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
2011-08-15应函洁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上海200051
应函洁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 上海 200051)
绪言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人们的饮食习惯、社会风俗等,在人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最为基本的,而“衣”排在第一位,可见人们的重视程度。在古代,人们的服装与现在的服饰无法比,更谈不上美丽可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服饰的演变过程总要小于其继承前代的部分。可以说,从人们制作与设计服饰开始,中西方的服饰设计与风貌形态就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区域或民族的服饰发展沿着不同的轨迹向前行驶, 因此也就有了现在中西方服饰巨大的设计差别。本文就是详细分析中西方服饰起源、文化与设计理念的差异,进而对两者发展、融合与创新提出一些探讨。
一、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起源
在人们的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最为基本的,而“衣”排在第一位,可见人们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方面,服装亦是一种文化,由于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不同,因此导致中西方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
从服装文化的源流来看,中国服饰的文化是单一性的文化,而西方服装文化则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我国五千年的古文明起源于黄河,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在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西部有着帕米尔高原与喜马拉雅山的阻挡,而在最北方有着广阔寒冷的大草原,因此在文明发展中是独立的,不受其他文明影响。并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保持着自家的特点,形成了持续性的主干脉络清晰的中华文明,并且以脊梁的作用贯穿整个历史变革。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服饰保持着独特的特点,在黄帝、尧舜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在服装设计理念中采用上衣下裳服装形制。在研究学家挖掘出来的雕刻的人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石像就是采用的这种服饰设计样式,上面的衣服延长到膝盖,衣襟右掩相叠,称为右衽,形成了交汇的领口,腰上用一根宽的绳子来固定着,下身穿着围裳。在我国古代认为把右衽的服装以及扎束头发的装扮是文明的象征,并且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将披发而左衽的民族认为是低等民族的象征。孔子曾经感叹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反观西方古代文化,它的起源地在地中海沿岸,由于古希腊的文明受到周围地区的例如以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西北小亚细亚文明为首的文化影响,使得古希腊文明出现了文化发展中的碰撞,为西方文化的发展逐渐奠定了基础。
西方服装文化也是如此,由于地中海沿岸的气候宜人,因此孕育了一系列的古代文明。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羊毛中提取的纤维做的编织物披在身上,是当时最初的服装。在一座公元前三千年的石像上面可以看到字写着:“妇女与国王的身着包缠形的围裙和大披巾。束穗状羊毛组成了多层荷叶边。”
与此同时,古埃及文明在非洲北端的尼罗河流域诞生了。据科学家考究,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亚麻纤维的区域,由于气候炎热,因此古埃及人一般都会穿着很少,在社会底层的阶级都处于裸体状态,或者用一片破布将下身遮住,形成胯裙或围裙。而在上层阶级的人们也会穿着围裙,但是有着整齐的类似放射状的衣褶。这代表着太阳照耀的光芒,因为古埃及的人们崇拜太阳神。
在公元前1760-1460年,被誉为古代世界最美的文明之一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进入了鼎盛的时期,它被人成为希腊上古文明的爱琴海文明,在当时享誉盛名。在宫殿中墙壁上的人物与小雕像上服饰的制作工艺,在以后的将近三千余年都是无法超越的。尤其是女性雕像中袒胸露乳的紧身短上衣,下面是荷叶褶边状多层下摆重叠的喇叭裙,整体造型典雅,精致,与十九世纪的欧洲流行服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余年,巴尔干半岛居住的西北伊利里亚的多利安人入侵希腊半岛,当时的希腊文化几近毁之一旦,失去了与当时世界的联系,原来发展的古代文明全被毁坏,服饰上的亮丽设计与造型完全被湮灭,而取代它的是与原有的米诺斯服装完全不同的风格,主要以披、挂、包、缠类的服饰为主,显得简朴和谐。在古希腊的服饰与面料中,都是受到地中海附近的古文明影响,披挂等服饰是古埃及人民常穿着的服饰,是文明的象征,在裁剪的服饰却被认为是野蛮的标志,甚至在一些地区会被判为死刑。
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服饰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受到外来文明与文化的影响,因此有着独立性的特点,而以古希腊为首的西方服饰文化因为受到地中海附近的多种古文明影响,因此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二、中西方服饰设计中的对比
