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查新工作在构建学术道德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2011-08-05潘泳张群
潘泳 张群
[摘要]科研监管缺失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查新工作与学术道德体系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查新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查新机构必须健全查新机制,扩大业务范围,为查处科研不端行为,构建学术道德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管依据。
〔关键词〕查新工作;学术道德;科研诚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7.029
〔中图分类号〕G2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7-0126-03
On the Role of Novelty Retrieval Work in Building Academic Ethics SystemPan Yong1 Zhang Qun2
(1.Institute of Development,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2.Librar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Lack of Research supervi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academic miscondu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velty retrieval work and academic ethics,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ovelty retrieval stations,proposes that the novelty retrieval station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expand the business scope,providing important technical support and regulatory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vestigation and the academic ethic s system construction.
〔Keywords〕novelty retrieval work;academic ethics;research integrity
自上世纪80年代,邹承鲁等3位院士联名发表题为《开展“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的讨论》的文章以来,有关中国学术道德体系建设的呼吁和探讨已近三十年。科研诚信依旧是困扰中国科学界的一大顽症。著名的图书情报学专家叶继元先生早在2004年也指出,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必须标本兼治,自律和他律并举,必须进行学术制度、评价制度的改革[1]。科技查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有关科研资料查证其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并做出结论。从某种程度上看,查新和查学术不端行为(以下简称“查不端”)其实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查新机构完全可以扩大业务范围,为查处科研不端行为,构建学术道德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管依据。
1 查新工作与学术道德体系建设的关系
2010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数12 337项,位居世界第4[2],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1。总数第1的论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3]。目前中国科研跟随远远大于创新,中国科学界缺少坚持科研的质量、潜心学术的专家教授,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用邹承鲁院士的提法,学术不道德问题大致分为7种:一是伪造学历、工作经历、论文等;二是抹煞前人成果,自我吹嘘;三是伪造成果,纂改数据;四是剽窃;五是“搭车”署名;六是为商业广告做不符实际的宣传;七是一稿两投。中国学术界至今还未能形式一套完整地、行之有效的鉴定学术不道德行为、处置学术道德失范的科研管理实施细则。科研诚信缺失,学术行为失范依旧是困扰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症,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不难发现,以上列举的多数不道德行为都是可以通过文献比较,采用与查新相类似的方法,来认定责任人是否诚信,是否存在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道德行为。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科技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20多年来,查新制度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鉴定评奖、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但是,相对于科技查新的初衷,“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着重要的信息支撑,在提高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在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等方面,科技查新并没能完全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学术道德体系建设过程中,未能发挥其独立、客观、公正的特性,成为辨识学术不端行为的有力武器。
2 查新机构存在的问题
2.1 查新机构水平良莠不齐,查新报告的可靠度难以评判目前,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机构主要分为三大系统,各行业部委所属的查新机构、省情报所查新机构和一些地方情报机构。三类机构的主管部门分别为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科技部系统(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或行业协会协调管理这个多系统、多层次的行业,没有统一的认证、评估和比较,各查新站之间的水平差异主要靠用户的口口相传,用户很难通过正常渠道了解查新站的真实水平。
