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绎《职贡图》画面风貌之研究
2011-08-15唐峰
唐 峰
(唐峰: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梁元帝萧绎,是南朝梁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萧绎《职贡图》是以封建王朝国境内外的少数民族向中国帝王进贡的历史史实为题材的人物卷轴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辟用外域职贡人物为作画题材的工笔人物卷轴画,亦是现存最早的职贡图。
一、职贡图的创作时期
根据梁《职贡图》之序和岑文记载,该画作始创于公元526年萧绎十九岁至公元541年萧绎三十四岁前。历时约一十五年。序中帝四十载为公元541年,即大同七年。从《职贡图》题跋上我们了解到各国使臣进贡时间和物品。很多历史记载都证实萧绎在做《职贡图》之时无论从绘画上还是对繁荣朝贡盛况的了解记录上都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同时印证了职贡图的创作并非一气呵成,而是陆续补充绘制完毕之判断。《职贡图》是萧绎尽阅向梁朝进贡的蛮夷使臣的样貌的亲笔描绘,并非只是帝王之家用来赏心悦目的纸上闲谈。更重要的是记录史实,对朝政盛世的侧面赞扬,这深得梁武帝的欣赏。与清代乾隆皇帝命宫廷画师绘制的《皇清职贡图》(历时10年)相比较,元帝萧绎一人描绘职贡图所耗用的时间精力比清代众画师还要多5年有余。这不是其他朝代宫廷画师根据素材合作完成所能比拟的。
二、萧绎《职贡图》画面风貌与布局
萧绎《职贡图》为绢本,线描设色。纵26.7cm,横200.7cm(原为402.6cm)。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25国,甚至超出31国。现仅存12国画像。各国使节面容莞尔卑微,着意激扬礼教和对梁皇圣朝的敬仰与归顺。《职贡图》作为展现国运的象征,是对繁荣昌盛的一种期望。绘画方法采取线描勾勒,分染凹凸或平涂着色的方法。其实,魏晋时期乃至宋朝的很多古画多为绢本,绢的表面涂胶矾再磨光,质感柔和。在上面写字作画均是透不出墨色的,这更适合精细、重彩绘画的表现。
萧绎在《职贡图》的用线方面,相对于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曲线弧度较为婉转,以缓慢变化的曲线为主。较琴弦描略细略弯。线条以高古游丝描为主,辅以兰叶描相托,简练苍劲,富有弹性。用笔勾线浓淡相宜,线条提按依旧变化不大,渐变均匀。用中锋运笔,注重线条起始交代。顿笔为长尖圆头形态。线条浓淡变化依次拉开,色与墨相间勾勒,线中依稀有断续涩涩的飞白变化。墨色相让互不遮掩。是弥足珍贵的研究外域人物绘画与民族服饰表现的盛宴。
从画面形象布局方面来说,萧绎《职贡图》二十多个人物形象,全部安排为横卷,并且有规律的左向顺从侧身。这种构图是当时绘画的惯例吗?在萧绎创作以人物为描绘题材的《职贡图》之前,东晋顾恺之绘制过《洛神赋》与《女史箴图》有众多人物造型的作品。画面人物形象生动、情态不一。再如同朝绘画前辈张僧繇绘制过《五星二十八星宿图》,每一星神或坐或立富有变化,侧边则为星法篆书。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更加确信萧绎画面中有规律的人物形象是经过谨思慎想的布局。由此体现出萧绎思想中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画面人物形象饱满,造型精细严谨,人物面庞似于张僧繇的画风,但已不是清削形象,倒是与北齐杨子华笔下的鹅蛋脸有几分相像。着色着墨技法方面,以分染平涂为技法。形象准确生动,层层晕染注重装饰效果。在画面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滑国使者肤色白皙,脸型椭圆,鼻梁高挺,发长及颈,无须。翻领过膝长袍,腰系束带,内衬贯头衫。人物肤色为暗栗色。萧绎用赭黑、淡赭、朱膘白、白色略加勾染来区分了不同使国的肤色形态。 周古柯国使用赭黑色应对暗栗肤色的描绘,体现了种族的明确差异。可见,根据肤色不同,萧绎对着色方法做了艺术化的归类处理。