服装,一般是通过工艺制作而成,因此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在中西方服饰由于穿着观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中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各有特点,具体比较如下:
第一,中式服装结构是整片式平面型的,外观平直宽松;而西式服装结构是分割式立体的,贴身合体。由于中西服饰在结构设计中对于人体的姿势不同,因此在服装的设计结构中也有着明显差异。中国服饰在量体裁衣是按照人们在站着事后的静态姿势设计的,而我国古代的中式服饰在量制的时候就让人体两臂展开,两腿稍微叉开的姿势测量,因此服装设计出来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人们穿在身上显得平直宽松、朴实大方,有利于劳动。当人们身着中式服饰时,蹲坐迈步都方便,不受拘束。一般中式服饰的结构特征是上肩部分没有预留的肩缝,前后两片衣片相连接,有的袖子也是从衣身中缝制出来。在中式服饰中,并没有“袖长”这个词,而是用“出手”代替,因为如果衣料不够宽,都在衣服左右衣袖中加上罩袖。“出手”是指从人的审题中心向两锅手掌位置的尺寸,而按照西式服饰的测量标准,“出手”应该是测量人身体的半个肩宽与上肢长度两个部位的数据。
因此中式服饰在晾晒等方面都十分方便,因为中国服饰是几片布片相连接,所以前后片与衣袖都是在连接的布料上裁剪。而裁剪的郭成十分简单,只要将衣服的布料折成四部分,然后将掖下和上腰位置多余的衣料去除,形成一十字形的布片。接着在前面的衣料中剪开,修剪出一个桃形的前襟即可。在另一方面,中式服饰大部分结构以直线为主,很少利用弧线和曲线,因此在缝制过程中只要顺着袖底缝和两侧摆缝将前后的布料缝制就可以。因此大部分中式服饰都是直线型、平面型的服饰,并不像西方服饰那样分为胸围、腰围、臀围等部分,一般中国服饰腰部都是直线,并稍微有些斜势,下摆偏大。而中国的裤、裙一般与上衣结构类似,是平面型的,一般裤子没有裤缝,都是前后两片相连,可以不分前后穿。裤子口较为宽松,穿着的时候要折叠然后系腰带,腰与臀部大小一样,一般整条裤子都是前后两片构成。在剪裁的时候也是分为四部分,以直线或斜线为主构成。而中式的裙子设计更为简单,一般将长方形的布料裁剪,围在身上即可。由于褶子较多,在民间有着“百褶裙”之称。
反观西服一般都是十分强调体型的突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身”,因此在设计结构上较为复杂。主要以人身体结构的整个躯干、胳膊、腿的局部,设计出衣服的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其他的部件而构成整件衣服。而衣服的各个部分,也是根据人的外型轮廓的比例来裁剪的,比如较大的胸围、细小的腰围等,因此构成了不规则的衣身。西式服装整体看是一种曲线状的立体服装,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前后衣片是分割式,整件衣服由许多布片组成,而且轮廓呈现出曲线。以上衣来说,是胸围部分较为宽阔,而腰身较为收束,肩部有斜度。整体的造型丰富,并且有着高低起伏的立体效果,与人的体型相一致。而西式裤子也与中式不同,一般是紧收腰型,穿的时候要在前后或者旁边开襟,否则穿不进去。裤子由四片组成,两侧有裤缝,沿着裤缝的两边是严格按照人体结构曲线设计,上面较为宽顺,而下面稍微窄而直。由于与人体结构相一致,因此在穿着的时候不能前后互换。
虽然中西服饰造型结构不同,但是两者都是按照人体结构为设计依据的。由于中式服饰是整片相连的居多,因此穿在身上之后,一些部位褶皱较多,并且显得宽松;而西式服饰由于由许多布片组成,因此较为分散,穿着在身上显得十分合体,空隙较少,因此褶皱显得较少。
第二,中式服饰的设计显得封闭、含蓄,而西式服饰的设计开放、显露。在服装设计中,有人也称它为样式和造型,一般我们所说的造型就是服装的外型样子,是从整体来看,比如当前的H型裙或者紧身的运动服等;而样式指的是服装在剪裁中的内部修饰,从小处着眼。在传统的服装设计中,要求将人们紧紧包裹起来,衣领都不留空隙,而衣身较为空荡,象一个大麻袋,显得封闭与保守。在几千年来,中国无论男女都是大袍子,也就是下相连的“深衣制”。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展现人体的美丽,因此在服装设计上显得较为开放,各种袒露的造型是西式服饰的主流。一般都是大坦领、V字领、短包袖、马甲袖等,轮番着被设计师所运用。在夏季,一般妇女都喜欢半透明材质的纱裙,显得玲珑剔透,就像轻纱裹身,美妙而吸引人。西方的服装学家认为,在造型上的显露,是对于美的最好展示。而西式服饰中,除了有的造型上显得袒露尺外,也有讲究遮掩的服饰,但他们的裹身与中式的不同,而是立体的。服装设计上较为立体而富有曲线,使人体自然美凸显出来。尤其近年来流行的紧身牛仔裤就有这种功能,随然裹身,但是能给你审美感受,让人显得富有勃勃生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遮掩有时比袒露更有吸引力,遮掩可以说既是遮盖、又是刺激,掩遮阻碍会产生奇妙莫测的心理效果。”可以说西式服装无论在袒露还是裹身的设计,都是服装创新与开放的表现。
三、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在19世纪,由于外国文化的侵入与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因此在服装设计剪裁上中西方出现了融合与碰撞。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例如西方服饰虽然紧紧包裹着身体,却对女性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而肥大的中国服饰也显得呆板与封闭,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服饰开始走向创新之路,向着相反的特点迈进。东方的服饰逐渐变得紧身,并且汲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裁的特点,是服装显得更加贴近身体,而西方的服装逐渐走出过分突出紧身的特点,而是让女性从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中西方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
