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评析和模式建议
2011-08-14罗雪英华游建胜
罗雪英 陈 华游建胜
福建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评析和模式建议
罗雪英1陈 华2游建胜3
1.福建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福建省农科院;3.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以高端产业技术、区域产业专题、科技创新团队为重点,突出项目、技术的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快速发展。该文通过分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索相关政府部门和各行业建立的涉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具体模式,主要包含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层面所涉及的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模式以及团队式、高效益的服务模式;政府层面所涉及的创新管理模式、协同合作模式、技术创新联盟模式、人才激励模式、利益共享模式、市场评价模式和人才流动模式等。
科技人员 服务企业 模式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提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水平,通过科技人员运用先进技术、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等创新要素流向企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的大局,积极探索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新方式、新途径,对培育创新型企业以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福建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评析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是指在政府的引导下,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提供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手段,通过发挥科技力量的优势,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升级,使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取得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福建省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通过与国家政策的有效衔接,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1 从政府层面评析
针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实际,从国家到各省市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意见和方案,可是在意见和方案的落实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从我省实际看来,行动方案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但是实际上,该行动方案由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等6家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并要求协同分工,甚至有些任务还涉及多个部门按职能分工负责,协调领导小组是福建省科技联席会议,日常办公室设科技厅,但科技联席会议牵涉部门多、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不容易,两年来关于深化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还没有专门召开过科技联席会议,科技厅日常办公室组织全省方案的实施和日常工作的开展,但对各厅局和相关单位的阶段任务检查和落实难度大,这种状况下极不利于方案的实施和落实。
1.2 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评析
其一,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积极参与了行动方案,但是每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条件不同,派出的科技人员水平和素质,以及针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机制都不尽相同,这样会造成科技人员之间在工作量、待遇等方面相互攀比,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提高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其二,由于科技成果的产权和利益等问题,以及科技人员所作的贡献较难评估等问题,造成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服务企业的行动中。其三,参与行动方案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地,省内其他区域参与的院所数量有限,且积极性不佳。
1.3 从企业层面评析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侧重于通过项目、技术、资本与人才成功对接经验和平台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为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实现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百千万”行动目标。但是,从客观上看,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的企业在该行动中受益,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行动中并未惠及。由于企业研发条件、管理方式以及创新管理水平等方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较大差别,科技人员从原单位到企业从事研发和服务工作需要一段过渡期,以便适应新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会影响科技人员成果的产出,不利于科技人员在新环境中从事技术创新活动。
1.4 从科技人员自身评析
首先是部分科技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政策理解不透彻,认为自身到企业服务是给予企业提供便利,需要企业提供回报;其次是科技人员在服务企业期限内,没有用好政策,服务企业的成效不明显,没有满足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造成企业技术进步不明显,甚至是滞后的后果。
2 提升福建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水平的模式建议
福建省正在努力打造“科技强省”,着力实施创新型省份发展战略,为我省科技服务于企业、科技服务于经济、科技服务于社会的长期目标而谋篇布局。这预示着我省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在涉及农、工、商等各行各业、各领域中,服务企业创新团队包括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及中科院、国家海洋局、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参与人员更是包括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研究员等强大的技术力量。
可以看出,提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具体做法和现实成效,积极探索相关政府部门和各行业建立的涉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相关机制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1 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层面的模式建议
高校、科研单位是我省服务企业科技人员的主要派出单位,也是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福建省高校、科研院所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至2010年底,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已组织科技人员10000多人次参加全省各地市组织的科技成果推介会或专场工作会议450多场,向企业推介科技成果4000多项次,与企业对接2300多项,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项目书1000多份;累计派出8500多名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开展服务。针对我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发展现状,建议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采取专业化、针对性和团队式、高效益的的服务模式。
2.1.1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模式
①在具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人员重点是根据企业科技需求凝练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力量集成攻关,合作进行各项重点、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校企、院企合作机制模式,为建立校企、院企合作联盟奠定基础。②对于需迫切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联合研发机构,在联合研发过程中,帮助企业培养研发人员,开发和申请专利,创造和培育自主品牌,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进行产业化,尽量将产品价值链由原先仅局限在制造阶段向品牌、研发和销售、服务等方面延伸。③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对于量大而面广的中小型企业,为企业提供产品小样、规划工艺路线、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企业整体科技水平。
2.1.2团队式、高效益的服务模式