查新报告本身的可靠度是影响学术诚信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查新的可靠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检索工具是否齐备,检索时间是否够长,检索词选择是否不周全或翻译不准确,查新人员汉语水平和外语水平,查新人员所做的文献分析是否客观规范、是否因为人情关系,删减查新文献,隐瞒所查到的文献,查新用户是否隐瞒核心技术、避重就重或者混淆概念等等。查新工作虽然进行多年,但至今没有一个能对查新报告和查新过程进行科学评价的体系和评价标准,缺乏严格有效的查新机构评价制度,查新报告的可靠度难以评判。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试论查新工作在构建学术道德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uly,2011Vol.2.2 查新机构工作职能单一,与科研管理部门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科技查新的服务范围较广,根据查新目的,一般分为:立项、鉴定、报奖、高新产品、专利查新等。《2009年度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年检情况通报》显示,2009年教育部67所高校查新站27 041件查新报告中,64.0%是用于科研立项,22.0%是用于鉴定、验收和评价,也就是说86%的查新是与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有关,科技查新事实上已成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确认项目或成果新颖性的一个重要评价方式,但令人意外的是,查新站(尤其是高校查新站)与科研管理部门几乎没有实质上的联络和合作,人员之间也不太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
现行的查新工作相当程度上是靠政策强制性来达到工作量的饱满,20多年来,我国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125.4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 980亿元[5],各级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制度不断更新和完善,科研项目网上初审制度已成常态,网上申报往往会省略查新报告等附件材料),科技鉴定制度正逐步被验收、专利申请等制度取代,许多项目申请都已不再把查新报告当作必要附件材料,目前只有教育的博士点基金、省科技厅企业博士项目、新产品计划等为数不多的项目种类和鉴定报奖等需要查新,一句话,计划强制性的查新要求在逐步减少,专家评审更看重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刊物级别等评价标准,如果不能及时扩大查新功能,转变工作思路,查新制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一旦查新用户减少,查新质量就更难以得到保证。目前查新制度的发展已落后于科技制度的发展进程,多数查新站没有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调查研究、扩大服务范围,为科研管理工作拾遗补缺,使科技查新报告成为验证学术可信度的必备支撑材料之一。
2.3 受查新机构现行管理体制制约,未能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管理机制就全国范围内来看,对查新机构的管理属于“政出多门”。多年来颁发查新资质的管理部门基本上是重认定,轻管理,例行的评估工作也以检查档案材料和开专家论证会等的面对面报告形式为主,很少运用咨询专家盲审、用户随机访问等客观的评价方式,也没有实行末位淘汰等评估制度,多数机构挂靠于高校或事业单位的研究机构,旱涝保收,几乎没有出现过查新站因为质量问题被撤销的案例,没有了生存之忧,也就缺少改革创新意识和动力。
查新工作一般采取计件制,多数查新员并不了解查新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查新量与奖金挂钩,很容易引起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的现象,事实上,多数情况下,1份查新报告只要通过查新员查新和复审员审核,就可以轻松获得查新报告,即使评审专家对查新报告提出异议,一般也可以通过限定语来使项目或成果达到新颖性的要求,很少有被退回的查新业务,查新机构总能做到逢查必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查新的权威性,更难以使查新报告成为决定成果创新性的重要依据。查新管理制度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查新报告的可信度。
3 建立健全科技查新机制,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广义的学术道德规范是一种软约束力,治理学术腐败还缺少制度的硬约束力,需要明确举报受理、调查取证、监督验证、实施处罚等各环节的部门职责,这也是科学界积极呼吁“学术立法”,为使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调查、监督、惩处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重要原因。
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表明,情报学对科研评价的最大贡献在于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测评[6]。因此,查新工作有条件承担起学术道德体系建设中调查取证、监督验证的重要一环。现有的查新站分属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等有关部委,而学术道德管理机构也主要由科技部和教育部主管。如果能以现有查新站为基础,将建立查新工作评价标准、建立查新质量评估体系与构建学术道德体系结合起来,把符合要求的查新机构升格为学术咨询机构,查新的同时也“查不端”、查诚信,把查新机构扩建为学术诚信评价认定机构,就有望解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缺少科研不端行为取证和认定部门的问题。
当然,查新站功能的拓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现行查新制度的规范和管理相协调,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3.1 成立查新行业协会,建立统一规范的查新质量监控体系(1)建立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制定查新工作的统一评价标准。行业协会每年抽检部分查新报告,实施同行查新验证、专家网上评审、用户信息追踪反馈等方式评估。还可以与科研管理部门合作,每年的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审季,查新行业协会委托科技部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在聘请专家评审项目的同时也对查新报告的可靠性、规范性、准确性等指标进行评估。
