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2011-08-07林艳冰
林艳冰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医院门保科,江苏南京,2100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是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为基础的一类常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如得不到合适的治疗极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猝死,预后极差,早期、科学合理、正规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基础,而抗凝治疗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关键环节[2],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7年7月~2010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48~72岁,平均(63.28±5.36)岁,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3]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按照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分为低危12例,中危59例,高危15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49~72岁,平均(62.71±6.12)岁;治疗组中男29例,女 14例,年龄48~71岁,平均(63.31±5.32)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ACEI等口服药,并以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与对照组完全相同)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50 000 IU,皮下注射,1次/12 h,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时18导联心电图变化血压、心率的情况;治疗前后均常规查心肌酶谱、血常规、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以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对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影响。
1.4 症状改善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标准[4]分为:①显效:心电图示ST-T段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80%,或心绞痛发作时间缩短,ST段回升≥0.05 mV,T波变浅50%以上或由平坦转为直立。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压低的ST段回升<0.05 mV,T波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经治疗后由表1可见治疗组患者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
由表2可见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缩短,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为显著(P<0.05)。
2.3 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
由表3可见2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显著回升,T波倒置情况显著改善,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为显著 (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缓解情况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及T波改变情况
2.4 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
2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方面影响,仅有1例病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过程中出现注射部位淤斑,停药后未经治疗自行好转。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等病例生理基础使得其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引起心肌急性缺血,导致心绞痛病情加重甚至猝死风险大幅提高,进而危及患者生命,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控制其病情进展,降低严重急性冠脉综合征出现的风险[5],既往以静脉注射肝素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为基础抗凝治疗,而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为其抗凝治疗带来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
低分子肝素钠是普通肝素经亚硝酸分解、纯化的衍生物,其药理作用以抗凝血因子Xa、抗凝血酶活性以及促进血小板聚集为主[6],低分子肝素分子量更低且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更低使得其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其选择性的抗凝血因子Xa,而抗凝血因子Ⅱa作用较弱,使得其对血小板影响更小,出血风险更低;低分子肝素钠的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2~3倍,给药更为方便安全[7]。低分子肝素钠除了抗凝作用外还具有降低血脂,促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有丝分裂活性进而存进侧支循环形成,减轻心肌缺血程度,缩小缺血面积[8]。
本研究中,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并且对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表现的改善也优于常规治疗,这印证了低分子肝素钠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普通肝素相比的明显优势。本研究除1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局部淤斑外,其余均未发现明显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方面影响,及其他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淤斑患者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未经治疗自行好转,说明低分子肝素钠安全性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钠在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效果良好,且具有高生物利用率,低出血风险以及半衰期更长等优点,而且其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更容易预测,不用经常监测凝血功能,且给药途径以皮下注射代替静脉给药,更为方便安全。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抗凝治疗带来了巨大进步。
[1] 谢 平.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9.
[2] 熊会玲.抗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8):1299.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2000,28(6):409.
[4] 张 林,刘亚荣.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60.
[5] 董付青.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123.
[6] 刘华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6):62.
[7] 郑玉娟,唐毅彬,张 娟.低分子肝索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J].实用医药杂志,2007,9(24):1063.
[8] 薛玉红.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4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