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例急诊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2011-08-07赵翔宇
赵翔宇,肖 燕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扬州,225001)
各种急危重症处理和抢救均以降低死亡率为目标,急诊医疗水平的高低亦与病死率有关[1]。因此,研究急诊死亡病例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可给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对本院急诊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24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死亡病例选自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急诊科424例急诊抢救记录和死亡门诊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24例死亡病例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季节构成和死因构成进行总结分析。
2 结 果
2.1 急诊死亡病例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424例死亡病例中,男286例(67.45%),女138例(32.55%),男女性别比为2.07∶1,年龄33 d~99岁,平均(57.48±21.62)岁。年龄分布情况及各年龄组男女比例见表1。
表1 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统计
2.2 急诊死亡病例季节分布情况
死亡病例高发于冬季(125例,29.48%),其次为秋季(114例 ,26.89%)、夏季(94例,22.17%)、春季(91例,21.46%)。具体月份分布为:1月47例(11.08%),2月45例(10.61%),3月20例(4.72%),4月34例(8.02%),5月37例(8.73%),6月31例(7.31%),7月34例(8.02%),8月29例(6.84%),9月36例(8.49%),10月38例(8.96%),11月40例(9.43%)12月33例(7.78%)。
2.3 急诊死亡病例死因及性别分布情况
所有病例中死因排列顺序前3位依次是猝死、各种创伤、心血管疾病,且连续5年的死因顺位基本一致。见表2。
3 讨 论
3.1 死亡年龄和性别特点
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增快和人群老龄社会化趋势,提示老年性疾病的研究应予重视。本组资料亦显示,死亡的患者涵盖各年龄层,以老年人为主。主要死亡群体在60~90岁的范围内。60岁以上的死亡病例占了死亡总数的54.72%,以60~79岁死亡率最高(42.67%),这种高死亡率,可能与人类寿命延长有关。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2]。本组资料显示,男性急诊死亡人数约是女性2.07倍,年龄<80岁中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年龄≥80岁后男女死亡率无明显差异,这与男性社会交往多、生活压力大、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以及缺乏对自身健康状况重视等因素有关。因此,应重视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自身健康安全的警惕性。
表2 死因及性别分布[n(%)]
3.2 死亡季节特点
本组资料显示,冬季死亡率最高。扬州市地处于江苏省中部,东临黄海,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显著,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冬季较长,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气温为1.8℃,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的年份平均2年一遇,冬夏冷热悬殊较大。本组资料显示冬季死亡例数排首位,尤其集中在1~2月份,恰恰是本地区最冷月份,秋季也是春去寒来温差转变最大的季节。本市夏季6~7月份是“梅雨季节”,具有多雨的特点,交通事故多,车祸死亡多发。春季死亡人数居末位,可能与严寒已过,而气温相对平稳,舒适度较高有关。因此,卫生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在高死亡率季节急救知识的宣教,医院在高死亡率季节应提前加强对急诊抢救力量的调配,达到人力物力分配使用最优化,最大效率地发挥急救资源的作用,做到“有备而战”。
3.3 死因特点
对本组资料死因顺位的分析发现,猝死、交通伤、心血管疾病是该地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其中猝死239例(56.37%),位居首位。与许冬秀等[3]报道猝死是第1位的死亡原因一致。国外文献分析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80%,全世界院外心脏性猝死的生存率平均为6%或以下[4],国内张玉梅等[5]分析显示猝死的原因最常见于心血管系统疾病。本组资料亦显示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61%。猝死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高,提示强化院前猝死抢救的综合措施为当务之急。首先争取对猝死病人的黄金5 min,进一步提高急救医师的抢救水平,完善相关急救设备;其次是提高急救电话120的知晓率和公众急救意识,加强对全体国民宣传教育和普及全民徒手心肺复苏技术等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争取急诊专业人员进一步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再次是加强区域性的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半径,建立快速转运和救治绿色通道,提高急诊反应能力。另外,本组资料显示有28例患者在医院内CT室、电梯、走道等地方发生呼吸心搏骤停,提示急诊及相关部门应重视急诊检查程序的进一步简化,“急救绿色通道”的通畅,以及在CT室等相关部门增设抢救设备等,院内猝死的发生应得到更多重视与关注[6]。
目前,由于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迅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使得创伤尤其是交通伤成为危害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本组资料显示,各种创伤合计64例(15.09%),占总死因顺位的第2位。其中交通伤43例,占各种创伤的67.19%。可见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临床救治的重点[7]。首先,我国市政建设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医学界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医学界除抢救交通事故所致伤员外,还对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行人和骑自行车人的心理状态等进行研究,以制定出有效措施,尽可能减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次,提高120急救人员的抢救水平和出车速度以及现场目击者的急救意识也是抢救交通伤患者的关键[8]。另外,努力提高严重创伤的现场救治能力,要紧密第1现场(事发现场)和第2现场(急诊科)的联系,加快和提高创伤生命支持治疗。同时,由于严重创伤的危害性,要求在急诊抢救室必须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以便开展各种创伤手术,以提高严重创伤救治的成功率,这也是现代急诊科发展的必然趋势[9]。
本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占急诊死亡第3位。国外医学研究也已经提示,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逐年上升,提示要重视和积极防范易猝死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卫生宣教和防治,加快医院急诊科合理建设,提高急诊综合救治水平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1] 宋祖军,马俊清,路 伟,等.急诊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12):1297.
[2] 王兆霞.急诊抢救室实行无陪化管理后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5):61.
[3] 许冬秀,许晓伟,纪翠玲,等.心力衰竭患者133例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0):875.
[4] Ludka O,Konecny T,Somers V.Sleep apnea,cardiac arrhythmias,and sudden death[J].Tex Heart Inst J,2011,38(4):340.
[5] 张玉梅,刘桂花,郑亚安.急诊猝死患者尸检的特点及诊断对比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2):185.
[6] Tibballs J,Kinney S.Reducti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and of preventable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on introduction of a pediatric medical emergency team[J].Pediatr Crit Care Med,2009,10(3):306.
[7] 张 东,张 勇,王小刚.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552例救治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4):96.
[8] 张国玉,王林升,曹长兰.急诊死亡648例死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135.
[9] 王佩燕.设立创伤急诊势在必行[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