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北京市外来就业人员状况分析

2011-08-10刘家珉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0期
关键词:外地户籍高端

刘家珉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人口问题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随着首都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10年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所确定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同时,作为北京人口增长重要来源的外来人口占比也跻身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省。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等相关文件,并将人口调控列为北京市“折子工程”,提出“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外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专家学者对此也提出了不同观点。外来人口以外来就业人员为主,而工业与信息化企业是吸纳外来就业人员的重要领域,且该类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市的27%左右,仅工业从业人员就占全市总从业人员的20%还多。

一、北京市外来人口及外来就业人员总体情况

北京作为首都,具有独特的城市功能和区位优势,加上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就业人员。据统计,2008年末北京市外来人口已达到46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44%,超过了上海市(27.40%),仅次于广东省(29.69%),位居全国第二。[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1961.2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604.3万人,增长44.5%;全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70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6%。外来人口增长量占常住人口增长量的74.1%,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外来人口增长是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2]外来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外来就业人员。外来就业人员指非北京市户籍,却在北京就业的人员,不包括国外户籍人员。大量外来就业人员的流入一方面为首都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必要劳动力,另一方面人口的无序流动和迅速膨胀又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尖锐。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人口问题是关系到全局的重大问题,人口工作是做好首都一切工作的基础。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首都必须着力解决好人口问题,使人口规模、结构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外来就业人员基本概况

作为北京市的战略支柱产业,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创造的GDP占全市的27%左右。工业和信息化企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据统计,仅工业产业从业人员就占全市总从业人员的20%以上。在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从业人员中,外来就业人员又占到很大的比例,且呈急剧增长态势。

本研究课题组(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从业人员状况调查项目)对2010年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主要讨论其中外来就业人员状况。调查涉及电子信息、基础与新材料、生物与医药、装备产业、汽车与交通设备、都市产业、软件信息服务业七大产业。调查主要采取问卷方式,共设置17道题,涉及企业所属产业、企业性质以及企业用工方式、工资收入、配偶与子女情况等信息。共有65家企业参与,回收有效问卷11342份。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924名外来就业人员中,男性3258名,占总数的55%,女性2666名,占45%,男女比例为1.2:1,性别分布大体均衡。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和31~40岁两个阶段,分别占到总数的63.1%和20.9%,比较年轻化;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人数分别占10%和6%。从户籍性质来看,44%的人员是外地城镇户籍,56%拥有外地农村户籍。从学历结构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外来人员所占比例为4.7%,大学本科学历比例是26.1%,大专学历人员占18.7%,高中或中专学历占30.2%,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20.4%,如表1所示。

三、工业和信息化企业中外来就业人员现状及特点

1.从数量来看,外来就业人员呈急剧增长态势。调研中发现,外来就业人员比例由2008年的44%上升到2010年的52.2%,与本地就业人员之比达到1.1:1。在调查的七大产业中,除了汽车、交通设备产业和都市产业外来人员分别占43.3%和48.9%外,其他产业均超过5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装备产业更是分别高达68%、63.8%和63.9%。总体而言,外来就业人员已经成为工业与信息化产业的主力军。

2.从所属行业来看,外来就业人员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接受调查的外来就业人员所属行业情况如下:电子信息业占32.4%,汽车与交通设备业占16%,都市产业占15.6%,装备产业占14.4%,软件信息服务业占9.7%,基础与新材料业占6.4%,生物与医药业占5.5%。在所调查的七大产业中,外来就业人员较多地分布在电子产业和汽车与交通设备业,而在基础与新材料和生物与医药业工作的外来就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可以说,外来就业人员多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就业,这与外来就业人员技能水平和行业准入度有很大的关联。

3.从所属企业类型来看,外来就业人员多集中在民营企业,较少一部分分布在国有企业。在所调查的外来就业人员中,46.7%分布在民营企业,28.9%在合资企业,在国有企业的则较少,占24.4%。而这一分布结构与本地户籍人员有很大不同,本地户籍人员绝大多数分布在国有企业,其比例为47.2%,占比是外地户籍人员的2倍。外来就业人员很难进入国有企业,工作也相对不稳定。

4.从职务分布来看,外来就业人员多是技术和技能型人员。此次调查将就业人员按职务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其他人员四大类。其中管理人员1284人,技术人员1696人,技能人员1669人,其他人员1068人,分别占外来就业人员总数的22.4%、29.8%、29.1%和18.7%。技术和技能人员合计超过一半,所占比例约为60%,在北京户籍人员中,此比例为56%,这方面本地与外地户籍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所调查的七大产业工作性质与特点有关,此类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岗位。

