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扬长篇历史小说《唐太宗》综论
2011-08-15郭尊,高淮生
当代作家赵扬的多卷本历史小说《唐太宗》最初版本为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五卷本,后经作者修订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三卷本(170余万字)。修订版的三卷本《唐太宗》力求还原历史真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即有丰富逼真的历史细节,又有感人至深的人性观照,塑造了以李世民为代表的一大批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将弘扬儒家正义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因此《唐太宗》的面世,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历史小说界的一朵奇葩。
一、选材视角独特
当前历史小说创作成为新时期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可谓名家辈出、佳作不断。以茅盾文学奖和姚雪垠文学奖为例,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内最高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总有长篇历史小说:第一届《李自成》、第二届《黄河东去流》、第三届《少年天子》、第四届《白门柳》、第五届《茶人三部曲》、第六届《张居正》;至于以长篇历史小说为评选范围的姚雪垠文学奖则将主要优秀长篇优秀历史小说囊括其中:第一届获奖作品:《曾国藩》、《梦断关河》、《张居正》、《汴京风骚》、《乾隆皇帝》;第二届:《漕运码头》、《张之洞》、《蒙古帝国》。读者中已经形成并越发壮大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爱好的文学群体,出版商和影视改编者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也乐于投入,尤其是二月河的《雍正皇帝》改编成电视剧后更是将历史小说热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大量清代系列题材的历史小说迅速占据了书市、影视等文化艺术阵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历史小说几乎要被清宫小说一统天下,同时读者稍加细心便可发现在已评出的茅盾文学奖和姚雪垠文学奖的13部获奖作品中,清代系列占了8部,明代1部,宋代1部,元代1部以及现代抗战题材1部。目前,当代历史小说创作清代系列的小说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在清代系列的历史小说中,二月河将权谋宫闱的描写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举奠定了其难以超越的历史地位,譬如《雍正皇帝》曾获得“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被香港《亚洲书刊》评为“二十世纪征文小说一百强”之一,二月河本人更是被美国评为“最受欢迎的海外作家奖”,其作品被翻译成韩文等在海外广泛传播[1]。因此,目前历史小说界热衷于描写清代系列题材的历史小说,更大多是对二月河的一种翻版改编,很难出新。而我国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盛唐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在唐太宗李世民与其文臣武将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了贞观盛世,为后世所景仰,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和值得虚心学习的地方。然而,这个史上最强帝王构建的最强帝国时代却未能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中得到充分全面的艺术反映,这与历史地位显然完全不合。当代历史小说描写唐代题材的作品整体数量偏少,尤其是像二月河的大帝系列一样能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至今空缺,不能不说是历史小说界的一件憾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家赵扬则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极具诱惑力的王朝,心醉大唐,大胆尝试,穷十数年之功,大量收集有关唐朝历史的书籍,潜心研究考证历史事件、风土人情、民谣、民俗、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棋艺、医学、起居饮食等各方面的知识,精心结撰,成功完成《大唐三部曲》之第一部《唐太宗》的创作,突破了近年来以明清历史为主要题材的历史小说创作格局,给历史小说创作注入新鲜血液,得到著名作家二月河、熊召政联袂推荐,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唐太宗》选材全面而丰富,其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慷慨激昂的权谋斗争,旖旎生动的风土人情,叹为观止的建筑器物等等,都为《唐太宗》增添艺术光彩和魅力,并堪称“活的唐代百科全书”。值得关注的是,该部小说有别于其它历史小说之处首先在于作者用文学的笔触很好地诠释了儒家教化之旨。可谓寓教于乐,突破了历史小说侧重描写宏伟战争场面或英雄传奇式或宫廷斗争等较为集中单一题材的写法,对当代历史小说尤其是穿越历史小说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当代历史小说呈现一个新特点是穿越小说的迅猛发展,以2010年1月1日为期,“起点中文网”原创的历史类小说共有11322部,其中架空类历史小说就有7026部。[2]穿越小说的盛行与时代科技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但最令人担忧之处便是历史知识的严重匮乏以及戏说历史的创作态度,使得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人文精神关怀和文化含量严重稀释。而赵扬的三卷本《唐太宗》共99回,第一卷逐鹿中原描写了大唐王朝的建立和李世民登基;第二卷大治天下描写了贞观年间君臣励精图治,实现天下大治的场景;第三卷百川归海描写了贞观后期的文治武功。