另外,现存十二国使整体形象注重对头部特征的深入刻画。如邓至国使头戴“突何” 帽,长垂至腰下。发随帽约制脑后。剑眉入鬓,皮肤白皙。朱色勾染。末国使:土人剪发,著白毡帽。百济国呼帽为冠。波斯国使帽子近似“天冠”。倭国头部以木绵帖首。在《职贡图》的创作中中,萧绎用优美流畅的线条简洁概括的着色描绘出各国朝拜的人物及其配饰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让我们感受到“笔才一二,其像应焉”的南朝人物画风,映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潮。也使我们通过绘画这一手段,更直观的了解到南朝梁代帝王对美学,以及对政治的感受和认识。亦有学者认为《职贡图》与‘南朝画风’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在论及早期卷轴画史的时候,“这件《职贡图》就成为一件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甚至‘风格标型意义’的作品”。
三、《职贡图》的收藏印章及题跋
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职贡图》是宋人对梁元帝萧绎所绘的《职贡图》的摹本。关于这一点金维诺先生与岑仲勉先生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同认为摹本对原作较为忠实。据考证萧绎《职贡图》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25国,甚至超出31国。现仅存12国画像。针对《职贡图》题跋的探讨方面,金维诺先生根据《石渠宝笈》中的“苏宋题记”对比《职贡图》题跋、文献的避讳言词,认为职贡图是北宋熙宁年间所摹。而岑仲勉先生所论为隋至初唐一段时间所摹。同时《职贡图》的题跋亦零散不齐,很多已经丢失或模糊不清。笔者参照的题跋内容以宋摹本为蓝本,根据《梁书》、《南史》等古著的记载。加以李垠周先生、连冕先生、余太山先生及萧绎《职贡图》相关记载研究的梳理考证。综合了解收藏留印与题跋的详细内容,使职贡图的研究更加直观。
中国绘画史上,现存历史博物馆的萧绎《职贡图》一直是剖析早期卷轴画面貌以及梁代历史风云的典藏。这种观点依据可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得到展现。一幅国宝级的《职贡图》历时久远流传至今,它究竟经过了怎样的起伏历程?我们从残卷提拔上依稀可见的收藏印章,可追溯它的足迹。宋以前唐代摹本《阎立德王会图》、顾德谦摹《梁元帝番客入朝图》都已遗失。宋本残卷上印有八方收藏印,依次为:蕉林书屋、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宝、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其中“蕉林书屋”是由鉴赏家梁清标于康熙六年创建于河北正定县,主要收藏历代书法名画。第二方印章“蕉林书屋”的斋名源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从另外几方收藏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推测《职贡图》在清朝是从梁清标手中传出,曾经过乾隆、嘉庆、溥仪之手又被清代宫廷收藏过。杨仁恺先生在《国宝沉浮录》一书中记“旧模本嘉者。残。郑洞国夫人经手转让。上海市文管会代南京博物院收购,60年代初支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由此《职贡图》在现代应该是故宫的旧藏。
梁《职贡图》为后世研究绘画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材料,无论在绘画研究还是历史研究方面都弥足珍贵且影响深远。
[1]郭怀宇.《职贡图》的时代风格再研究——探讨由“摹本”所建构起的早期卷轴画史的有效性[J].美术.北京:北京报刊发行局,2011.
[2]岑仲勉.现存的职贡图是梁元帝原本吗[J].金石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韩]李垠周.早期职贡题材绘画之再探讨[J].美术研究,2001.
[4][唐]姚思廉.梁书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
[5][唐]李延寿.南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6][韩]李垠周.早期职贡题材绘画之再探讨[J].美术研究,2001.
[7]连冕.宋摹梁元帝《职贡图》与中古域外“冠服”[J].装饰,2008.
[8]余太山.梁书·西北诸戎传与梁职贡图——兼说今存《梁职贡图》残卷与裴子野《方国使图》的关系[J].燕京学报新,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