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心灵的桎梏——原型批评视阈下的《太阳》
2011-08-15
短篇小说《太阳》讲述的是一位名叫朱丽叶的妇女接受医生的建议,来到阳光充足的西西里岛上接受日光浴的故事。阳光的沐浴一扫她身上的阴郁之气,复苏了她生命深处的欲望与情欲。小说表达了劳伦斯对人类文明的怀疑与鞭挞。他认为现代文明使人性变得麻木和异化,人类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所以只有通过复苏人类的血性意识才能将其从现代文明的荒原中拯救出来。
劳伦斯曾阅读过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巨著《金枝》,对里面提到的神话仪式相当熟悉,他也看过心理学家荣格的著作,而荣格正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奠基人之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对劳伦斯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可以发现,短篇小说《太阳》中的太阳意象就是一个神话原型,而女主人公在和自然融为一体后,成了希腊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化身。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原型批评,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批评方法。英美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称它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批评三足鼎立,“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批评”。[1](P694)对原型批评理论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包括人类学家弗雷泽和心理学家荣格,而真正把原型批评理论运用到文学实践中去的则是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他于1957年发表的《批评的解剖》一书标志着神话原型批评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弗莱的理论是在对弗雷泽和荣格的成果的发展和充实的基础上形成的。
弗雷泽对神话原型批评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交感巫术原理”和“禁忌”观。在原始人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交感呼应关系,所以人们通过象征性活动(巫术仪式)把自己的愿望、感情赋予自然,以控制自己尚未掌握的自然。[2](P190)荣格对神话原型批评的主要贡献则是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其主要依据是古代神话、部落传说和原始艺术中的意象在许多不同的文明民族中反复出现这样一个事实,如力大无比的英雄、预言未来的智慧老人、半人半兽的怪物和红颜祸水的美女等。荣格认为,在这些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这就是集体无意识。而这些原始意象则被他命名为“原型”,它们的存在为艺术和文学提供了基本的创作主体。[3](P192)而弗莱对原型的定义则非常简明扼要,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存在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欣赏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了共同的精神体验。原型批评把文学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使文学充满了温暖的人性。
《太阳》的原型批评解读
(一) “太阳”意象的神话原型
太阳给大自然带来光明、温暖和生气,太阳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中最重要的一种,全世界的民族基本上都有过太阳崇拜的历史。德国科学家海吉尔说:“在现代科学家看来,太阳崇拜是一切有神论信仰形式中最有价值的并最容易与近代一元论自然哲学结合的形式。因为——我们整个躯体的精神的生命也像所有的其他有机生命一样,说到底都要归结为光焰四射的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4](P388)在埃及,太阳神被看做一切神的统治者,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建立了日神庙。太阳光芒万丈,充满了威武与庄严,给人以阳刚之气的感觉。在希腊神话故事中,太阳神阿波罗是天神宙斯之子,他被描绘成一位相貌英俊、身材魁梧、十分健美的青年,他有着丰满的前额、挺直的鼻梁、炯炯有神的双眼,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所以他是女性心目中的理想男性形象,象征着旺盛的男性生殖力量。
太阳的光芒使大地万物复苏,硕果累累,所以太阳崇拜反映的是原始人对生殖力强盛与丰产的渴望。身陷西方文明危机中的劳伦斯内心的追求与渴望,正与身处自然环境压力下的原始人类有着某种共鸣之处,于是太阳对于原始人类的象征,激发了劳伦斯对太阳的兴趣。[5](P45)劳伦斯在《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辩护》一文中写道:“性随着一年四季的节奏变化而在男男女女的身上不停地变化。太阳律动的节奏就是人跟大地的节奏。噢,当人割断了他与岁月的节奏的联系,破坏了他与太阳和大地的和谐,那可是灭顶之灾啊。”[6](P238)所以人可以从太阳那里重新获得生命的和谐,获得新的活力。
在小说《太阳》中,女主人公朱丽叶原本处在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边缘,内心非常烦恼、失意,一切都让她觉得是一种折磨,医生建议她去晒晒太阳,然而她不知道阳光能给她带来什么。故事背景被置于具有浓厚古希腊传统气息的西西里岛上,朱丽叶就住在一个面临大海,可以一览无余地观看日出的地方,“又是一个早晨来到了。融融的太阳闪着金光,露着身子,一丝不挂地从海面上喷薄而出。朱丽叶的屋子面朝东南,她躺在床上,看着太阳冉冉升起。她好像从前从来没有看到过日出,没有看到太阳这样光身露体,纤尘不染地从海平面跃起,驱走了黑暗,一如抖落身上的露珠。他是那么丰满,而且周身袒露着,她真想投入他的怀抱。”[7](P46)读者在这儿可以注意到,劳伦斯在描述太阳时用的是“他”而不是“它”。也就是说太阳是男性的象征,具有阳刚之气的男性的象征,“他”就像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这也许是劳伦斯选择西西里岛作为小说故事背景的原因之一。朱丽叶有了和太阳拥抱的欲望,她勇敢地脱掉了文明的外衣,把自己献给了太阳,“面对太阳,挺起胸脯。她轻轻地嘘了一口气。此时此刻她心里还有某种惨痛,一种被迫委身他人的痛苦。同时又感到一阵狂喜,因为现在她所为之献身的不是人而是太阳”。[7](P47)朱丽叶逐步挣脱了现代文明对她心灵的桎梏,“她觉得太阳已经渗透到她的骨头里,不,远非如此,甚至已经渗透到她思想和感情的深处。原来那种抑郁阴暗的心理开始消失,淤积在思想深处的阴冷血块也行将溶解,她开始感到周身都暖和起来——原来那疲惫的、冷透了的心正在消融,继而在消融中蒸发升华。只有一处,依然紧闭如初,拒绝开启,永远抗拒,即使对太阳也是如此”。然而日复一日,由于太阳的沐浴和爱抚,终于她的子宫“像一朵水下的荷苞,慢慢儿地绽开”[7](P49)。朱丽叶的行为就像依照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到的“交感巫术原理”,她通过和太阳的这种神圣的象征性仪式重新焕发了生机。太阳在神话中是旺盛生殖力的象征,朱丽叶需要的正是这种旺盛的精力来复苏她心灵深处的性意识。而现实中的男人“是那么缺乏自然力的感化,那么缺少阳光的照射,简直像墓穴里的蛆虫”。[7](P50)
