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功能实现与道德价值解读

2011-08-02王志臣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河北石家庄050043

关键词:助学金奖学金困难

肖 剑, 王志臣(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功能实现与道德价值解读

肖 剑, 王志臣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高校新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实施三年,资助力度大幅度加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惠及了更多的寒门学子,但社会对其认知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高校的学生工作而言,资助政策体系更是承载着“以情育人”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设和道德价值的再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传统美德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到500亿元。三年来每年有20%的在校大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切实缓解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随着新的资助政策在高校的全面实施,体系的道德价值再造功能也日益显现。

一、资助政策体系导向明确、措施多样、效果明显

(一)资助政策多种措施并举,帮困又奖优

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政策导向明确,既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学习问题,又大力表彰先进、优秀的学子。国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社会团体设立的奖学金对象主要是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主要是帮助自强自立,奋发上进的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取多种措施对贫困学生予以资助。 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突发性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以学校设立的临时困难补助为主;此外,高校还设立了专业奖学金,积极争取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捐助设立各种奖助学金(见图1)。

图1 河北省某重点骨干大学资助措施

(二)资助力度增强,覆盖面日益扩大

2007年秋,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以后,中央财政和各省市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资助资金的额度显著提高(见图2),单项资助资金的力度明显增强。国家奖学金8 000元/人/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 000元/人/年,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10倍。国家助学金,从过去每人每年平均1 500元增加到2 000元。每年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1]。以河北省某重点骨干大学为例,2007年以后,用于资助学生资金总额达到1 000多万元,是原有水平的3倍(见图3);学生奖助资金奖助覆盖面由原来的30.5%,增加到60%,较原有校内奖助体系扩大近2倍,仅国家助学金一项,受助学生数就增加了5倍(见图4)。

图2 近几年奖助学金投入金额

图3 河北省某重点骨干大学历年资助金额

图4 河北省某重点骨干大学获得国家助学金人数

(三)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党中央2004年下发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的原则。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充分发掘资助工作蕴含的教育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勤俭教育、诚信教育。另一方面,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去了解资助政策,各项资助措施的要求和开展流程,学会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能够自觉地履行相关义务,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学生的主体性大为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明显提高。

二、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负面影响

(一)对原有校内奖助体系造成了冲击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对于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生活有了基本保证。但由于资助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对原有校内奖助体系造成冲击,从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1.与高校专业优秀学生奖学金及传统荣誉称号发生冲突

河北省某大学校内专业奖学金为一等1 000元/人/年,二等500元/人/年。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仅从资金额度来看,国家助学金的吸引力比校内奖学金的要大,这会引起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导致更多学生产生去“争当贫困生”的念头。另外,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国家颁布的《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4%~6%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对学校校内奖励资金的来源和标准没有做要求,导致学校的各项评优奖励经费的来源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据笔者调查,对经费紧缺的院校,校内奖学金等奖励性的经费也是来源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4%~6%,这直接挤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经费。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一直是学校用以树立典型,表彰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它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侧重于荣誉。新资助政策实施后,国家奖助学金的奖助资金额度,远远高于各种荣誉称号的奖励,无形中冲淡了荣誉表彰的效果。

2.国家助学金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相对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对学习成绩有严格的要求来说,国家助学金的评审门槛比较低。大部分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都能获得国家助学金,造成了享受助金学的学生与没有享受助学金的学生思想上的冲突,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却没有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不要白不要”,通过各种途径争取获得资助,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情绪对立。

(二)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消极作用

随着资助力度加大,很多学生认为天上掉馅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捡了大便宜,并且认为他们不应该得到这么多的资助。而对部分受助的学生来说,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思想上走入误区,“等、靠、要”现象突出,以贫困为资本,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或者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来自助,成为经济和思想上的“双困生”。有的学生在拿到助学金后,乱消费,高消费,肆意挥霍;更有甚者班级平分或者截留资金,挪作他用。这些现象的发生,不仅没有发挥国家奖、助学金的真正意义,而是导致大学生思想、信念紊乱,是非不分,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感恩意识淡薄,个人诚信缺失

很多学生普遍存在“天上掉馅饼,理所应当”的心态,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资助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社会、学校、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所得来的。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物质上受助了,精神上并没有树立“受助、自助、助他”信念,不主动参加公益服务活动。

还有部分学生为了通过困难认定,不惜伪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在评审过程中刻意夸大自身的困难;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对成绩要求很高,国家助学金对学习成绩也有一定要求,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走歪门邪道,或考场作弊,或行贿教师,败坏了考风考纪,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存在利息逾期或者本金逾期的现象。

三、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道德价值解读

中国民族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已经融入了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的对个人思想言行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其中 “以德为本,重义轻利”的道德精神;“立志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勤俭节约,诚信笃实”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和谐精神等[2],是做好高校的资助工作的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定位。

(一)“以孝为本”,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孝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几千年沿袭的做人准则,是治家、治国的良方,也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孝经》中讲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我国从古至今就将道德的关系看成是人的基本关系,而孝道是之根本。只有懂得孝,把孝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人,才会“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3],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人的利益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利己主义猛烈发展起来,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对身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影响不小。这样的情况下,在高校提高孝道的教育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在评审国家奖、助学金期间,结合孝道文化,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成立学生志愿服务队,引导获奖受助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学生养成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良好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在思想上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他”的提升。

