文、体育小说、体育戏剧电影等文学体裁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比如,在体育诗歌方面,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在读者中传诵一时;老诗人艾青、减克家等在运动场上摄取诗情画意,以飨读者。在体育散文方面,黄宗英的《思念》、陈祖芬的《美叶》、李玲修的《心永远幢慑着未来》等都得到读者的好评,等等。
发展探索时期(1988年至今)。改革是新时期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潮,全面反映改革大潮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此时期,在体育文学当中担当起此等重任的还是非体育报告文学莫属。80年代以来问题报告文学开始成为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比如,山西青年作家赵瑜撰写的《强国梦》。问题报告文学揭开了体育文学的新篇章,体育文学以《强国梦》的发表和争论为契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体育文学史上的一个小高潮。
进入90年代后,在体育问题报告文学引人关注的同时,体育传记文学也有所发展。比如张继华的《我的奋斗》、王伯仲的《战胜自我》、李东华的《突破极限》等。再如,2002年1月最新出版的《铁在烧》《李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这些作品无论从文学的艺术手法上看还是从思想深度来讲都与80年代初期的作品大相径庭。这个时期体育文学发展逐渐多元化,体育文艺理论鼓励作家深入体育界进行体育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无论体育界还是文艺界都没有借此发挥下去。因此,体育文学的沉寂令人深思。
熊捷,西昌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