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想象的意义及其缺失

2011-08-15欧造杰

山花 2011年20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想象力想象

欧造杰

想象是艺术思维的中心环节,也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心理机制。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想象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提升了读者的审美想象力和阅读的积极性。可以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奇特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然而,当我们用想象的审美标准去审视当下的文艺创作时,不难发现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想象力的匮乏十分严重,作家想象力的欠缺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重提对文学想象力的重视,发挥它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想象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想象是作家在原有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去改造、组合过去知觉中获得的表象,并重新创造新的意象的心理过程。古往今来的许多文论家都非常重视想象在艺术思维中的核心作用。在中国,早在《周礼》中就提出了赋、比、兴的创作方法,其中“兴”就强调想象的功能和作用,可以看做想象理论的萌芽。陆机曾经在《文赋》中对艺术想象活动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1]刘勰把艺术想象称为“神思”,指出其本质是“神与物游”,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想象论的成熟。后来司空图提出“思与境偕”,苏轼提出“神与物交”,黄宗羲提出“情与物相游而不相舍”等,都是对刘勰观点的引申和扩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最早认为想象是人的一种自由的思维方式,其艺术模仿理论也包含着艺术想象的内容。不过,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人们对想象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想象的地位才开始在艺术创造中确定下来。培根对想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他说:“想象可以任意将自然界所分开的东西结合起来,把自然界所结合的东西分开,就这样制造了事物的不合法的结合与分离”,“诗是真实地由于不为物质法则所局限的想象而产生的”。[2]此后,狄德罗、伏尔泰、歌德、黑格尔、维柯等人对想象作了肯定性的研究。意大利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论家维柯,曾把想象当做诗性智慧的主要推动力,认为如果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诗人的创作,更不会有诗性智慧的诞生。维柯解放了想象力,他认为想象力不是其他任何之物的女儿或仆人、侍从,而是一种独立存在,拥有独立价值的能力。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力。”[3]波德莱尔说:“只有在想象里才有诗。”[4]他们都给想象以很高的评价。高尔基则直接把想象看成是艺术的思维,他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5]文学艺术的创作正是借助于想象,把客观的现实生活形象化。因此,想象力是一个人精神的灵魂和艺术创作得以产生的精神力量。它是文学艺术给人以诗性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有力地揭示了文学艺术的情感体验与文化意蕴,并不断努力超越庸常的社会现实,是体现作家艺术家精神深度与思维广度及其艺术意念与品位的核心素养。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离不开想象。无论是想象奇特的《山海经》,如“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之类的描述,还是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历来都被看做想象力表现尤为突出的典范性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孙悟空大闹天宫、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六月飞雪”、“春花冬开”的传说,都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与约束,不必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因为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也是想象力的功用使艺术的精神魅力得以呈现和拓展。

想象存在于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是艺术构思的核心火种。缺乏想象力,就无法从事文学创作。作家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好像插上了翅膀,可以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不论是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情趣,还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戏剧的矛盾冲突,都离不开想象。无论作家的生活怎样丰富都是有限的,他必须通过想象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并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使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感性特征清晰地浮现出来。无论是现实的文学形象还是虚构的文学形象,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想象。比如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屈原、刘备、宋江等历史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渗入了作者的想象成分。想象可以再现事物的微小细节和感性特征,凸出审美意象的特征。比如鲁迅创作阿Q,连他所戴的黑色毡帽也清晰地出现在想象中。想象还能突破生活中各种限制,把各种零散的材料组合起来,创造全新的审美意象。例如,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把各种不同的事物写在一起,塑造了荒凉而悠远的意境;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把不同时期和地点的雨景描绘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哪怕是一首中国古典的诗句也会体现作者惊人的想象和构思。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无不显示出作家运用创造性想象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文学想象的心理特征

文学想象有其自身的内在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性。作为一种极富创造精神的心理活动,想象具有高度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突出体现在对客观时空局限的超越。想象的本质属性是自由性,它挣脱一切现实秩序对人类精神的束缚和限制,为恢复生命内在的自由活动而努力。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的想象力完全不受客观物质形态的限制,可以灵活地消解空间阻隔,自由地跨越时间距离,奔突驰骋,无拘无束。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都对想象的这一特征做过精辟论述和深刻阐发。陆机曾经在《文赋》中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生动地形容了艺术想象超越时空的特性。刘勰在阐释相当于艺术想象的“神思”时也特别强调:“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6]由于艺术想象可以不受生活形态、客观物象的拘束,超越时空,自由驰骋,因而是一个可以浮想联翩,与天地万物相感合的自由境界。法国作家乔治·桑在《印象与回忆》中曾坦言:当创作活动展开后,想象力高度活跃起来,“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种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鹨飞举时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我自由伸张出来的”。在这种想象的自由天地里,创作主体的心灵得以充分舒展,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充分发挥,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异的艺术形象系统。