表1 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化企业人员基本状况

5.从人员素质来看,外来就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学历水平来看,外来就业人员整体学历水平不高。外来就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呈金字塔形,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处于最低层,比例为50.6%,中间层为大专及本科学历人员,其占比为44.8%,最上层为硕士及以上,其占比为4.7%,仅为北京户籍人员此比例的1/2。相比之下,北京户籍人员的学历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大专及本科学历者占绝大多数,达到48.1%,处于两端的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和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分别为42.3%和8.7%。可以看出,外来就业人员低学历者较多,中高学历者较少。而北京户籍人员则低学历者相对较少,中高学历者相对较多。从人才层次来看,外地户籍高端人才比例较低。高端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员三大类。在调查的外来就业人员中,高端人才所占比例仅为3.6%,而北京户籍高端人才比例为6.7%,是前者的近2倍。另外,在高端人才中,外地户籍高端人才占所有高端人才的比例为40.7%,而北京户籍高端人才占59.3%,外地户籍高端人才比例较低。可见,北京市外来就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比例不高,多数外来就业人员的学历教育有待提高,针对他们工作技能的基础性与专业化培训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6.从工资收入来看,外来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外来就业人员中,83.4%工资在4000元以下,其中40%在2000元以下,43.4%在2000~4000元之间;而北京户籍人员工资在4000元以下的占81%,其中39.7%的在2000元以下。在工资收入相对较低的层次中,北京户籍人员该项比例略低。但在工资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层次中,外地户籍人员中的该项占比是1.1%,而北京户籍人员中该项占比是2.1%,是外地户籍人员同类比例的近2倍。另外,将工资水平分为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0~6000元、6000~8000元、8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这六档。在这六档工资水平中,各档从业人员中的外来就业人员占比依次为 51.4%、52.5%、50.7%、47.9%、42.4%和35.1%;相应的北京户籍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48.6%、47.5%、49.3%、52.1%、57.6%和64.9%。随着工资档次的提升,外来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北京户籍人员占比却呈不断上升趋势。可以看出,外来就业人员相对北京户籍人员,工资收入总体水平偏低。

7.从在京工作年限来看,外来就业人员在京工作年限较短。外来就业人员工作年限大多在5年以下,其比例为70.7%,在京工作5~10年的占21.6%,在京工作10年以上的仅占6%;而北京户籍人员工作年限则相对较长,工作年限达5年以上的占66.1%,其中43.8%达10年以上。从北京与外地户籍人员的工作年限对比来看,外地人员主体是5年以下工作年限,其比例超过北京户籍人员1倍还多,5~10年工作年限人员的比例二者相似,都是略大于20%,但10年以上工作年限人员分布,北京户籍人员比例是外地户籍人员比例的7倍还多,二者之间的差异特别明显。

8.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外来就业人员以短期合同为主。在调查对象中,与本单位签订合同的外来就业人员有5500名,占总数的92.8%,与本单位是劳务派遣关系的有424人,占总数的7.2%。签订劳动合同的5500名外来就业人员中,91%签订的是5年以下的合同,签订6~10年合同的占6.6%,签订11年以上合同的只占2.4%。这说明北京市工业与信息化相关产业中的用工形式以合同制为主,劳务派遣为辅,员工与单位签订合同年限以短期合同为主。

9.从住房条件来看,外来就业人员住房与北京户籍人员有很大差异,外来就业人员住房条件较差。在被调查的外来就业人员中,仅有531人拥有自己的住房,自有住房的比例较低,占9%,在北京户籍人员中,此比例相对较高,为58%;外来人员单位提供住房的占49.6%,独立租房、合租合计占38.5%,住房情况很不稳定。其中,外地农业户籍员工的自有住房比例最低,为3.6%,他们主要依靠所在单位提供的宿舍来解决个人在北京的住房问题,并且单位提供的宿舍多数为集体宿舍,单元房所占比例较低,外地城镇户籍员工更倾向于租房,所占比例为44.5%。另外,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高端人才与基层员工的划分后可以看出,外来就业人员中的高端人才,31.6%拥有自己的住房,其比例高于外来就业人员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户籍人员自有住房水平,仍有2/3的高端人才住在单位宿舍或租房;基层员工中单位提供集体宿舍的比例占63%,自有住房比例仅占6%。

10.从配偶及子女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外来就业人员的配偶在北京,子女在外地。外来就业人员已婚人数接近一半,共2667名,占45%,其中82%的配偶为外地户口,77%的配偶目前在北京。在2046名(占外来就业人员总数的34.5%)有子女的外地就业人员中,33.8%的人子女在北京,其中26.8%的人子女在北京上学,7%的人子女在北京就业,这与外来人员子女在京上学高成本和限制条件多有很大关系。

