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毒性红斑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11-08-04薛宁宁程春荣
薛宁宁 程春荣 李 杰
(安徽省立医院产科,安徽 合肥 230001)
新生儿毒性红斑(ETN)又称新生儿过敏性红斑,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30%~70%。本病易继发皮肤感染,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甚至导致新生儿的死亡。因此,分析查找ETN的相关因素,将有助于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安徽省某医院产科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出生的活产婴儿779例,出生胎龄为32~43周,体质量为2000~4750克,出现ETN的患儿244例,其中,剖宫产626例,顺产及其它助娩方式为153例;156例发生在出生后的24h以内,64例发生在出生后的第2天,24例在出生后的第3天出现,大多数发生红斑的部位在臀部、背部及肩部,严重者可发展到全身。本次调查有26例出现全身红斑,通过散开包被及炉甘石外涂应用,在2~7d内均全部消退;244例中都存在过度保暖措施,均有母乳代用品(奶粉、白糖)喂养史。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临床表现为:多数在出生后4d内起病,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和脓疱,随后出现淡黄或白色丘疹,有红晕,散在分布,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肩、背、臀部多见,可在数小时到1周左右消退[1]。
1.3 方法
将新生儿按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羊水的污染程度、脐带绕颈的情况及有无胎膜早破等分组,记录各组ETN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ETN的发生率。
2 结 果
2.1 胎龄与ETN的关系
将新生儿按过期儿、足月儿和早产儿分为3组, 其发生率分别为80.00%、35.51%和15.82%,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29.86,P<0.01)。
2.2 出生体质量与ETN的关系
将新生儿按巨大儿、正常出生体质量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3组, 其发生率分别为为67.57% 、31.28%及21.9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8.31,χ2<0.01)。
2.3 分娩方式与ETN的关系
将新生儿按剖宫产、顺产、助娩产分为3组,其发生率分别为33.39%、23.91%和13.33%,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χ2=7.02,P<0.05)。
2.4 羊水污染程度、脐带绕颈情况及有无胎膜早破与ETN的关系
本次研究表明:羊水的污染程度、脐带绕颈的情况及有无胎膜早破,在ETN的发生上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χ2=1.99,χ2=2.93,χ2=1.13,P>0.05)。各相关因素ETN的发生率,见表1。
表1 分组比较ETN的发生率
3 讨 论
ETN的发生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的因素:一是由于母体内分泌激素进入新生儿体内或因肠道吸收某种致敏原而引起的变态反应;二是新生儿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如空气及洗涤用品等的影响,引起红斑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胎龄对ETN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胎儿在母体内滞留的时间越长,吸收母体内分泌激素越多,ETN的发病率越高;相反,早产儿吸收母体内的激素少,ETN的发生率则显著降低[2]。出生体质量对ETN的发生也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巨大儿ETN的发生率明显的高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可能与体质量大的胎儿吸收母体内分泌激素比其他胎儿增多有关。分娩方式对ETN的发生也有影响,剖宫产ETN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及其它助娩方式。可能的原因:一是剖宫产可以增加羊水误吸的危险,使婴儿胃肠道吸收羊水中的某种致敏原所致;二是剖宫产及助产的胎儿体质量一般偏大,吸收母体的内分泌激素偏多,导致ETN发生率较高。过分依赖母乳代用品,导致婴儿肠道吸收牛奶蛋白等过敏原,也会增加ETN的发生率。另外,婴儿包被过多,室温高等过度保暖措施均可影响婴儿体表的散热,从而引起ETN的发生[3]。
4 护理干预
4.1 积极进行围产期宣教,做好产前检查,孕期适当运动,避免过期产儿的发生。
4.2 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孕期控制体质量,加强营养宣教,定期产检,及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4.3 提高自然分娩率,提倡母乳喂养。向孕妇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正确认识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过程,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做好早吸吮,早接触,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从而减少母乳代用品等致敏原。
4.4 合理控制室温,避免过度保暖,及时为新生儿增减衣物,经常更换体位,避免背部及臀部长时间不透气。
4.5 发生ETN者,可采用散开包被及炉甘石摇匀后外涂,每天多次涂擦患处,有止痒收敛的效果。游泳也可以预防ETN的发生,因游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加速皮肤的排泄功能,减少了ETN的发生[3]。
4.6 预防继发性脓疱疹
保持新生儿的清洁卫生,出现脓疱疮时应用抗生素软膏,严重时可全身性应用抗生素,防止全身性感染。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71-872.
[2]冯霞,黑彩芳,梁丽娜,等.新生儿毒性红斑与围产期相关因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5,3(4):56-57.
[3]谷秀芹,王燕萍,李兰英.游泳预防新生儿脓疱疮及毒性红斑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