(2)行业协会对已有的查新机构进行梳理,对三类(综合类、专业类、高校类)、三层(一级、二级、三级(代理))查新机构实施的分类分层管理。重点打造一批学科专业齐全、国内外查新比例高、查新报告质量可靠的国家一级查新站,学术道德查证工作也在国家一级查新站先行试点,有争议的学术道德案件由查新机构出具认定结论,交由行业协会或者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处理依据。
(3)建立查新站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形成“中国科技查新质量评估年度报告”,对信用等级较差的机构实行撤销处理,并在网上公告。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应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委托符合条件且信誉好的查新机构受理科技查新业务,加强对查新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科技查新的可靠度来促进和提升学术成果的可信度。
3.2 加强信息资源(数据库、专家库)建设,制定学术不端文献查证实施规范加快实现查新机构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建立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和国家级查新文献支持系统,以科技部、教育部专家库为基础,建设全国性的查新咨询专家库,建设评价专家系统,系统中设定一定的年代阈值和成果(包括成果的数量、质量及所属学科)阈值,对多年没有新成果发表的专家,系统会自动将其剔除;对不断有高质量新成果出现的学者,系统就自动将其纳入某一领域的专家库。评价系统中的专家数据库是动态的、自动更新的[7]。以保证科技查新的查全率、查准率,确保客观公正,提高查新质量。增购中国期刊网开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以及由国际出版链接协会(PILA)牵头,开发的CrossCheck(http:∥www.crossref.org/crosscheck)等学术不端文献(期刊)检测系统。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查证其实包括两个服务功能:一是为广大教师学生撰写论文提供学术规范检测,避免科研失范行为的产生;二是为科技部、教育部等学术道德管理部门查验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客观依据。对于普通教师学生的检测委托,可参照查新管理办法制度相应的检测细则,出具检测报告。对于学术道德管理部门委托的查证案件,由于对当事单位、当事人的影响重大,需要行业协会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除却与查新类似地常规规范外,还必须制定严格的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不在当事单位甚至当事人所在省市进行查证,案件从受理——登记——检测——审核——专家核审——上报等一系列过程都应该有保密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同科技查新一样,学术不端文献检测并不下结论,检查员并不对检测文献定性,只是将检测文献中与其他已发表文献中的雷同部分陈列出来,列出客观事实,而这篇检测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需由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做最后的审查确认。
3.3 与科研管理部门合作,加强查新人员综合知识能力培训我国的查新队伍主要是以科技、外语、图书、情报、档案人员为主,近年来不同的查新机构的人员素质出现了两级分化,使得查新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科技查新人员素质是查新质量的决定因素,也是构建科研诚信体系的重要一环。常规的查新员培训主要包括沟通技巧和专业技能培训,缺少科研管理知识的培训。查新站可以聘请学校科技处人员培训科研管理知识,甚至可将查新员借调至科研处工作1~2个月,增加科研管理的感性认识,对科技项目和成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确科研诚信和科技查新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4 结 论
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有关部门、科技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社团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有效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显著提高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质和科研诚信意识,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8]。查新机构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加强资质管理,建立查新质量监控体系,增加科研不端行为检测业务,为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立项与评审、学术奖项评定等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提供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服务,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科研诚信查验工作网络,不仅能使查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也能为国家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参考文献
[1]叶继元.呼唤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学术规范意识——纪念《图书与情报》出版第100期[J].图书与情报,2004,(6):2-8.
[2]赵剑英.国际专利申请总量迅速回升[N].经济日报,2011-02-15,(08).
[3]雷宇.让论文飞一会儿:质量重于数量[N].中国青年报,2011-02-10,(03).
[4]《科技查新教程》编写组.科技查新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z402705692.htm,2011-02-28.
[6]任全娥.基于情报学的人文社会科研究成果创新性测评[J].情报资料工作,2009,(2):20-23.
[7]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118.
[8]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国科发政〔2009〕529号)[Z].国家科技部等联合颁布,2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