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8例临床分析
2011-08-06颜广东
颜广东
(辽宁宽甸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宽甸 11820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是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2]。临床表现复杂,起病快,抢救难度大,致残及致死率高。主要病因为脑栓塞,约占61.5%,栓子主要为心源性,其次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3]。临床诊断常根据核磁共振成像判断,笔者在工作期间对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资料均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2.3岁;既往史:冠心病史3例,糖尿病史4例,高血压史者5例,高血脂者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肢体瘫痪者7例,占80%;意识障碍者6例,占75%;视觉障碍者4例,占50%;眼动障碍者4例,占50%;共济失调者2例,占25%;感觉异常者3例,占37.5%;瞳孔改变者1例,占12.5%,详情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情况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均行MRI检查,均发现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为3~10个部位,为双侧中脑、小脑、丘脑、枕叶及双侧颞叶内侧面。其中丘脑梗死7例(双侧者2例),中脑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双侧者1例),颞叶梗死2例,枕叶梗死5例(双侧者2例)。
1.4 治疗及预后
所有患者急诊入院后均行综合治疗,以尽早溶栓、抗凝、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功能等综合方法为主。其中2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150万U;24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一次。3例给予东菱迪芙10U、5U、5U 静脉滴注,隔日1次,用3次。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 皮下注射。1.5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4],分别在治疗前、后7d、14d评分1次。基本治愈:基本恢复工作和料理家务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部分生活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 结 果
本组患者共8例,基本治愈2例(25%),显着进步2例(25%),有效3例(37.5%),恶化1例(12.5%)。
3 讨 论
3.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于基底动脉尖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资料报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已作为特殊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单独列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范围内的左右大脑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症状体征复杂、涉及多部位,且并发症出现早。3.2 病因及临床表现
主要病因为动脉硬化性梗死和心源性栓塞;其中本组高血压史者5例,可见高血压是本病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为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及不良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大部分学者[5]将其表现分为两组:脑干首端梗死和大脑后动脉梗死;脑干首端梗死症状体征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障碍等。本组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共6例,占75%。并有去脑强直、睡眠异常等异常波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另一个主要症状为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本组中瞳孔改变1例。本组中4例昏迷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后眼球运动障碍持续存在。本组7例表现肢体瘫痪,与大脑后动脉区梗死有关。
3.3 影像学意义
CT检查分辨率差,虽可发现幕上的病灶,但在后颅窝存在伪影干扰。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成像,对后颅窝病变更敏感,故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定位准确[6]。
本组患者均行MRI检查,均发现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灶为3~10个部位,为双侧中脑、小脑、丘脑、枕叶及双侧颞叶内侧面。其中丘脑梗死7例(双侧者2例),中脑梗死4例,小脑梗死3例(双侧者1例),颞叶梗死2例,枕叶梗死5例(双侧者2例)。
3.4 治疗及预后
本组患者急诊入院后均行综合治疗,以尽早溶栓、抗凝、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功能等综合方法为主。本组中有2例患者于入院后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剂量150万U;24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剂量5000U,12h1次。3例给予东菱迪芙10U、5U、5U 静脉滴注,隔日1次,用3次。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 皮下注射。患者共8例,基本治愈2例(25%),显着进步2例(25%),有效3例(37.5%),恶化1例(12.5%)。本病临床表现多复杂,病势凶险,大多预后不良[7],因此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是预防本病预后不良的重要手段,对于存在脑血管病因素的患者,临床出现异常情况如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如出现幕上幕下脑干、间脑等出现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的体征和影像学征象时,应首先考虑TOBS。对预后治疗有较重要意义。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
[2] 万凯,段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45.
[3] 赵世金.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229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3):424.
[4] 李金荣,蓝海,章丽娜,等.降纤酶联合刺五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8,30(9):l343-1344.
[5] 白水平,于秋红.14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7):43-44.
[6] 杨志秀,曹兰芳.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 (2) :382-391.
[7] 谢思明,陆士奇.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 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6):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