作者在以唐王李世民为主线的前提下向读者再现了隋末初唐的许多著名历史事件,如唐朝建立、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并东突厥、唐蕃和亲、玄奘取经、唐安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等,其中大量融入科技文化等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知识信息。譬如第三卷第二十四、二十五回唐太宗和玄奘谈佛理,作者通过两者的对话把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几乎囊括其中。同时,又将弘扬儒家正义理念寓于文学描写与叙述过程之中,而作者也并非因传达了历史知识而忽略了文化精神的呈现,并非只看重娱乐消遣而舍弃作家的人文关怀,这与当代部分历史小说创作尤其是穿越小说形成鲜明的区别。可以说,《唐太宗》艺术地呈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三国演义》所形成的历史小说创作的优良传统,即历史知识传达与文化精神呈现相融合、娱乐消遣与人文关怀相融通、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创作传统,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太宗》选材成功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三国演义》所以成为名著,其原则还是“三分虚构,七分史实”,拿正史《三国志》来印证,基本上不太离谱。赵扬创作《唐太宗》的过程中做了数年的考证,翻阅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历史典籍和野史,其中重大的细节都是真实的,当然肯定有虚构,但没有突破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更没有颠覆历史的本来面目。譬如作者富于创作型地化解了“昭陵六骏”的浮雕,借助于唐太宗六匹坐骑的非凡经历,采用一个独特的审美视角,虚实结合,演化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图像,成为人物形象的生动写照。例如这样一些描写细节:“‘特勒骠’为救朕,身上连中数箭,犹长嘶一声猛地向前一跃,由此脱离。朕摆脱了危险,‘特勒骠’却重伤不治而死,这番情意,让朕每每思来泪沾衣襟”、“观此六骏壮怀激烈场面,可知当时陛下取得功业非常人能及,且这番战斗场面,古来君主莫能有之”,等等。作者通过写马的勇猛,实则反映了唐太宗作战勇猛,含蓄赞扬了唐太宗的征战之功,依据历史同时展开审美联想和审美构思,历史与文学、写实与审美有机结合,足见作者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上功夫独运、匠心不俗。
二、题旨新颖——弘扬儒家正义、观照现实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反观现实社会,国民道德底线的下滑,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精神层面到底缺少了什么,而当下大多数历史小说创作者为了单纯迎合读者和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热衷于描写权谋、宫闱等“阴暗”素材的历史小说,几乎无补于精神反思的成效。作家赵扬的《唐太宗》则侧重于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理念,并在弘扬儒家正义的前提下,输入了李世民如何导人诤谏等具有鲜明“警世”意义的时代话语,利用历史故事折射社会热点关注话题,暗合受众心理,寻求广泛共鸣。进而观照现实生活,体现了一位有良知的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心,从而能在我国社会各阶层社会赢得广泛共鸣。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唐太宗》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各种文学手段渲染了贞观群臣实行儒家学说的过程。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胜利后,即在弘文馆召集大臣和博学之士讨论治国之策。小说第二卷第一、二回描绘了贞观初年一场著名的辩论:“微臣体察皇上之意,一者,天下之大,穷一人乃至数人之力不能察,因此要虚怀若谷,察纳众言;二者,天下不比弓矢,弓矢不好可以弃之,然治理天下不知百姓利害和政教得失,则遗祸无穷。”最终李世民采用了“扶民以静、唯重教化”的治国之策,并接受了杜如晦的“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任用良吏、使民衣食有余”四项主张,由此构筑了贞观之治的政策基石,而这也正是儒家正义学说的“仁”之思想。《唐太宗》也浓笔重彩塑造了李世民与魏征思想交锋的历程,李世民多次被魏征伤及自尊而愤怒。第二卷第二十六、二十七回魏征冒死进谏李世民,不顾君王颜面将李世民批得体无完肤,但终究李世民被魏征诤谏时所显示的儒家正义所折服,因此有了后来著名的“十四疏、十渐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开明君主,与他能容忍魏征等人不留情面的诤谏有很大关系。今年正值建党90周年,新中国也走过了62年光辉历程,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繁荣景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我们的地方政府掌权者,更应该怀有畏惧之心,虚心广纳诤谏,严格执行中央各项决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著名导演、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尤小刚称赞《唐太宗》道:“历史人物的魅力就在于今人可以在已经被证明的生活进程中,以新的眼光对其进行再认识。该书形象地描写了唐太宗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展示了教化治国的理念,是一套弘扬儒家正义理念的好书”[3]。《唐太宗》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借鉴意义十分鲜明,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讨的优秀长篇历史小说。