①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中,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科学发展”主题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开展全面调查,摸清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相关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基本情况,进行有计划、有重点、有部署、分阶段的专业团队服务模式。②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不同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统一部署科技资源,组成服务团队,形成合力,多方联动,促使项目、技术与人才向企业辐射和转移。③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研发,解决企业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瓶颈问题,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充分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资源,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充分分析企业的技术需求,研究产业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整合产业和科技优势资源,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我省新成立的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2.2 政府层面的模式建议
2.2.1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成熟的创新管理机制,切实有效地保障和促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力度和深度。成熟的创新管理机制是立足之本,没有制度性的支持和维护,很难保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常态化和有效化。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合理、有效、成熟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建立,不但可以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这样一件好事从一个散乱、无序的状态下调整到整饬有力、配置有序的状态中来。为此,有关部门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综合管理办公室,培训专人专门团队来管理这一领域的相关事务。
2.2.2协同合作模式
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国内协同合作机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合作力量,有效打破我省区域性、行政性条块分割的桎梏,在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建立全省乃至全国性的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对人员、资金、设备及其他稀缺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将会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优化利用稀缺资源,从而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力量进行实质性的有效合作。建立海外科技创新联盟合作机制,吸收外部力量强势合作。巧妙、高效地学习和利用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及成熟做法,不但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无谓消耗,更能够提高效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动能和速度。
2.2.3人才激励模式
设立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并将其常态化。长期以来,我省乃至全国各地的科研、教育及科技人员的从业环境并不是很理想,很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科研成果、职称评定、晋升考评、薪级待遇等多重重压,另一方面还有来自住房、医疗、社保、家庭、社会等种种束缚。这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无法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从事科研工作,这些压力不但耗损了科技工作者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还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健康透支状态,自然势必影响其在研究领域的探索。设立常态性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机会激励、提供职业生涯激励、情感激励和改善环境激励等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真正重视并切实有效地解决科研、教育及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生存及外界压力,不但能够奖勤罚懒,鼓励优秀勤奋的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更能够一定程度上补偿他们为社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其打造一个相对纯粹、低功利化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更加全身心地努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研究成效。
2.2.4利益共享模式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利益共享机制。人的社会属性首先是社会人,其次是经济人。按照经济学原理,人的所作所为应该秉承“效用最大化原则”,即其所做的一切事情应该是围绕着其自身的最大化收益来进行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求人们单方面奉献和付出,却无法享受劳动成果,这既不符合人性,更不符合经济学法则。而“收益均沾、利益共享”原则相对而言则更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有裨益。对于我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这一点上,应该确立进入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相关科技人员与其服务成果相对应的利益共享机制。也就是说,要使得这些科技人员在付出辛劳的工作之后,也能够享受到其工作成果带来的收益。这不但是成就感的体现,对于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都有良性互动关系。现在很多企业对于科技人才实施了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来挽留和激励后者,其实就是“收益均沾、利益共享”原则的体现。
2.2.5市场评价模式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评价机制,从项目源头到结尾全面评估有关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优劣性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机构的评估和检测,否则有可能令科技工作者们犯 “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的错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评价机制,确定相关考量指标体系,从项目源头开始,对项目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测。这样,既可以减少科技工作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方向性错误,又可以将有误项目及时甄别和筛查出来,避免后续资金和人力更大程度上的盲目投入,真正做到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产生效益最大化。
2.2.6人才流动模式
建立科技人员正常流动机制,打破行政、社会、经济等体制方面的束缚,确保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科技工作者是一种极为稀缺的智力资源。举例而言,一个博士最终拿到博士学位,意味着他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至少寒窗苦读达到了22年之久。一个人的一生,耗费了最为年轻健康的22年来进行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沉淀,这不但需要个人巨大的精力、财力及智力投资,也消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资源。犹如知识的金字塔结构,从这个角度而言,最大化有效利用科技工作者的知识技能,不但是对他们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和回报,更是优化配置和利用这种高度稀缺的智力资源的重要方式。因此,建立科技人员正常流动机制,打破地域、行政、经济、社会等各种体制的束缚,打造一条便捷、通畅的人才流动通道,将极大程度上确保优质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福建省乃至全国性的专家人才数据库(条件成熟时可以引入海外专家的资料数据)和行业大型工作站,设置专人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超越普通行政区划的限制,从宏观、大局的视角出发,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统筹调度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1] 唐五湘,黄伟.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2] 西格法德·哈里森. 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找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宜霞. 从科技人员特点出发调动积极性[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254.
[4] 吴寿仁.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指导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5] 付小灵. 科技服务企业的成本控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5):89-90.
[6] 张华胜,彭春燕, 成微. 美国政府科技政策及其对经济影响[J]. 中国科技论坛,2009,(3):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