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2011-08-15桑艳霞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母性伍尔夫灯塔

桑艳霞

(桑艳霞:德州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英美文学、翻译等。)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倾注心血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它主要反映了二战前后社会的变迁和动荡带给现代西方人的迷茫、孤独、焦虑、彷徨、悲哀和虚无。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这部小说是伍尔夫所有作品中最完善的一部。这不单单是指这部小说是一部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极强象征主义色彩的意识流小说,像一幅充满诗意的印象主义画卷,也在于她以细腻婉转的笔触刻画了形象丰盈的人物形象。其中,拉姆齐夫人以她特有的气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姆齐夫人是以“维多利亚时代”家庭天使的面孔出现的,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女性的美丽、善良、温柔和智慧。作为一名生活在既定的父系社会意识形象中的妇女,拉姆齐夫人的确成功扮演了符合社会大众标准的贤妻良母的角色。但是,这个人物的出色之处并不在于她所体现出的社会身份上,而在于她身上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纵览全书,拉姆齐夫人的性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恰似隔海而望的灯塔,总是在迷茫的暗夜时分或者暴雨肆虐的海上,给迷惑空虚、寂寞惶恐的人们带来一束束镇定、明亮、温暖而柔和的光芒,给所有不安宁的迷失灵魂指明和谐的彼岸。而拉姆齐夫人的那种令人无法抗拒的力量就是在她身上表现出的无所不达、无所不能的爱的力量。拉姆齐夫人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路上的陌生人还是贫民窟的穷人,她都充满着包容和欣赏的爱意。这种爱是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爱,同时也是单纯、无私、执著的爱。

拉姆齐夫人对丈夫来说是位贤内助。没有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没有她的精干,作为八个孩子的爸爸,拉姆齐先生要想成就事业,有所建树是不可想象的,她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给丈夫以极大的支持。同时以她女性的敏感、善良和温柔来拯救深陷在从A到Z的理性逻辑漩涡之中的拉姆齐先生。只要拉姆齐先生需要,爱的能量就如同生命的甘霖一般从夫人心中源源不断地喷出,随时去灌溉、滋润拉姆齐先生情感干涸的内心世界,让心如枯木的拉姆齐先生能再次焕发出盎然的生命气息 ,从而可以在荆棘丛生的哲学之路上继续前进。可以说,拉姆齐先生的学术生命是离不开夫人的情感支持的,他的理性大厦是建立在夫人的情感基石之上的。

对于子女们来说,她永远怀着一颗仁爱的心。她关心孩子、理解孩子。平时她给孩子念童话故事,为孩子们哼唱摇篮曲:“我在守护着你—我是你的养育者。”这的确是她的写照。爱德华送给孩子们一个猪头壳,挂在墙上,她的女儿卡姆吓得睡不着觉,她便取下自己的披巾,裹到猪头壳上,使卡姆觉得那被遮盖的猪头壳“多么像一座山,一个鸟巢,一个花园,那里有无数的羚羊。”这是怎样一个善于诱导的慈母形象啊!拉姆齐夫人相信给人以希望和爱比告诉人们特别是孩子们一个冷冰冰的事实要重要得多。当詹姆斯闹着要去灯塔的时候,她的回答首先是肯定的,“是的。”然后委婉地加上一句:“如果明天天气好的话”。尽管天气不好, 但她作为一个慈爱的母亲,完全理解儿子的心情,给予他一种母性的温柔。然而拉姆齐先生则不然,他全然不顾儿子的愿望和热情,斩钉截铁地说出了他所相信的事实:“明天天气不会好”。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对儿子冷冰冰地布:“明天不能去灯塔”。相比之下,在詹姆斯的眼里,她比他的爸爸要“强上万倍”。对拉姆齐先生而言,理性的原则高于一切,尊重事实,坚持原则,远远比关心孩子,不让他们怀着失望的心情进入梦乡更为重要。在近现代的西方社会中,理性的原则就像现代科学那样越来越走入人的对立面,几乎完全否定了感情和人性,可是人类并非机器,需要温情、需要爱。因此,拉姆齐夫人的母性之爱对于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有着重要的情感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孩子们的情感成长担负着重要责任。

