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水库溢洪道(方案Ⅰ、Ⅱ)工程地质条件比较
2011-08-13王晓初
王晓初,郑 佳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1 概况
根据设计方案,溢洪道分为方案Ⅰ和方案Ⅱ两种,方案Ⅰ溢洪道大部分位于河右岸山前台地区,局部位于漫滩区,其轴线走向为34°;方案Ⅱ溢洪道大部分位于左岸低山丘陵区,进出口部位位于漫滩区,其进口轴线走向为349°。
2 方案Ⅰ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质概况
溢洪道位于右岸山前台地地带,局部(进口处)位于漫滩区,地表高程256.00~258.00 m,地面平缓。基岩主要由二迭系下统高家窝棚组凝灰岩组成。
另外,通过物探资料分析,解释1条构造破碎带Ff1,位于距 XHY5钻孔向下游103.75 m附近,纵波波速为2 200 m/s,宽为10 m,倾向下游出口方向。
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型。
2.2 岩(土)体特征
第四系更新统坡、洪积层(dl+plQp),包括:低液限黏土:黄色,稍湿,可塑,黏性一般。分布于台地区,厚约1.30~2.70 m,顶面高程254.64~255.02 m。
碎石混合土:黄色,稍湿,可塑,黏性一般,碎石含量>30%,棱角状。分布于台地区,厚约0.40~2.50 m,顶面高程252.82~254.24 m。
岩体可划分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4个风化带。
全风化岩体钻探岩芯呈散体状,仅在进口处揭露,厚度约0.50 m,下限高程为250.78 m。纵波速度 Vp=630~750 m/s。
强风化岩体钻探岩芯多呈散体状,厚度1.40~2.50 m,下限高程为 249.28~252.84 m。纵波速度 Vp=630~750 m/s。
弱风化岩体钻探岩芯多呈短柱状,厚度8.00~17.70 m,下限高程为231.58~242.32 m岩石质量指标RQD=20% ~60%(常见值)。纵波速度Vp=2 100~2 400 m/s。
微风化岩体钻探岩芯多呈长柱状,岩石质量指标RQD=30% ~90%(常见值)。纵波速度Vp=3 600~4 300 m/s。
另外,在弱风化~微风化岩体内取了1组岩样进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其成果见表1。
表1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表
2.3 地基稳定性评价
该建筑物底板高程在245.50~254.50 m,进口段底板位于①层级配不良中砾中,其容许承载力[R]=300 KPa(建议值),抗冲刷性能差,存在渗透稳定问题;闸室段底板座于弱风化凝灰岩岩体中,岩体稳定性较好。冲刷坑底板大部分座于强风化凝灰岩岩体中,冲刷系数经验值为K=0.9~1.2,局部座于③层碎石混合土,其容许承载力[R]=220 KPa(建议值),抗冲刷性能差,存在渗透稳定问题,建议采取适当的工程处理措施。
岩体的抗剪断参数及岩体与混凝土间的抗剪断参数经验值见表2。
溢洪道处岩体需进行开挖,岩体的永久边坡比建议值见表3。
表2 岩体力学参数表
表3 岩土体的永久边坡比建议值一览表
溢洪道地基土上部为第四系松散层,岩性主要为级配良好中砾。级配良好中砾在动水压力作用下易产生渗透变形,渗透破坏类型为管涌型,建议设计中①层级配良好中砾允许水力比降取J允=0.15为宜。
溢洪道基地基土的级配良好中砾为强透水含水层坑,基坑开挖会产生基坑涌水。
溢洪道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会对溢洪道产生浮托力,设计时应进行抗浮稳定验算。
2.4 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BG50487-2008),对地表水与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进行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
3 方案Ⅱ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质概况
溢洪道大部分位于左岸低山丘陵区,进出口部位位于漫滩区,地面坡度5°~35°。基岩主要由二迭系下统高家窝棚组凝灰岩组成。
另外,在钻孔XHY12和XHY13处,岩心极破碎,大部分呈泥土状,判断可能存在断裂构造,通过物探资料分析,解释2条构造破碎带 Ef1、Ef2,分别位于距XHY11钻孔向下游373.69 m及741.69 m附近,纵波波速分别为1 300m/s及1 900m/s,宽均为5m,均倾向下游。
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型。
3.2 岩(土)体特征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alQ42),低液限黏土:黄色,稍湿,可塑,黏性一般。分布于漫滩区,厚约3.00 m,顶面高程256.05~257.13 m,局部夹级配良好细砂薄层。局部上覆0.30 m有机质土。
粉土质细砂:黄色,稍湿,松散,含有大量黏、粉粒。分布于漫滩区(进口段),厚约1.40 m,顶面高程258.22 m。局部上覆0.30 m有机质土。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alQ41),级配不良中砾:黄色,饱和,中密,粒径以10~20 mm居多,磨圆圆,余为中、粗砂等,分布于漫滩区,厚度2.20~7.00 m,局部未揭穿。
岩体可划分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3个风化带。
强风化岩体钻探岩芯多呈散体状,厚度>5.50 m,下限高程为233.00~273.00 m。纵波速度Vp=460~880 m/s。
弱风化岩体钻探岩芯多呈短柱状,厚度约为10.00 m,该风化带局部未揭穿,岩石质量指标RQD=18% ~40%(常见值)。纵波速度Vp=1 800~2 400 m/s。
微风化岩体钻探岩芯多呈长柱状,岩石质量指标RQD=30% ~90%(常见值)。纵波速度Vp=3 600~4 300 m/s。
3.3 地基稳定性评价
建议基础座于弱风化凝灰岩岩体中。冲刷系数经验值为 K=0.9~1.2。
岩体的抗剪断参数及岩体与混凝土间的抗剪断参数经验值见表4。
表4 岩体力学参数表
溢洪道处岩体需进行开挖,岩体的永久边坡比建议值见表5。
表5 岩土体的永久边坡比建议值一览表
3.4 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BG50487-2008),对地表水与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进行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酸性型和碳酸型弱腐蚀。
4 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比较
方案Ⅰ溢洪道大部分位于河右岸山前台地区,局部位于漫滩区,地势平缓,轴线较短,全、强风化带厚度1.40~3.00 m,且通过勘探资料分析,解释1条构造破碎带;方案Ⅱ溢洪道大部分位于左岸低山丘陵区,进出口部位位于漫滩区,地面坡度5°~35°,轴线较长,强风化厚度>5.50 m,在钻孔XHY12和XHY13处,可能存在断裂构造,且通过勘探资料分析,解释2条构造破碎带。由此判断,方案Ⅰ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明显好于方案Ⅱ溢洪道。
[1]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K].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5.
[2]王晓初.龙江县花园水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44-5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GB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