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的出生缺陷影响因素探讨
2011-08-13赵丽萍蔡建华周维谨
李 敏 赵丽萍 商 颖 蔡建华 周维谨 车 焱,*
1.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200032);2.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妇幼保健院;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培训交流中心
出生缺陷,也称先天畸形,是患儿在出生时即在外形或体内所形成的(非分娩损伤所引起的)结构或功能缺陷。有些异常出生时即能发现,有些则在出生后一段时间甚至数年后才逐步显现。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1]。然而监测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50%[2],远远低于报告中的比例,考虑其可能与监测数据主要针对出生时肉眼可见的出生缺陷有关,而那些在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表现出来以及功能性异常的缺陷患者并没有统计在内。目前关于出生缺陷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多数为基于医院监测的数据,社区相关的调查数据较少,故本研究针对社区调查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旨在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9个中等发达省份(陕西、河北、重庆、山东、湖南、四川、吉林、江苏、辽宁)各抽取1个国家人口计生委信息采集抽样县,每个县抽取1~2个乡镇,再从中抽取2~4个居委/村,共17个乡镇38个居委,调查所有已婚育龄妇女≤9岁子女(2000年1月及以后出生)的出生缺陷发生及相关信息。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结构式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同意后,由调查员进行入户式面对面调查。正式调查前研究人员对调查员进行二级培训,并进行预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双遍录入建立数据库。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共3 958例,年龄4±2.54岁。出生缺陷患儿73例,占1.80%;其中分别有63%、34%在产后3个月内、4~6个月内确诊,仅2例(3%)在产后7~12个月内确诊。母亲产龄为26±4.56(16~46)岁,以中学文化程度(83.9%)、务农(55.5%)为主。
2.2 出生缺陷的单因素分析
出生缺陷儿和非出生缺陷儿的母亲平均产龄分别为 25.5岁、26.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产龄分层后发现,16~20岁者生育出生缺陷患儿比例达4.13%,显著高于其他产龄组(P<0.05)。文化程度、流产史、孕期微量营养素补充、产检机构级别与出生缺陷的发生相关(P<0.05)。吸烟母亲的子女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3.45%),但与未吸烟者(1.8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用未处理水(如河水、井水等)、采用非洁净燃料(如柴火、稻草、煤等)、厨房无排烟设施的家庭生育出生缺陷儿的风险有所增加,但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n=3 958,例(%)]
(接上表)
2.3 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调查对象是否存在出生缺陷为应变量(Y),母亲产龄、文化程度、流产史、吸烟、饮酒、孕期微量营养素补充、产检机构级别7个因素为自变量(X),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结果显示,母亲产龄16~20岁、有流产史、吸烟、孕期未补充微量元素、在乡镇及以下机构产检与子女罹患出生缺陷高风险有关。见表3。
表2 变量名及赋值情况
表3 出生缺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出生缺陷的发病率
监测数据显示,从2000~2010年,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10%上升到1.50%[2]。造成这种上升趋势的原因可能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生活方式转变、社会压力增加、环境/职业污染等损害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另一方面,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出生缺陷检出率。由于出生缺陷监测对象多为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d的围生儿,而未包括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表现出异常的缺陷儿,故监测数据应明显低估了我国出生缺陷实际发生水平。本研究调查了已婚育龄人群的子女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回顾时间最长达9年,发病率为1.80%,高于2010年全国监测水平。但因本研究仅调查了出生时为活产的对象,故所得结果可能仍低于真实水平。
3.2 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白亚娜等[3]在甘肃省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与无流产史的母亲相比,有流产史的母亲生育出生缺陷儿的风险增加(OR=3.25,95%CI:1.35 ~7.81),本研究结果与之相近。流产,尤其是习惯性流产,可能与胎儿自身存在遗传因素异常有关;同时流产又可能造成子宫结构、功能方面的损伤,增加感染危险,影响下次妊娠结局。提示针对既往有流产史的对象,应加强健康宣教、孕期保健及产前监测。有反复性流产史的对象孕前可进行染色体检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危险。