西方对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敬仰的心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发表了“中国风”系列。他对于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有着新的灵感。在流失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等的服装设计逐渐平民化,并且向国际化发展。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将东方的传统服装剪裁,设计出具有曲线而不合体的肥大的服饰,这种服饰与西方的截然不同,但是迎合当时反体制思想,给世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促进了人们的服装消费。
近几年,中国的服装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了一批杰出的服装设计师,这使得中国的服装行业恢复了青春。尽管人们对西方服饰有着好奇心理,但是依然有着独特的“中国情结”。比如唐装与旗袍纷纷复兴起来,服装设计师将原有的服饰特征进行改良,有着自己独特的中西结合的特点,在服装语言表达上有着新鲜的感觉,也显得成熟得多,丰富得多。
在几年前,身着2004/2005秋冬款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服饰的模特在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缓缓走出来,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多种特色的以中国旗袍为原型的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展示出来,他们下身着缝制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整体有着整条龙的图腾造型,并且用中国传统服饰的材料以及编织技巧缝制而成,显得极富有中国风。这是美国著名设计师Tom Ford用独特而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浓重的一笔句号。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他对于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正确的认知,中西方服饰文化与造型设计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服饰文化有着单一性,而西方服装有着多元性的特征,这与两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是分不开的。在发展中,我们应当将服装作为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将创新性大于继承性,通过不断融合与改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弊端去除,发扬自己独有的特点,才能使中西方服饰有着更大程度的创新与发展。
结语
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服饰在设计理念与外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民族间融合促进了中西方服饰设计上的融合。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两者谁更有在设计上胜一筹,而是思考如何在全球化冲击下使两者保持着民族性与特征。在未来的服装设计趋势是多元化的,我们在服装设计理念上应当更注重对个性的突出与精神文化的挖掘,从中找到融合的切入点,在在明辨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才能符合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1]孙迎.清水出芙蓉——浅析亚洲美白形象的流行[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连敏,吴慧雯,赵肖倩,陈东生.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流式培养模式[J].纺织教育;2008年04期.
[3]辛艺华.日本和服手绘纹样的审美特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张榕蓉.试论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5]潘磊.孟媛媛.中西方哲学观比较与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02期.
[6]陶辉.略论平面结构与立体裁剪的互补性[J].纺织导报.2002年06期.
[7]吴晓玲.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J].当代韩国.2006年04期.
[8]郑茜.姚艳菊.针织面料性能对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05年10期.
[9]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刘春生.浅谈服装结构课中人体模型的立体试型[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11]梁宇.李曼.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世界博览.1985年05期.
[12]皇甫菊含.从“自然人体”到“艺术人体”——试论时装模特的舞蹈训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1996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