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平谷地区番茄枯萎病病原鉴定

2011-08-07张大燕徐文元郭美霞曹坳程

中国蔬菜 2011年1期
关键词:平谷枯萎病病株

李 园 张大燕 徐文元 郭美霞 曹坳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枯萎病主要危害番茄(Lycopersicum esculentumMill.)、辣椒等作物的茎部维管束。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在中午时呈褐色萎蔫,早晚恢复正常;随病害发展,植株中、上部更多叶片开始发病萎蔫,但不脱落;至最后全株叶片萎蔫发黄,整株枯死。病症有时仅出现在茎的一边,或一片叶一边发黄而另一边正常。剖视茎、叶柄及果柄,可见其维管束均呈褐色。潮湿环境下,病株茎基部产生粉红色霉(黄绍岗,1994;徐艳辉 等,2008)。病程进展较慢,15~30 d才枯死,无乳白色黏液流出,有别于青枯病。发病率15%~20%,严重时植株全部枯死,对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程爱昀,2010)。本试验对北京平谷地区的番茄枯萎病病株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诊断鉴定,以期为防治番茄枯萎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番茄枯萎病病组织采集

2010年 12月于北京市平谷区温室进行样品采集,主要采集番茄病株的茎、叶部分 5~10株,将所采集的番茄病组织(图1)保存于4 ℃ 冰箱备用。

图1 供试番茄枯萎病病组织

1.2 番茄枯萎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采用PDA+S培养基对采集到的番茄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基成分:1 000 mL灭菌水,38 g马铃薯葡萄糖琼脂,5 g琼脂,0.05 g硫酸链霉素。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病株根部切下3 mm×3 mm×1 mm的小块,放入70%酒精消毒30 s,然后转入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 min,用无菌水清洗3次,置于PDA+S培养基上,在25 ℃培养箱内恒温培养7 d(郑莉 等,2006)。培养皿内观察病菌形态。

1.3 菌丝体收集及DNA提取

在无菌操作台上,用刀片轻轻刮下培养皿中病原菌菌丝,并将其收集至 EP管中。采用TakaRa试剂盒进行DNA提取。

1.4 PCR鉴定

PCR 反应体系(50 μL):5 U·μL-1Taq酶 0.25 μL,10×PCR buffer(Mg2+plus)5 μL;2.5 mmol·L-1dNTP Mixture 4 μL;10 ng模板 DNA 1 μL;10 μmol·L-1ITS1/ITS4引物各 1 μL;灭菌双重蒸馏水补足至50 μL。PCR反应程序:95 ℃预变性5 mim;95 ℃变性30 s,55 ℃退火40 s,72 ℃延伸45 s,35个循环;72 ℃延伸10 min。PCR产物于1%琼脂糖凝胶进行检测,电压85 V,电泳时间30 min,Bio-rad凝胶成像仪进行观测、拍照。

1.5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在GeneBank中进行Blast (http://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序列比对,分析序列同源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枯萎病病原菌

如图2所示,对采集到的番茄枯萎病病原进行分离培养后得到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细绒状,蓬松。菌落呈白色或边缘白色,向内逐渐变成粉红色。

图2 番茄枯萎病病原菌菌落

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菌落进行显微镜镜检,该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弯曲,2~5个隔膜,多数为3个隔膜,大小为(19~45)μm×(2.5~5.0)μm,基部具足细胞;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孢或双孢,大小为(5~26)μm×(2.0~4.5)μm;厚垣孢子球形,多数单孢,平滑或皱缩,顶生或间生。初步认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

2.2 番茄枯萎病病原分子鉴定

番茄枯萎病病原 ITS-PCR鉴定结果如图3所示,条带大小为500~700 kb,清晰单一,PCR产物直接送华大基因公司进行测序。

2.3 序列信息及比对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ITS序列全长为538 bp,GeneBank中 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另一份样品测序结果显示,ITS序列全长为 534 bp,GeneBank中 Blast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串珠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序列同源性高达99%。

图3 番茄枯萎病病原ITS-PCR鉴定结果

3 小结

经过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初步结果表明北京市平谷地区番茄枯萎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所致。另外也可能存在串珠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复合侵染。

程爱昀.2010.大棚番茄枯萎病的诊断和防治新技术.中国瓜菜,(1):45-46.

黄绍岗.1994.番茄枯萎病及其防治方法.广西植保,(3):29-30.

徐艳辉,李烨,许向阳.2008.番茄枯萎病的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39(11):128-134.

郑莉,朱秋珍,冯自立,黄俊斌.2006.草莓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湖北农业科学,45(2):194-196.

猜你喜欢

平谷枯萎病病株
平谷区总工会 争做“文明平谷人”,助力平谷创城活动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北京平谷举行“甜桃王”擂台赛
生态公路 平谷“绿”动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平谷“共保联办”的动力和拓展
铜、锌元素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有显著效果
一株抗药用白菊枯萎病生防菌的分离与生防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