对于众多的朋友来说,她又是位热情好客殷勤体贴的女主人。她烹调技艺很好,又慷慨大方。尽管她家并不十分富足,但常常宾客盈门,她无微不至地关照他们。在拉姆齐家的一次晚宴中,大家自顾自地坐着,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她仔细体味着每一张面孔的细微变化,洞察每一张面孔下的灵魂和私语。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希望给每个人施了魔法,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感和隔阂,使原本怀着不同心情坐在餐桌前的人们团结在一起。顷刻间,所有的矛盾、猜疑和焦虑都在拉姆齐夫人女性魅力和爱的力量的感召下化解了。拉姆齐夫人用自己充满母性情意的爱和人格魅力,在混乱与矛盾之中建立了某种秩序,并且获得了某种统一与和谐。

她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为人豁达,质朴、无私,因此,人们需要她、呼唤她、爱慕她。她常常手臂上挂着一个小包,到遗孀家里或到那些在艰难生活中挣扎的妇女家里走访。“……有目的地小心翼翼地在一栏栏里记下工资收入与开支花销、就业与失业……”她亲手为灯塔看守人的孩子织袜子,她同情“那些守护灯塔的可怜人”的孤独、寂寞,要给他们带去一大堆旧杂志、一些烟草等物品。总之,她要“给他们带去自己力所能及的安慰”。拉姆齐夫人不仅把爱给予了她的家人和朋友,而且还给了她周围更多的人,她的爱向四周辐射,使他们至少在某一时刻也感受到了温暖与和谐。

面对生活,拉姆齐夫人虽然总是“感到自己孤立无援”,总是感到一旦有机可乘,那个长着伤人獠牙的充满敌意的现实世界就会迅速地猛扑过来,但她无论何时都会以一种勇者的姿态和“一种难以描摹的、有所期待的神态向前走”。她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和生活信念,坚持去爱,去关怀、同情和理解,去审美地关照生活,感性地体验生活。这既是她的生活态度,也是她与现实作斗争的武器和方式。凭着这种态度,她才能够勇敢地坚持个人的生存理想,实现个人的存在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战争频繁爆发,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方世界带来无穷的灾难,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和空虚感。现代人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孤独和焦虑,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愈发紧张。但拉姆齐夫人在内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生活与精神信仰,那就是用“爱”去消除差异,弥合偏见,用“爱”去抚慰每一颗脆弱的心灵,让人们获得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最缺乏的不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资料,而是爱、同情、理解和精神上的认同,拉姆齐夫人恰恰满足了她周围人的这种精神渴求。拉姆齐夫人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既没有政治上的地位,也没有学术上的荣誉,但她却始终拥有着精神上的强大影响力。她凭着与生俱来的女性气质和母性精神在世人的内心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灯塔。不管是在枯萎、混乱的年代中,还是在精神家园丧失、价值体系崩溃的岁月,这座灯塔的光芒从未消失过。她的精神之光始终在为夜航和远行的人们指引迷途。在她去世后多年,她的精神仍然在人们的耳边诉说着:只要凭着爱的力量,坚持人生的理想,相互理解宽容,人类就可以打破虚无和混乱,重新缔造一个和谐、秩序的生活状态,获得灵魂的终极胜利。

综上所述,拉姆齐夫人通过自身特有的女性之爱给她的家人、朋友以及周围更多的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她身上所表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使自己勇敢地坚持着个人的生存理想进而实现了个人的存在价值。也正是在拉姆齐夫人的爱的感召下,灯塔世界中的人努力寻找走出虚无的道路,最终找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指路灯塔。

[1]弗吉尼亚 伍尔夫著,马爱农译.到灯塔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卢婧.伍尔夫创作中的母性认同意识[J].宁夏大学学报,2005.

[3]李爱云.《到灯塔去》中女性文化透视[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

[4]侯德林,侯阿丹.《到灯塔去》:女性视角中的女性与世界[J]绥化师专学报,2003.

猜你喜欢

母性伍尔夫灯塔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孩子与母亲
孩子与母亲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LIGHT—HOUSE 灯塔
毕飞宇小说对“母性”的探究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灯塔
与伍尔夫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