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学院新生心理教育模式
2011-08-10席金京
夏 瑜,车 琨,席金京,刘 珺,曾 颖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8)
1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状况
积极心理学理论始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并逐步成长,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品质和力量。整体说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研究层面:1)主观层面,研究个体主观体验,强调个体要满足看待过去、幸福享受现在以及乐观面对未来;2)个体层面,研究个体人格特质的积极方面,包括宽容、美德、勇气、坦然、毅力和智慧等;3)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即通过建立积极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系统,培养公民的利他主义、责任心、职业道德等良好品质及美德[1]。
积极心理学近几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有很大发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吕君(2009)提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培养积极情绪、训练正向思维、引导制定合适的期望目标、维系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2]。郑祥专等(2009)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倡导课程教育的单向传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拓展相结合[3]。魏然(2010)指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离正面导向的教育目标、脱离多元教学方式、从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和重硬件投入、轻理论研究等问题[4]。刘孝群(2010)表明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有较大现实意义,其有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体验积极情绪、建构积极人格、塑造积极行为,更好地成长成才[5]。
也有学者专门指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任亚妮(2010)认为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大学新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高校应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掘大学新生们的积极心理素质[6]。刘燕(2010)指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新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帮助大学新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7]。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作用的论述上,缺乏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大学生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分析,本文立足于独立学院大学新生这一特定研究群体,力图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在整个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2 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困境
2.1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众多独立学院针对新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专业交流、心理普查为主,参照其他公办院校或母体院校的模式进行,缺乏针对性,忽略了独立学院大学新生有别于其他高校学生的特殊性,比如:敏感、自卑、同时又自负等,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起到帮助新生解惑、排难以及完成角色转换的目的。
2.2 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
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其从教人员须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而实际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本是依靠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完成;再者,独立学院未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导致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2.3 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缺乏及时性和持续性
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部分独立学院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对其功能和作用定位不当,在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缺乏及时和持续性。一是在开学的第二学期才开设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明显错过了最佳教育期;二是将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种短期行为,只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开设,时间较短,缺乏持续性。
2.4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
不少独立学院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将新生看成是纯粹的受教育者,采取了无异于“填鸭式”教育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单向灌输,新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与教育者的互动,导致心理工作者难以了解新生的实际想法,很难做到“对症下药”。
2.5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有效性
一方面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上过于学科化。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向学生灌输、强迫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的学科化、知识化倾向。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维护和促进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8]。
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多新生被当做完全的受教育者,只能是被动、机械地参与,而这与独立学院大学新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特征相背逆,从而导致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和有效性。
3 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1 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对策
积极心理学主张运用积极的心理干预技术,来挖掘出个体自身存在的人格力量,诸如乐观主义、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充满勇气、具有希望和关注未来等,通过积极的心理去应对可能产生的精神疾病;在心理治疗中可采用积极的心理治疗技术,即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9]。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大学新生的特殊心理特征,应对其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在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学校的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须与来访学生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首先要尊重来访的学生,接着要关注他们拥有哪些积极品质,并着重培养他们的积极反应,引导他们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以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通过自身潜能去有效克服消极的心理状态[7](图1)。
图1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而对于不同学生个体实施的心理咨询服务,一方面要完善教师日常值班服务,扩大心理咨询受益面,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得以预防和化解;另一方面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完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利用好书信辅导、网络辅导和电话热线辅导等朋辈心理辅导方式[10],做好新生心理干预工作。
3.2 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指出人的积极品质和体验是与社会背景及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个人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一些以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的国家,其民众判断幸福和快乐的程度、生活质量的高低,更倾向于参照集体的标准,因而建设和谐、健康和积极的组织系统就显得越发重要[11]。
独立学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内部自身机构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
3.2.1 内部机构系统 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各系、各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机构→班级心理健康小组为主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包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其成员主要由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担任,负责管理全校的心理健康事务;各系、各专业新生心理健康机构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各系、各专业新生进行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并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反映新生心理情况,其成员主要为各系、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班级心理健康小组旨在为身边同学提供经常性的帮助,定期开展学生间的“助人—自助—互助”活动,其成员可由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
3.2.2 外部支持系统 构建一个学校、新生、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化整合的和谐系统(图2),将学校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依托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逐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育模式,引导新生在发挥自身潜能,鼓励新生在不断获取积极改变环境能力的同时,更加主动地适应环境,用积极的心态去快乐、健康地学习和生活[9,12]。
图2 学校、新生、家庭、社会的整合系统
3.3 应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测量技术
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测量,目前较多高校主要采用的是焦虑量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7]。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测量手段都是反映或暗示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消极方法,描述的多为学生的负面情绪及问题,对于学生正面情绪的培养和增强则较少涉及。而积极心理学则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关注于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多,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个体激发自身潜能并以此获取幸福生活[13],因此,独立学院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运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如使用幸福感指标来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一般快乐指数问卷、乐观感测试等[11],客观筛查、评估和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积极的心理状态层面来评估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运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后,应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检查,保障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在检查中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注意跟踪了解,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取得联系,与学生家长配合,共同帮助学生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3.4 举办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4.1 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新生积极人格发展 韩凤芝等研究认为随着运动次数增多,人格特征会向外向性方向发展,紧张、焦虑程度降低;较长时间的体育运动,大学生会形成爱交际、乐观向上、情绪稳定等心理特征[14]。可通过开展校园篮球赛、排球赛等体育活动,使新生在活动中产生一种团结、信任、友情等积极人格,达到消除学生疲劳,缓解心理压力,形成积极阳光心态的作用[15]。
3.4.2 透过人文文化促进新生积极人格发展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一是增加学院图书馆人文书籍种类和分量,二是开展人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辩论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通过校园人文文化,促进和实现新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尤其是积极人格的发展。
3.4.3 开展社会实践促进新生积极人格发展 积极引导新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使新生在专业技能、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勇气,帮助他们重塑自我,准确定位,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5 开设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内容设置上,应凸显积极的价值取向,可以开展诸如幸福教育、创新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情感调试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就业教育、学习心理教育等课程[9],充分调动新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不断认识和开发自身潜力,帮助他们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享受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
另外,可以通过采取“独立学院新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来有效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比如引导新生选择与自身个体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展开自主型探究,并在其进行自助式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新生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包括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对异性情感问题的处理能力、对压力的积极应对能力等[11]。
[1]任 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6-37.
[2]吕 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12):213-215.
[3]郑祥专,郑有珠.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6):181-182.
[4]魏 然.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27(3):23-25.
[5]刘孝群.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5):85-88.
[6]任亚妮.积极心理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1):142-143.
[7]刘 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镇江高专学报,2010,23(1):64-67.
[8]徐露凝,孙丽艳.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44.
[9]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51-153.
[10]黎齐英,李 旭.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制探析[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5):8-10.
[11]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12]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13]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4):84-85.
[14]韩凤芝,孟庆富,李咸英.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参与程度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24-625.
[15]郑祥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