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2011-08-14莫琳
莫 琳
浅析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莫 琳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
该文在对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进行分别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列举分析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形式,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规避措施。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在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中,最大的亮点即是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基础被引入了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与原来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灵活,也更具有相关性。但是,它也在更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可操纵性更强。企业的管理当局倾向于利用公允价值的应用缺陷进行盈余管理,降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1 盈余管理综述
对于盈余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总的来说,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使用会计手段或采取实际行动,调节会计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一种操控性行为。盈余管理行为既包括合法的操控行为,如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方法和政策,导致账面盈余的变动,也包括非法或欺诈性的操控行为,如有意识地,过度或不当地使用职业判断来影响盈余数额,编造、虚构交易来调整账面盈余。不论企业的盈余管理是否合法,它都使得报表的信息质量下降,给外部信息使用者带来了误导性的影响。
2 公允价值综述
我国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非强迫和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其实,以上两个定义并无差别。公允价值即是交易双方接受、市场机制决定的市场价格。
3 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1 公允价值的估计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当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以此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或以此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当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即利用折现法计算其现值作为公允价值或以此现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估计价格。在FAS157与IASB中都提出了公允价值的三级估计。一级估计为可观察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标价,如交易所的开盘价、收盘价和中间价,拍卖市场的出标价和投标价等,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应属于真正的公允价值;二级估计为所观察的活跃市场中的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标价,当然,应用时需进行必要的风险调整,如调整合理,仍可视为公允价值;三级估计为由企业按不可观察的、自行输入的变量如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进行估计的价格。可以认为,一级和二级估计是可观察的,具有公开报价的市场价格,而三级估计则是在缺乏市场公开报价的条件下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由于三级估计中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等数据的输入主观性较大,公允价值对这些变量的敏感性也较高,因此,为了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应尽量使用一级和二级估计,谨慎使用三级估计。但实际上,企业大量使用三级估计,选择进行估计的模型也没有受到限制,诸多的主观因素使得公允价值成为操控盈余的工具。
3.2 公允价值的复合计量属性
事实上,公允价值并非特指某一种计量属性,而是几种计量属性的一种组合的概念。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数额即为历史成本,通常可近似为当时的公允价值;现行成本是在市场确定的或可观察的市场交易金额,因而属于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是通过贴现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但在物价稳定的状况下,这些短期的应收应付项目也可视为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若排除以特定个体计量为目标的现值,其中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亦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因此,公允价值具有复合计量属性,它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为不同的计量属性,也因此具有了非确定性的特点。非确定性是指很难判断公允价值本身是现行成本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在确定公允价值时,是选择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还是现金流量现值。正是这种复合计量属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存在着比较大的专业判断可选择空间。对于有特定目的的企业,这些选择空间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而理解和判断的偏差就成了盈余管理的最好借口。
4 公允价值下的盈余管理模式
4.1 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于是,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就可以减少债权人的损失,美化债务人的利润,为利用债务重组调整损益提供了主观需要。同时,用于清偿债务的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存在着大量的人为估计。债务重组的双方可以通过调整各个估计参数来改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4.2 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的账务处理中可以看出,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其实质是确认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原来不予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被纳入损益表中,对交易双方形成一笔额外的收益,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而未同时满足上述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而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依赖于下列这两个条件之一是否成立进行判断:(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而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判断均需依靠估计,这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并且,针对“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个条件,也可以实施盈余管理,比如在一种证券交换另一种证券的交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公开的市场时,相关证券的价格很可能受企业有选择性发布的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公允价值的不公允。
4.3 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允许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并确认当期损益,这一规定为上市企业操纵利润又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估计。”这表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为市价法,但是准则中并未给出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具体标准。由于房地产业的行业特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用途、甚至是相同用途但是不同楼层的房地产,其交易价格也相差甚远。这些价格都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这样企业管理当局就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价格来作为公允价值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再例如,亏损的上市企业为了在报表上实现扭亏,可以从关联方企业低价购入房地产资产,然后再利用价值重估的方式为资产增值,增加利润。2006年以前,房地产的损益只有在交易实现之后才可以确认,而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现在只要进行价值重估就可以确认收益了。另外,企业还可以将不是投资性的自用建筑物包装成投资性的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来调节利润。这样一来,上市公司对利润的操纵更加容易,监管起来也愈发困难。
4.4 利用合并报表中公允价值的引入进行盈余管理
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通过调节支付对价资产以及被购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来操控利润,或是通过确认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如购买企业可以通过重估支付对价资产的价值,直接将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调节利润。另外,也可以利用大幅度压低购入资产的重估价值,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5 公允价值计量下防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对公允价值的使用相对西方国家来说在使用前提、范围和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但由于目前会计准则不完善,相关要素市场不成熟,企业普遍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状况。公允价值的使用,一方面使得报表信息更加具有相关性,另一方面也为盈余管理创造条件,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下降。在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时,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平衡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5.1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首先,需要颁布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完善。公允价值的复合计量属性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支点,因此,对公允价值更明确的定义十分必要。FASB已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交易中的“脱手价格”,即是在售出而不是获得时的价格。我国准则也可参考这一定义。其次,应增加对公允价值披露的要求。对于公允价值的三级估计,应制定不同的披露要求。一级和二级估计需要披露的信息较少,三级需要披露的信息较多。希望用增加披露信息的方式来弥补公允价值计量中主观性带来的误导,有效控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再就是要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定出全面、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以减少利用准则的不确定性,引入大量职业判断。
5.2 增强监管力度
增强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审计监督,对管理层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强化对相关交易的实质性审查,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遏制公允价值的滥用,也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管理及法人治理,特别是主管人员诚信度的认可程度的审查;另一方面,完善相关的民事赔偿制度,一旦发现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就有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罚,提高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
5.3 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引进“平衡记分卡”等综合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完善业绩评价标准,充分重视非财务指标及长期考核指标的考核,对离任后经营业绩大幅度反弹的公司管理高层要进行检查和追究责任。
5.4 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会计人员是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主体,因此,控制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使他们熟悉与公允价值相关的规定及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和确定方法,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另一方面,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来抵御盈余管理。
[1] 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 (2): 52-58.
[2] 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 会计研究,2006, (5): 31-35.
[3] 康霞,邸丛枝.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J]. 财会月刊:会计版, 2007, (5): 14-16.
[4] 贺德富,邹晶.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 中国农业会计,2008,(1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