11.从社会保险缴纳情况来看,外来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纳率远不如北京户籍人员。从社会保险缴纳情况来看,89.2%的外来就业人员已缴纳五险,其中,94.7%在北京缴纳,5.3%在外地缴纳;相比较之下,北京户籍人员五险缴纳情况较好,97.2%的北京户籍人员已缴纳了五险。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情况不如五险缴纳的情况好,只有66%的外来就业人员缴纳,其中90.8%的员工在北京缴纳,9.2%在外地缴纳;与北京户籍人员相比,住房公积金的缴纳率也远低于北京户籍人员,89.4%的北京户籍人员缴纳住房公积金。

12.从需求状况来看,外来就业人员大多希望增加薪酬和落户北京。在调查外来就业人员目前个人需求时,涉及到如下选项(可多选):(1)政府提供公租房、两限房、经济适用房;(2)单位提供集体宿舍;(3)增加薪酬;(4)子女到北京上学/就业;(5)家属到北京工作;(6)个人落户北京;(7)家属落户北京;(8)子女落户北京;(9)在北京长期工作生活;(10)在北京短期工作后离开;(11)在北京退休;(12)其他。调查结果显示,74.4%的外来就业人员希望增加薪酬,而北京户籍人员该比例则为74.6%,两者相差不大;希望个人落户北京和长期在京工作的,约占35%;考虑子女与配偶的学习与生活及在北京短期工作后离开的人员较少,仅占4.4%。调查还显示,外来高端人才的主要需求是住房和落户北京。由此可见,外来就业人员对长期在北京工作并落户有很强烈的意愿。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外来就业人员上述就业现状和特点,本着促进外来人员就业、科学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素质和结构的目的,本文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1.坚持高端产业发展道路,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政策调整推动外来就业人员队伍结构优化。从调查中发现,外来就业人员高端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从事低端产业的人员比例过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是由北京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今后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端产业来优化外来就业人员队伍结构。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新驱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信息化产业发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工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产业和用工政策。调整中心城区部分功能,重点建设通州、顺义、亦庄、大兴等11个新城,通过产业和用工政策,引导就业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和人口合理均衡分布及有序流动。[3]

2.加大工业信息化产业外来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北京市已经出台了《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今后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各种产业人才。而这些靠现有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不仅在数量上难以满足,而且在需求层次与结构上也难以满足。为此,要加大工业信息化产业外来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要提供支持平台,做好高端紧缺人才引人、用人、留人工作;完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体系。如政府根据人才的级别、业绩,制定相应的住宿和住房优惠政策;出台配套的户口、档案、社会保险和子女就学等政策,彻底打破城乡之间、国际国内之间、体制内外之间、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之间的人才壁垒,取消有关限制人才流动的条款与规定,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交易和服务体系,鼓励人才流动或租借,从政策上引导人才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3.建立健全外来就业人员统计信息数据库。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信息统计不清、数据缺失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政府机构条块分割,造成众多管理部门无法控制跨区域的动态流动,难以开展合作统计流动人口信息。本次调查时同样出现这个问题。统计信息数据的不全,使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难度很大。建议北京市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加快建立外来就业人员统计信息数据库,在继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现有相关业务进行梳理、整合、优化,实现劳动力状况和就业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的有效对接。

4.构建外来就业人员技能培训网络。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就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很多外来就业人员已经意识到,要想在北京更好立足,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有很强烈的技术培训愿望和需求。但是一方面,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考虑到较大的岗位流动性和培训收益的外溢性,通常不愿意对其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又有户籍上的限制。政府和企业应该打开思路,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外来就业人员,在培训中实行本地和外来人员的无差别化对待,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业信息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业信息化企业竞争力,也有助于对北京外来人员更好地管理,促进社会的融合与稳定。

5.强化对外来就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十一五”期间,北京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管理逐步实现了由“以防控为主”向“服务与管理并重”的转变。今后“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要强化外来就业人员的质量调控。外来就业人员结构目前很不平衡,高端人才数量较少,从事低端工作的比例较大。今后要对低端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进行调控,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优化外来就业人员队伍总体结构。要切实保障外来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在企业用工管理上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适时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外来就业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要求企业按照《劳动法》为流动人口办理基本保险,确保用人单位不损害流动人口的权益,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切实做到“同工同酬”。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发挥其维护外来就业人员基本权益的作用,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对外来就业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及水平。

[1]李芸莉,张炜.从流动人口看北京人口发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12):34-35.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EB/OL].中国新闻网,2011-04-28/2011-05-06.

[3]谌利民.世界新城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理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0):101-104.

猜你喜欢

外地户籍高端
高端油品怎么卖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征婚信息
借伞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