小说《太阳》旨在揭示现代文明压抑了女性的性意识,使女性精神抑郁,缺乏活力,肉体如行尸走肉般苍白无力。劳伦斯借用“太阳”这一神话原型及神话中的神圣仪式来恢复女性的性意识,使女性焕发出其前所未有的魅力,这印证了他在《性与可爱》一文中的说法:“只要有性火在微妙地升腾,丑八怪也会变得可爱起来。这就是性的魅力,一种美感的传递。”[8](P128)所以劳伦斯认为只有性才能让人恢复活力,才能使英格兰摆脱它的颓废状态。
(二)女神原型
小说《太阳》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具有浓郁希腊风情的西西里岛上,劳伦斯自有他的用意所在,除了上文提到的太阳神话原型,笔者认为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神话原型就是“女神”。希腊神话故事中有各种女神,例如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狄忒、月神阿尔忒弥斯等,笔者认为小说《太阳》中的女神原型就是美神阿芙洛狄忒(即罗马神话故事中的维纳斯)。在希腊神话故事中,阿芙洛狄忒是爱与美之神,是生命自由美。她性感美丽,她充满魅力的腰带,曾借给赫拉,使天神宙斯神情恍惚,情意迷离。她的美,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价值。[9](P90)而这种女性的有生命的性感美正是劳伦斯所推崇的,他说:“其实,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是一回事一样。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是憎恨美。如果你爱上了有生命的美,你就是在敬重性。”[8](P127)
小说中的朱丽叶经过太阳的沐浴,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之后,脱胎换骨,俨然换了一个人,她整个身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人,而是一个敏捷的晒得结结实实的肉体,一个扭动着屁股、没有灵魂的诱人精灵!”[7](P59)她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儿子光着身子晒太阳,到海滨沐浴或者是到溪谷中徘徊,这不正是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的女神形象吗?所以当她的丈夫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朱丽叶突然觉得自己的丈夫和这个地方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因为他就像墓穴里的蛆虫,缺少阳光的照射,她像女神一样藐视这些缺乏生命力的男人。而朱丽叶眼中那个缺少生命力的丈夫在看到他女神般的妻子时,“他惊呆了,感到自己就要得意地欢叫着扑向这浑身晒黑了的女人”。[7](P59)也许这也就是劳伦斯所说的“性的魅力”。说小说中女神神话原型是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朱丽叶身边有一个经阳光沐浴变得像天使一般的小儿子,他有着火焰一般的金发,红彤彤的面颊,“他像图画中长有翅膀的小天使”。[7](P52)在希腊神话故事中,美神阿芙洛狄忒身边也有一个小儿子,他就是小爱神厄洛斯(即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丘比特),厄洛斯是阿芙洛狄忒和战神阿瑞斯的儿子,他的形象是一个裸体的小男孩,有一对闪闪发光的翅膀。小说中的朱丽叶和儿子,经过阳光的沐浴,不正是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和厄洛斯吗?劳伦斯通过这种神话原型形象的运用,揭示了人类在摆脱了心灵桎梏的束缚之后所彰显的健康和自由之美。
结语
原型批评家弗莱认为,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文学不过是神话的赓续,神话移位为文学,神也变成文学中的各类人物。[10](P118)劳伦斯一生都在探索如何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如何使现代文明之下的人类免于异化与颓废。他认为性是拯救现代文明的唯一办法,他在《太阳》中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劳伦斯对神话原型的创造性使用,对现代文明造成的心灵的桎梏进行严肃而深刻的反思,引发了读者心中的共鸣,使读者对劳伦斯的作品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1]高明振,肖德才. 二十世纪要事概览[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朱刚.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凌晨光. 当代文学批评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4]黄凤祈. 东北亚文化研究[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金学品,孙曼. 劳伦斯小说中的性爱主题与太阳神话[J]. 孝感学院学报,2006(3):45-48.
[6]〔英国〕劳伦斯著. 陈庆勋译.劳伦斯读书随笔[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英国〕D.H.劳伦斯著. 玫瑰园中的影子[M]. 宋兆霖选编.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8]〔英国〕 D.H.劳伦斯著. 在文明的束缚下[M]. 姚暨荣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9]隋竹丽. 古希腊神话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邱运华.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