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乡镇财政困难
2011-08-03胡贤良
胡贤良
乡镇财政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担负着组织国家财政收入和管理乡镇自有资金的双重职责,是乡镇政府正常开展工作的“助推器”和“原动力”。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关系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等大政方针的落实,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财政收入的好坏,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劣,财政保障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乡镇政权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进步。当前,我市乡镇普遍存在财源基础薄弱,收入增长乏力,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支出压力大,入不敷出,赤字扩大,债务沉重,有些地方已经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也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党群关系,造成了社会上一些不安定因素。因此,如何改革乡镇财政,如何站在历史性和战略性的高度重塑财政体制,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
一、经济发展缓慢,财源后劲不足。这是我市乡镇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我市绝大多数乡镇都是农业镇,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缓慢,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滞后,有的乡镇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招商引资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几乎没有上过工业项目,尚处于农业经济社会状态。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税源不足,导致财政增收困难。
二、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虽然我市乡镇机构经过几次改革,但效果并不显著,机构依旧臃肿庞大,人员并没有真正精简下来。乡镇财政工资支出占总支出的绝大部分,乡镇财政成了“吃饭”财政,建设性资金寥寥无几,可用财力严重不足。
三、各项检查评比多,费用开支大。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上面千根线,下面一口针”,上级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往往都要压到乡镇一级完成,如乡村道理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达标升级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硬任务,有的甚至“一票否决”,摘“乌纱帽”。这些工作任务,有的有配套资金,有的则没有。乡镇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应付上级的检查,不顾自身实际,咬紧牙关,硬着头皮,有条件要上,无条件也要上。这些都给乡镇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政策性因素影响严重,制度完善不到位。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央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广大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由于我市绝大多数乡镇经济比较落后,原收入主要来源于“三提五统”,教育费附加,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税费,中央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以上税费的收取,从而使乡镇收入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二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通过集中地方的财力,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一方面,实行分税制后,原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先后上划中央,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对部分主体税种的分成,乡镇所得比例不断下降,致使地方在存量和增量上所取得的份额明显减少,严重削弱了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乡镇在财权,事权,人事权方面处处被动,部分应由上级承担的事权交给了地方,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实行分税制后,在县乡的财权范围被压缩的同时,其事权不仅上下级之间不明确,甚至有下移的趋势,尤其是上级不顾乡镇财政承受能力,盲目出台硬性增支政策,造成乡镇履行事权与所需财力高度不对称,乡镇财政“越位”和“缺位”严重。
五、脱离自身实际,盲目举债建设。一方面,举债搞“达标工程”。由于政策原因,有的主管部门脱离农村实际,层层采取“下硬指标,定硬任务,结硬帐”的办法,开展各项达标活动。如“普九”达标,搞“一村一校”,造成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大量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大量举债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乡镇领导为了追求政绩,捞政治资本,脱离当地实际,大量举债搞建设,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劳民伤财,造成财政不堪重负。
此外,一些乡镇领导生财无道,理财无方,财务制度不健全,漏洞较多,监管不力,开支不规范,这也是造成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
化解乡镇财政困难的对策措施
一、大力培植财源,壮大乡镇经济实力。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政综合实力。一是大力培育工业支柱财源。对高税高利高效率的产业,产品,要加大投入,重点扶植,加快发展,对新的龙头企业,工业园区群体财源,“引凤还巢”企业等要集中财力进行重点扶植,加快培育新的骨干财源和替代财源。二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以基地为依托,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增加农业效益。三是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通过经营城市,经营农村,逐步开发大市场,组织大流通,形成大财源,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同时,针对乡镇职能不足的状况,积极向上反映乡镇在土地,规划,税收征管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改善乡镇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优化支出结构,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当前,在乡镇财政普遍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必须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一是规范乡镇财政供应范围。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乡镇财政供应范围主要满足政府行政开支以及支援农业,科技,文化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需要,首先要确保干部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坚决压缩会议,严格控制招待等费用支出。二是大力精简机构,搞好人员分流。清理清退乡镇编外人员,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优惠措施,鼓励富余人员到企业任职或辞职离岗自谋职业,减轻财政负担,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乡镇对在编在岗人员实行优化组合和竞聘上岗。三是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编制年度预算,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不安排赤字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支出,要依法加强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四是深化支出管理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和政府采购制,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零户统管”,以增强预算的调控能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支出实行一支笔审批,防止多头审批。
三、积极化解乡镇债务,降低财政运行风险。首先,要积极化解已有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清理,分类,摸清债务底数,剔除不良债务和虚假债务,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妥善化解。其次,要严防新债产生。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乡镇不得擅自举债搞建设,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兴办公益事业。同时,建立多级财政对乡镇债务的联动机制,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调动乡镇减债的积极性。
四、做好撤镇并村工作,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对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乡镇,可以并到相邻的乡镇,适当减少乡镇的数量,以降低行政成本,增强乡镇财政的实力。对于一些小村,可以并入大村,扩大村级规模,增加了居民居住的集中度,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通过对村干部实行交叉兼职等办法,精简村里的干部,减少村级财政支出,以保障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中国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
五、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和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新型乡镇公共财政制度,合理界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市与乡镇的事权,合理划分市与乡镇的财权,做到事权与财权对称统一,建立稳定有效的财政分配机制,确保基层政权运转的基本财力需要。给予乡镇适度合理的财政政策,适当提高超收分成比例,充分调动乡镇抓收入,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对应的财源建设考核激励机制,把乡镇财源建设工作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并通过财政体制的调整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不断推进乡镇财源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界定各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责任,明确转移支付的事项,标准和支付方式,保证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乡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