(二)个体性。作家的想象是富有个性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想象始终灌注着创作主体的丰富情感,是在情感力量的催动下展现的,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通过凝铸而成的形象和意象展示在作品中。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审美情感越活跃,艺术想象也就越丰富、深入,其个性特征也就越发鲜明、突出。艺术想象的个性特征主要基于创作主体自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情感与想象的合力中,作家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和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情绪感受和想象轨迹。例如鲁迅与郭沫若的想象就很不相同,郭沫若独具的激情激发他的想象,使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鲁迅独具的冷峻引导他的想象,则使他的作品带有现实主义的批判色彩。同时,艺术想象的个性特征又与艺术创作的性质直接相关。艺术想象的个性越明显,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就越独树一帜,越真实动人,越富于生命活力,越具有普遍意义。例如李白与杜甫的想象就很不相同,李白个性化的想象孕育了他的《将进酒》、《蜀道难》、《梁甫吟》,而杜甫个性化的想象孕育了他的“三吏”、“三别”、《琵琶记》。相反地,如果作家们的想象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那么他们所创作出的文学必定会十分单调和贫乏,甚至会令人难以接受。

(三)选择性,想象尽管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但是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作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动机来进行想象,因此它还具有选择性。作家在进行创作构思时,需要运用想象虚构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有时带有明显的动机,有时则不那么明显,因此选择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例如,托尔斯泰这样叙述他从生活的华美睡衣想象到安娜的生活:“我坐在书房里,仔细地观看着睡衣袖口上那用白丝线绣成的花纹图案。它非常好看。于是,我想,人们怎么会想出这么多花纹、装饰、刺绣;……忽然,这个花纹图案提示我写出了整整一张。安娜失去了享受妇女生活这一方面的欢乐,因为她孤身一人,所有的妇女都离开了她。没有人跟她谈谈这一切纯属女人的日常事务。”[7]从眼前的事物想象到艺术形象,文艺创作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它由创作需要来决定,也受到作家情感的影响。托尔斯泰在构思安娜的故事,一看到什么有趣的事物就会成为想象安娜故事的契机物。他看待精美睡衣的花纹图案,就想到了安娜的生活处境,想到她的孤独和悲凉。

文学想象的意义和缺失

回到中国文学创作的现实,在商业和消费社会的影响之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坛上流行的新写实主义、先锋派小说、个人化的写作、散文热等现象,都表现出想象力的欠缺和匮乏。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学创作很难超越于我们的现实政治和世俗生活。首先是作家的堕落,然后是文学的堕落。不仅是存在题材上日益匮乏,而且在叙述方式上显得平面化、感官化、模型化。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文学作品、影视艺术等越来越远离必要的想象空间,失去诗性的审美质感与诗意智慧。作家、艺术家主动对商业利益采取积极迎合的态度,而在艺术思维上则显得苍白无力,淡化与漠视创作的心灵自由理念。想象的思维特点有程序化、单一化的趋势。因此,当下的想象世界呈现出一片荒芜而苍凉的景象,文学创作很少能够超越我们的现实功利,因为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而失去读者。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日益受制于理性的想象力,一方面,在无数概念的指导下,获得了精致的逻辑秩序,并有了新的流动方向,另一方面又被概念所缠绕所束缚乃至被窒息了”。[8]

想象力的退化使得文学艺术变得索然无味、毫无魅力可言,也使原本充满诗意的生活陷于一种彼此模仿的单调重复之中。缺乏想象力,就会使我们的生命不但没有必要的更动和新鲜感,而且连最为日常的运作都显得特别慵懒乏味。结果使得艺术作品的审美趣味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失去了艺术张力和生命律动感。想象力之于艺术犹如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之于生命。因此,想象力不仅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能力,更是一种生命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就没有伟大作品的出现和个性流派的诞生,更没有文学艺术的总体发展和繁荣局面。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生命中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

总之,想象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并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想象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造形式,它的创造性与生命性特征也正体现在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自由重构之中。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靠的是作家奇崛而丰赡的想象力。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以奇特的想象力密切地观察、分析、感悟着自己所身处的大千世界,揭示生命的存在状态与本体精神。致力于呼唤想象力的回归,是当今所有文学创作者都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想象力的回归可以有效地遏制当下艺术创作的衰败颓废之势,增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提升大众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水平。

[1][晋]陆机.文赋[M].见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5.

[2]〔英国〕培根.学术的进展[A].西方文论选(上册) [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47.

[3]〔德国〕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357.

[4]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8.

[5]〔俄国〕高尔基.论文学技巧[M].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17.

[6][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M].见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4.

[7]〔苏联〕彼得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08.

[8] 曹文轩.小说家:准造物者[M]. 上海:[J],2001-5.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想象力想象
梅卓文学创作论
快乐的想象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看见你的想象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开新的想象力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