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2011-08-15陈棉马会欣
陈棉 马会欣
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陈棉 马会欣
目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功利性学习成为校园主流,许多学生将学习兴趣都集中于实用性强的科目。作为母语的汉语遭到冷落,致使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呈普遍下降趋势,无论是校园海报、普通书信还是毕业论文,都充斥着大量错别字。病句、生造词语、行文晦涩、逻辑混乱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让人触目惊心。为了具体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现状,更好地指导他们熟练、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娴熟地进行交际表达,我们对其进行了关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在校学生,调查问题涉及普通话使用、口语交际、字词应用情况等。发出问卷1200张,收回有效问卷1026张。调查内容和结果如下:能准确给常用字标注拼音的占40%;常用文体写作不合格的占40%;作文中有错别字的占50%;普通话水平比较好的占47%;表意不清,用词不准的占27%。事实证明,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文学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一、学校对语文教学重视不够
根据我们对附近几个县的高职学院的调研情况看,开设语文类课程的高职学院只有一半左右,即使是在这一半中,语文课也不是必修课,也还有不少是把语文类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来安排的,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一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实用技术。在此情况下,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二是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2至3年,其中最后1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因此,学生实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时间最少只有3个学期,最多也不过5个学期,这与本科院校至少7个学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课时的分配上,显得捉襟见肘。专业课程尚需压缩,遑论公共课程。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以专业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学生在校时间短,各专业课程所占用的课时已经超支无法再安排其他课程为借口,挤占了大学语文的生存空间,即使勉强开设,也因为课时的缩水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生存问题。因而许多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全身心地去忙“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既与毕业证书“挂钩”、又受用人单位热烈追捧的科目。目的是为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对专业课他们勤勤恳恳,认为这才是应该掌握的“看家本事”,至于汉语教育这类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量变的课程,学与不学感觉差异不大,学习兴趣自然不大。当代大学生对待母语的这种漫不经心的心态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素质的下降令人担忧。
三、学生自身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语文根基普遍不够扎实,对于基本的字形、音义、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知识等掌握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学生连最简单的请假条都写不好,往往格式不对、用词不当、表意模糊;课堂作文中错别字、病句俯拾皆是;课堂阅读中,字音读不准确,不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日常交流过程中也往往词不达意,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他们社科类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对文学、历史、哲学等知之甚少,连中国朝代的更迭顺序和每个朝代的文学现象都不甚明了,因此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把握历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无法驾驭深沉厚重的人文内涵。
四、网络语言对传统语文的冲击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的普及,促使校园语言走短、平、快路线。现代大学生更加自主、开放,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崇尚创新,认为直接将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的网络语言不仅个性化、时尚化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有效的信息,表述更多的内容,表达更为恰当和贴切的心情,因此网络语言的运用在学生中已形成气候。经常与网络语言打交道,学生就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这也必然会干扰、影响他们正常的语言学习。比如在写作上,就经常有学生故意写错别字、故意歪曲字词的本意等,同时网上交流利用的是键盘,所有的文字均是敲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坐在电脑前利用鼠标进行“书写”,对汉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会逐渐陌生,汉字书写能力也会逐渐下降。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令人忧心的现状,结合我个人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有以下几点体会,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困境。
首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认为,现在一般大学生的基本文字能力不尽如人意,不光是理科专业,甚至是文科的学生也很缺乏,而缺乏这种基本的能力对于他们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是很不利的。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得体的交际,写一手规范的甚至美观的汉字,能运用常用的各种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科学观点,能快速阅读并能获取大量信息,能在各种场合准确、快速地吸收语言信息等等,教育部三番五次重申高校应开设《大学语文》,但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甚至忽视人文基础教育课,没有或很少开设此类课程。专家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着重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表达等能力。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建议开设语言交际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比如《大学生口语表达》、《普通话实训》、《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味地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学生会感觉枯燥,因此教师应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即兴演讲(题目不限、内容自选)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心理素质的锻炼;在授课过程中,不定期穿插阅读课。提前安排学生准备好阅读材料(可以是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摘抄的名篇佳作),然后在课堂上朗读,读完之后说明选读此篇的原因:是文字优美还是内容感人,或者谋篇布局巧妙,或者选材新颖别致。然后教师作归纳点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写作课的讲评,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由老师批改变为学生互评。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位学生先认真阅读自己手中的作文:找出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以及行文优美流畅的段落和语句,分别做出不同的标记。然后同一小组的几位同学交换阅读,对每篇文章写出最终评语。
再次,利用每年9月的普通话宣传周,加强宣传国家语委对高校学生语言文字要求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规章,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语文素质提高的紧迫感,强化他们自觉学习语言文字的意识。建立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整治校内用语用字混乱状况。尤其对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的学生,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测试,使其至少达到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一纸规范的汉字,并且能熟练地运用通顺的语言表情达意。
[1]许菁频.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纵横,2010.8.
[2]学吕晓英.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3]郭兰.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4.
(陈棉 马会欣: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