三、人性观照——发见历史人物的“真善美”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从中都可以折射出人性的美丑。人性中分善恶两端,其实在一念之间,关键是引导。应该说清代题材文艺作品的盛行,各种宫廷阴谋和权谋是避不开的,加之时间上与现在比较接近,读者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广大读者及观众接触愈多,愈会排斥这些幽暗的东西,转而渴望一些展现人性“真善美”的作品。赵扬的历史小说《唐太宗》恰好契合了当下读者的心理需求,透过历史深厚层积,深入挖掘李世民等历史人物人性深处所隐藏的丰富内涵。并力求把李世民还原为一个历史环境下真实的人,通过发见李世民等典型人物的“真善美”懿言嘉行和精神世界,从而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帝王形象。
《唐太宗》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作者不回避人性的弱点,拒绝在描写伟大历史人物过程中“高大全”的模式,而是真实反映了李世民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内心的苦楚和斗争,展现了其深刻而真实的人性。譬如通过李世民诱杨文干起兵来诬建成太子谋反事件,写出了李世民性格中狡诈阴毒的一面,李世民入宫见到李渊,“扑通”一声跪地泣声道:“这怎么可能?大哥日常端庄淳朴,以仁孝事父皇,不可能有反叛之心。是不是有小人来诬告大哥”;同时,通过玄武门弑兄、篡权事件,譬如“然今日大郎、四郎相逼,难有后退余地,我心已定,须用雷霆手段回击,不敢再耽误下去”、“尉迟敬德看见李世民射杀了李建成,顿时惊愕地张大了嘴”,刻画出了李世民性格中残忍狠辣的一面;又通过与李靖等人关系的描写,描写了李世民性格中用而戒之的多疑的一面……等等。作者通过对李世民等人性深处“真”的挖掘,不仅没有使历史人物形象大打折扣,反而让作品更加真实吸引人,将读者引入惊心动魄的历史时空中难以自拔,沉潜其中,乐读不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对李渊李世民父子个人私生活的描写有近10处,这些描写,不仅没有践踏李世民作为一代帝王的光辉形象,而且给我们描述了一代帝王多情柔情一面,给作品增加了一些情调,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例如第二卷第十三回:“唐皇心动调萧后”写到:“李世民仔细端详,只见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眉不画而翠,面不粉而白,李世民心中不由荡漾一下,心中有了一丝不舍,不禁心猿意马起来”。我们不难看出,赵扬没有像《李自成》一样刻意拔高历史人物,也没有像电视剧《贞观长歌》一样将其开明的贞观君臣关系写成极尽阴谋之事,将贤惠的长孙皇后写成了怨妇,而是真实展现了李世民等历史人物在历史环境下复杂而深刻的人性。
描写历史人物的小说很容易完全写成宏伟的战争场面或者如何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等血腥暴力的画面,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读者,但由此带来的大量复杂的社会负面问题不可忽视。《唐太宗》在人性观照方面以“善”为主,更多展现人性中阳光一面。例如经历隋唐两朝的封徳彝,他在隋朝时或者在李渊手下,经常干一些溜须拍马、阳奉阴违的事儿,但到了贞观朝这些行为吃不开,他只好将这些劣行藏起来。又如作者通过李世民与弥留人世之际长孙皇后之间的对话以及内心描写,表现了李世民对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的真爱,刻画细致,展现了千古一帝温情脉脉的一面。第三十回道:“玄龄,朕刚才说过,遍视朝中,唯有你一人,朕最难舍。这种情分,非是你善谋,非是你忠心,盖因多年以来,我们心思互通,不管大事细微,皆能融会贯通,以致事成,早已超越了君臣的职分……”。一席对话,描写逼真动人,体现了李世民与臣子的真挚感情,也正是作者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广大读者看见了人性之间善的一面,从而也配合了弘扬儒家正义的主题思想。
作者塑造了以李世民为核心的贞观群臣的人格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独具的人性“美”。如果说,李世民多次因为魏征直言进谏触其颜面产生怒意,显示了人性弱点的话,那么,李世民总能在怒意之间不断反思自己,细辨其味,明白魏征的拳拳报国之心,则是他不同于历代帝王超越凡人的优点所致,也正因为这展现了一代帝王身上独具的人性“美”。作为臣子的魏征并没有阿谀奉承,反而时刻心系天下,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纵使粉身碎骨亦勇往直前,作为千古诤臣的光辉形象震撼了读者内心世界。作者更是塑造了千古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正直理事的戴胄,政绩卓著的地方刺史陈君宾等等一大批人性“美”。
基于作者对李世民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的人性观照,《唐太宗》也获得好评,譬如“描写唐太宗的小说很容易写得金戈铁马、气象万千。赵扬的《唐太宗》在恢宏大气之外,从另一个方向拓展了历史小说的叙事空间,写一代帝王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其中的阴柔、幽暗不仅没有践踏唐太宗名垂千古的威望,而且让人穿越了千年历史,读到血泪故事、爱恨别离背后人性的丰富和纠结……”[4]
综上所述,赵扬穷十数年之功研究唐史所创作出的煌煌五卷、长达17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唐太宗》,是继二月河《落霞三部曲》之后当代历史小说创作不可多得的优秀佳作。虽然作品中或多或少有未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小说的第一卷因过于注重写实而显得较为拘谨,叙事结构较为单一,但并不影响读者阅读《唐玄宗》的兴致。并且,《唐太宗》创作上的得失,又为他第二部的《唐玄宗》的创作提供了更充分的艺术借鉴。热情期待《唐玄宗》的创作思想意蕴和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为繁荣我国的历史小说发展贡献值得称道的艺术精品。
[1]戴旋:论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J].苏州大学,2005
[2]于开拓.架空历史小说概议[J].飞天,2009.10
[3][4]赵扬.唐太宗[M].第一版.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