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药师参与1例术后出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2011-08-06甘肃省中医院兰州市730050

中国药房 2011年38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

张 民(甘肃省中医院,兰州市 730050)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一件关系到人类安危的大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已成为各级医院关注的重点,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广大临床药师不断更新和扩展药学及临床知识,从药品不良反应(ADR)、相互作用、药学监护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与临床医技护的密切合作,找到深入临床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将一切ADR和药疗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为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正确治疗做好细致工作。笔者为抗感染药专业临床药师,根据自己在深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个案,总结出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抗菌药物的选用与药学监护,也为药师在临床开展工作找到一些切入点,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5岁,于2008年6月因右肝占位在外院行“肝右后叶切除术”,术顺,术后反复高热;经引流管行造影提示右膈下脓腔与升结肠及胆道形成内瘘,遂于2008年9月23日行腹腔冲洗引流+回肠造瘘+T管引流术,术顺,术后恢复可。原拟在数月后行造口回纳术,但2009年2月13日复查造影提示结肠肝曲处见一局限性狭窄段。病程中偶有食海鲜后出现剑突下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无腹泻、腹胀等。为求进一步治疗,遂于2009年6月26日来我院门诊,拟“升结肠胆道瘘”收治入院。2009年7月1日患者在全麻下行“探腹+复杂黏连松解+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失血1 500 mL,术后出现失血性休克、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D-二聚体(D-D)升高、凝血机制异常、肝功能损害等。主要药物治疗情况见表1;各项检查见表2。

表1 患者在ICU主要药物治疗情况Tab 1 Main drug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 in ICU

表2 临床各项检查指标Tab 2 The indicators of clinical examination

2 患者药物治疗分析

患者术中失血约1 500 mL,术后曾因大量失血(可能为腹腔壁渗血)而休克,血容量下降导致失血性肝损。而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抗菌药物该如何选用、治疗中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因素,成为临床医师和药师讨论的焦点,也为临床药师更好地深入临床找到了切入点。

2.1 抗感染治疗及药品选择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对于结、直肠手术预防用药可选用第2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1,2],故术后使用头孢美唑+甲硝唑抗感染治疗,次日患者体温升高至39.1℃,胸片示右肺感染。考虑到患者术后病情较重,抗菌药物选择应兼顾预防腹部感染和治疗肺部感染,故临床医师预升阶梯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但实验室检查结果示:PLT 38×109·L-1、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43、D-D 2.35 mg·L-1,且前日出血量较大,血性引流液1 275 mL,而头孢菌素类(包括头霉素类的头孢美唑)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抑制肠道维生素K(VitK)的生成,使PT延长,引起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3~5]。尤其是头孢哌酮结构中具有甲硫四唑(MTT)基团,MTT基团在体内代谢会消耗VitK,另一方面头孢哌酮在胆汁中浓度较高,主要经胆道排泄,这样肠道正常菌群受抑制,使肠内菌群紊乱,影响VitK吸收,使凝血因子合成受阻,出现明显的出血现象,临床上也多有报道[4,6~8]。针对该患有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的实际情况,临床药师推荐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经过详细比较,医师采纳了药师的建议。

2.2 合并用药

患者术后进入ICU,当晚大量失血并休克,PT延长,凝血机制出现异常,进行抢救;次日仍失血较多,休克。因此,止血是该患者药物治疗的重点之一。先后使用VitK1、止血敏、止血芳酸、止血环酸、血凝酶、奥曲肽(辅助)等药止血,通过几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止血药,从不同途径抑制出血;并同时补充血容量。经对症治疗,患者的引流液显著减少,并从血性引流液到淡血性直至无血,说明腹腔壁的渗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2.3 辅助措施

7月2日肝功检查示:TBIL、DBIL值偏高,可能为失血过多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导致缺血缺氧性肝损害。而一旦出现肝损又会影响凝血因子在肝脏的合成,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甚至DIC,尤其该患曾因肝癌切除肝右后叶。因此,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和保肝治疗也是重要环节。主要使用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进行保肝治疗。

通过以上止血、抗感染、保肝等积极治疗,患者病情逐步稳定,8日后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3 讨论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许多顽疾得以治愈。但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过敏反应、神经毒性反应、致畸性以及出血倾向等各种ADR也随之不断出现。而抗菌药物使用后引起的出血倾向,有时却会被临床所忽视,给治疗带来一定风险,很可能造成病情的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3.1 可引起出血倾向的抗菌药物[3~8]

很多抗菌药物在使用后,尤其长期大剂量使用后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肠道VitK的合成受到抑制等,从而使PT延长,引起出血倾向。当临床遇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抗菌药物。

3.1.1 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发生率相对较低);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美罗培南;氨基糖苷类(较少见)如奈替米星;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霉素类;磺胺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卡泊芬净;甲硝唑、夫西地酸、利奈唑胺等。

3.1.2 可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抗菌药。如头孢丙烯、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克拉霉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等;抗真菌药如卡泊芬净等。

3.1.3 可抑制肠道VitK合成的抗菌药。几乎所有的头孢菌素类都可抑制肠道细菌产生VitK,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尤其具有MTT基团的头孢菌素如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哌酮、拉氧头孢等,还能在体内干扰Vit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较为明显的出血倾向。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等可引起VitK缺乏,表现为低凝血因子Ⅱ血症。美罗培南、小诺米星等也偶见。

3.2 加强药学监护

如必须使用可引起出血倾向的抗菌药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结合临床实际调整用药,同时密切监测患者PT、DIC、PLT等指标,并适当补充VitK,以防止出血。

3.3 合理选用止血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止血药依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大体上可分为3类[3,5]:(1)促进凝血过程的止血药,主要有VitK、止血敏和血凝酶、凝血酶原复合物等。(2)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如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氨基己酸、抑肽酶等。(3)促进血管收缩的止血药,常用的有酚磺乙胺、卡巴克洛等。奥曲肽可选择性地减少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的压力,降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压力,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和拮抗胰高血糖素对内脏血管的扩张作用,而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因此对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3,5],可作为止血辅助用药。

4 结语

临床药师是临床药学工作的承担者与实践者,在我国其工作的开展尚在起步阶段。药师应不断更新和扩展药学及临床知识,从药物治疗方案调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药学监护等多方面找到深入临床的切入点,发挥其药学方面的专业特长,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特别感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药剂科李莉霞老师对本文给予的帮助)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 汪 复,张婴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270.

[3]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9:4-246、816-826、895.

[4] 雷招宝.药品不良反应知识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50.

[5]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7-370、388、458-601.

[6] 周 群.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2):2 094.

[7] 王艳宁,钟 慧.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4例[J].中国药房,2005,16(17):1 329.

[8] 谭清武,李庆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3):210.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使用注意事项探讨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一起吃能致命 这是真的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33例疗效观察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