一般认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5~30岁,这期间女性的卵子质量较好,异常率低,早于或者晚于这个年龄段,卵子可能存在质量问题[4]。Loane等[5]对欧洲15个国家非染色体性先天畸形进行分析,发现出生缺陷发生率随母亲产龄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低龄母亲(<20岁)发病率最高(2.65%),30~39岁最低(21.4% ~21.5%),40~44岁又略有上升(22.6%)。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与产龄20~46岁的母亲相比,16~20岁母亲分娩出生缺陷儿的风险较高。一直以来高龄对出生缺陷发生风险的影响受到了足够重视,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变,特别是动物蛋白质摄入过多,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提前,孕妇呈现低龄化趋势[6],故应注意将低龄孕妇纳入孕期保健、产前监护的重点对象之中。
国外多项研究报道,孕期母亲吸烟或被动吸烟显著增加神经管畸形、唇腭裂等的发生危险[7,8]。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母亲吸烟是出生缺陷儿的危险因素。孕期是需要加强营养的特殊时期,孕妇营养素缺乏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量将导致出生缺陷,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相关[9,10],B 族维生素缺乏与唇腭裂的发生相关[11]。本研究结果显示孕期未补充微量元素明显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产前检查是贯彻预防为主、及时发现高危妊娠、保证母婴安全的必要措施。产检机构的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出生缺陷的筛查水平。本研究发现,在乡镇及以下产检机构中检查的母亲生育出生缺陷儿的风险是县级及以上机构的1.70倍。提示加强基层孕期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是农村开展优生优育、预防出生缺陷的基本保障。
总体来说出生缺陷发生率较低,对其进行全面的统计学分析需要足够的样本量。本研究收集了近4 000例对象,其中出生缺陷只有73例,样本量相对较小,统计分析结果可能未全面、真实反映各因素与出生缺陷的关系。比如饮酒,国外有多项研究证实母亲孕期酒精暴露将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细胞增殖、分化,导致严重的神经毒性以及永久性的出生缺陷[12]。但本研究未发现饮酒与出生缺陷存在关联,考虑与样本量较小有关。另外,本次研究未调查出生缺陷的类别,相关研究仍需要进一步进行。
(致谢:感谢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王谦、李伯华、俞华教授以及周淑娟、刘中一、 高文丽、齐嘉楠、覃民等老师在研究设计、现场组织、数据录入等方面给予的帮助,同时也感谢陕西省灞桥区、河北省涿州市、重庆市长寿区、山东省临淄区、湖南省浏阳市、四川省大英县、吉林省柳河县,以及苏州市吴中区人口计生委和所选调查现场对现场调查做出的贡献)
1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2007 -01-11)[2011 -08 -24].http://www.gov.cn/gzdt/2007 -01/11/content_493677_2.htm.
2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EB/OL].(2011-03-01)[2011-08-24].http://www.mchscn.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29.
3 白亚娜,屈燕,胡晓斌,等.出生缺陷致病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5):44 - 46.
4 姚在新.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5.
5 Loane M,Dolk H,Morris JK ,et al.Maternal age-specific risk of non-chromosomal anomalies[J].BJOG,2009,116(8):1111-1119.
6 季成叶,胡佩瑾,何忠虎.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长期趋势及其公共卫生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2):126-131.
7 Suarez L,Ramadhani T,Felkner M,et al.Maternal smoking,passive tobacco smoke,and neural tube defects[J].Birth Defects Research,2011,91(1):29-33.
8 Honein MA,Rasmussen SA,Reefhuis J,et al.Maternal Smoking and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nd the Risk of Orofacial Clefts[J].Epidemiology,2007,2(18):226 -233.
9 Pitkin RM.Folate and neural tube defects[J].Am J Clin Nutri,2007,85(1):285S-288S.
10 Thompson MD,Cole DE,Ray JG,et al.Vitamin B-12 and neural tube defects:the Canadian experience[J].Am J Clin Nutri,2009,89(2):697S-701S.
11 鲁勇,石冰.维生素B族预防唇腭裂发生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31(1):30-32.
12 Mancinelli R,Vitali M,Ceccanti M.Women,alcohol and the environment:an update and perspectives in neuroscience[J].Functional Neurology,2009,24(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