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闽、赣、粤等省的香菇发展史(三)——宋朝之前的浙江香菇发展

2011-08-08张寿橙

食药用菌 2011年5期
关键词:仙居永嘉香菇

张寿橙

张华 《博物志》所记:“江南诸山郡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 又 《山蔬谱》 记述:“永嘉人以霉月断树,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这两段话,意指距今1800年前的晋代,在长江以南山区中,永嘉人 (隋代以前,我国地名以郡划分,龙泉一带属永嘉郡)即以砍花法生产香菇。所谓 “断”倒大树,密斫之,指大树在冬季伐倒后,经砍花发菌后出 “椹”。这个 “椹”正是龙庆景菇民对香菇的称谓。

由此,我们可以更确切地判断,南宋陈仁玉《菌谱》与 《赤城志》对当时合蕈,即香菇的栽培记述,足以证明宋及宋以前在浙东地区仙居与台州一带的香菇正是砍花法栽培。史料虽未具体指出当时的栽培规模,但是西晋时,江南广袤山区即已栽培香菇,至南宋时,经历了1000年,这1000年的历史时段,其发展可想而知。按菇农的产地规律,其栽培区域还是十分清楚的,因为香菇自龙泉一带的菇民区向外扩张,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延伸的过程,在浙东地区形成规模之前,处州十县乃至永嘉郡包括现温州地区其他地方,应该比台州及宁波地区有一个更早的栽培过程。浙江在宋时之所以成为全国香菇中心,有其天、地、人诸条件。

1 地理与气候十分适宜香菇生产

图1 宋代的浙江香菇辉煌

浙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丘陵、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70%,有 “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雁荡山—括苍山、仙霞岭—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天目山等,海拔200~1000米,山间溪涧深切,林木葱郁。浙西南部山地高峻,尤以龙、庆、景三县菇民区之山地,为全省地势最高部分,其黄茅尖海拔1921米,与其对峙的是百山祖,海拔 1820米,均为江、浙最高峰,此地亦为香菇人工栽培之发源地。百山祖冷杉于1983年由庆元县吴鸣翔发现并命名,其为第四纪冰川的幸存植物,现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5~19℃,1月2~8℃,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7月等温线接近与经线平行,金衢盆地成高温中心。极端最低气温在临安昌北,曾出现-13.3℃,无霜期230~270天,年平均降水量850~1700毫米。浙江西南部山区森林资源丰富,龙泉市为全国48个商品林基地之一,具有 “林海”之称;庆元、遂昌、开化、建德、淳安等均为林木极其丰富的县份,以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加上保存较为良好的阔叶树资源,所以长期以来,浙江成为我国商品香菇基地之一。

浙江中部金衢盆地,浙东宁绍平原,沿海温黄平原,均为产粮区,与江苏及上海毗邻之杭嘉湖平原为全国著名水网地带的鱼米之乡,故香菇栽培仅分布于浙西南山区。浙东以天台、仙居为中心,沿南北雁荡山,历史上曾为著名香菇栽培区。同治年间 《雁荡山志》曰:“餐霞洞 (施志)在铁城障底,岩上高达迂丈,深广各四五丈整。旧僧以寓,种香菇者呼于香菇洞,近僧皈禅重茸,作环墙于外,景益胜”。说明当时在这些风景胜地内也曾种过香菇。宁波天童寺与天台国清寺为我国著名佛教圣地,中国与日本的僧众在此交往频繁,南宋迁都临安,更促进了香菇的发展。加上此地绵亘二百里,崇山峻岭、森林茂密,自然成为历史上香菇栽培和香菇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2 有一支庞大的龙庆景菇民队伍

龙泉、庆元、景宁为浙江省最为贫困的山区。香菇生产技术是菇民为战胜恶劣的环境谋求生存与繁衍的手段。根据宋时的地域管辖,菇民除了在近邻的山区生产香菇外,自然是奔向生产最有利,销售最方便,社会最稳定,人身最安全的地方。天台与仙居等地与龙庆景的直线距离不过150~200千米,那些地方寺庙多,经济相对发达,香菇价格也较高,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处所。1245年,陈仁玉 《菌谱》有一句话:“旧传,昔尝上进,称以台蕈,上遥见误,因承误之。”说明仙居种此香菇并非在陈仁玉那个时代,而是 “旧传”,是过去的事情。可知这是一个可以稳定生产的菇场,是非常符合砍花法栽培要求的。

3 南宋迁都杭州有利于浙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也有利于香菇生产

香菇作为富有阶层的消费食品,除了供进贡皇家外,也为达官贵人日常食用,或作为礼品菇馈赠亲友,其用量可想而知。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当年香菇产业的发展。从鲜菇连同菇木一起运往杭州,便可知当时香菇食用文化之发达。

猜你喜欢

仙居永嘉香菇
仙居杨梅卖迪拜 每颗售价60元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父辈们
香菇接种三招
杜光庭《題仙居觀》所咏地理位置考
我们一定会胜利
杨余龙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香菇皮炎二例施为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