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1-08-09甄君王俊峰范建中韩蓉蓉耿建红
甄君,王俊峰,范建中,韩蓉蓉,耿建红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随着医学诊治水平的进步,其病死率逐渐下降,而致残率却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救治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有限。研究发现,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显著效果[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入选标准:①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中风病史但未留下后遗症,单侧偏瘫;②病程在1周内;③年龄45~75岁,病情稳定,意识清楚;④无痴呆与认知功能障碍;⑤能理解和配合治疗。排除并发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与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7~75岁,平均(62.8±10.2)岁;左侧瘫痪28例,右侧瘫痪22例。康复组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23例;年龄45~75岁,平均(63.4±8.9)岁;左侧瘫痪32例,右侧瘫痪28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急性期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未进行系统正规康复治疗,部分患者家属根据自己的认识帮助患者活动,部分患者在咨询后自行进行活动。康复组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体征48 h内不再进展时开始康复治疗[4],主要采用神经促进技术。具体措施如下:①床上良肢位摆放,每2 h变化体位1次;②关节主、被动活动及肌力训练,按照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③床上动作训练;④平衡与转移训练;⑤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穿衣、个人卫生等。以上训练内容每次训练45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将每次治疗方法教给患者家属,常规训练之外的时间由家属指导以巩固训练效果。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采用KT-90型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北京耀洋康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输出波形为矩形波,输出频率1~15 Hz,刺激瘫痪侧肢体。电极置于各运动点上,一般上肢为外旋肌及伸肌运动点,下肢为踝背屈及屈肌运动点,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换运动点;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4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单盲法根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5]、改良Barthel指数(MBI)[6]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1.4 疗效评定 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计算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的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进步及以上者归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所的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提高(P<0.05);康复组各指标提高更多(P<0.05)。见表1。
康复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为56%(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脑梗死后的直接后果是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和失语等残疾,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因此,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仅仅停留在挽救生命方面,同时还要围绕“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各种功能障碍,最大程度地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使之能够回归家庭与重返社会”这一目标而努力。
表1 两组患者FMA和MBI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学说是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研究发现,康复训练可使梗死脑组织毗邻的脑区发生适应性可塑性改变,有利于脑梗死体积的缩小,改善对侧大脑和梗死区周围的血液供应,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并促进脑梗死后多种神经保护因子的表达,使组织修复、神经细胞及其突触再生的标志性因子表达上调[7]。康复治疗通过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及皮肤感觉冲动,发挥促进作用,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周围半暗区的神经细胞兴奋性,使神经元功能恢复或代偿,最大程度重建功能,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8-9]。此外,康复治疗过程中,肢体的被动、主动活动还可以保持关节活动度,能够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以及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国外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的治疗有4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康复治疗技术[10]。它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功能障碍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代替或矫正已丧失的功能,通过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促进功能重建;并直接刺激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体表或与之相对应的周围神经,通过刺激突触前膜对肌梭反射的抑制作用,达到抑制痉挛或提高患侧肌力、防止关节挛缩、增加被动活动范围和诱发主动活动的目的[11]。临床研究证实,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发病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比后期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12]。
本研究遵循早期康复的原则,采用综合康复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治疗急性脑梗死,结果显示,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运动疗法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功能方面的恢复,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而且神经肌肉电刺激使用方便、经济实用,也非常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1]袁学谦,王艳,张莉峰,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48-49.
[2]巩尊科,翟宏伟,陈伟,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6):571-573.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5.
[5]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6]闵瑜,吴媛媛,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188.
[7]毕研贞,余茜.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151-153.
[8]郑华,孙宝民,吕燕华,等.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6):394-395.
[9]薛迎红,金鑫,吴小未,等.急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86-1087.
[10]燕铁斌.积极推广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865-866.
[11]谢财忠,刘新峰,唐军凯.早期康复结合电刺激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28-130.
[12]吴毅,安华,施桂珍,等.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