(二)“律己修身,重义轻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一切的基础。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个人的修养,认为只有“内圣”才能“外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内因决定了外因,而要做到“内圣”必须依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炼自己的德行,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炼,提倡君子要“重义轻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还认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还必须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观点,现在看来仍是放之四海皆准。学校应当借鉴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把社会道德的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心的信念,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义,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利,则是个人的私利要求。面对诱惑,面对利益,要求大学生们要抵挡各种诱惑,要律己修身,舍生取义,要见义忘利,要像古人说的一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面对高额的国家奖助学金时,该自己的一定要通过正当途径去努力争取,不该自己的千万莫伸手,做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三)“立志有为,自强不息”,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把立志放在成才的第一位,对立志的论述也很精辟的。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卫之马,飘荡奔逸。《后汉书》中说到,有志者事竟成[2]。党和政府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励大学生立志进取,争先创优,努力成才,进而实现自我,报效祖国。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成才,首先必须立志,树立远大理想,明确方向,一定要 “志存高远”,做个有抱负的青年,象唐代诗人高适说的一样:“男儿本自重横行”,作有志男儿,要为国效劳,奔走四方[4]。

当下党和政府设立国家助学金,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问题。为解决助学金评审、发放出现各种问题,一方面要从评审制度程序上入手,严格准入,信息公开,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按月发放;另一方面更要强调精神上的树人,教育学生要自强自立。学校可以依托学生社团“自强社”,通过社团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懂得自助者天助。《易经》中讲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这告诉我们大学生应当学会自强学会自立,首先要战胜自己,这正如古人所说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要先找自己的原因,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四)“诚信笃实,无信不立”,帮助学生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

传统文化把“诚信”看作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是一种人格境界,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子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古人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诚实,才能善待亲人、朋友,进而维护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针对当前校园里面一些不诚信的现象,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诚信教育融入办学理念中,把诚信立人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如邀请银行专业人士进行“征信知识”专题讲座,开展“我与诚信面对面”主题班会,印发《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举办“诚信征文”等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把握工作关键点,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比如在困难认定开始时,在考试前,在离校前等时间,通过开展签订“诚信考试协议”、“毕业生贷款确认协议”,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与人交往守时,言而有信,“一诺千斤”,“言必信,行必果”,“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诚信申请困难认定,提交真实的材料;诚信参加考试,保证成绩的真实;诚信还贷,牢记助学贷款应承担的义务,做到言行一致,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学校要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一方面,对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予以记录并给予严厉处罚,比如取消其各类奖助学金评审资格等;另一方面要开展诸如大学生诚信标兵等形式多样的主题评比活动,表彰先进,树立诚信典范,大力宣传,以此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五)“勤俭节约,俭以养德”,帮助学生树立艰苦朴素的精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透过历史的长河,我们能看到勤俭能治国、能兴邦无数事例。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人将勤俭节约放在一个德行的高度,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美德。当前随着我国国力强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越来越丰富,社会上铺张浪费的风气也开始抬头,大学校园也不免受到影响。 因此,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中关于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尤其是针对那些用奖学金、助学金挥霍的困难学子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参观革命圣地,沙龙论坛等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当思物力维艰”[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求大学生们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要在生活上盲目攀比,合理使用获奖受助的资金,不仅行为上要艰苦朴素,更要把勤俭的思想深深刻入脑海,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杜绝奢侈消费,不合理消费,真正做到“用之有度”。另外学校也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对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学生的消费行为予以监督,对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等现象一定要予以制止和纠正,采取通报批评,取消资格,收回资金等形式教育本人和警示他人。

(六)“以和为贵,贵和持中”,构建和谐校园

“贵和持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在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孔子倡导“和为贵,忍者高”。强调人在交往中对他人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则两利、仇则两伤”。孟子更是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做事则不避劳苦,吃饭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人之亏,勿使人吃我之亏。” 这些让人、容人、和谐相处的思想,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积极意义。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审的时候,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倡导“和为贵”思想,化解学生间因为利益取舍而导致的同学间冲突;另一方面对主动谦让,主动拿出获奖、受助资金的学生,学校要予以大力宣传和表彰,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评审氛围。

[1]李晓峰.新资助政策下高校国家助学金发放凸显问题的若干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0):60-62.

[2]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18-20.

[3]史林敏.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德育发展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0(9):19-20.

[4]孟福来.借鉴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之我见[J].理论导刊,2010(4):65-66.

[5]王艳景.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11-13.

Function Realization and Moral Value Interpretation of Student Aid Policy System

XIAO Jian,WANG Zhi-chen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43,China)

The new system of student aid policies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three years, with aid amou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aid coverage further expanded to benefit mor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But the social recognition remains merely at the economic level. The system for aiding college students is carrying the task of “Cultivate People by Emoti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have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and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building of aid policy system and restructuring of moral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ystem of student aids policies; traditional ethics

2095-0365(2011)02-0104-05

2010-11-25

肖 剑(1979-),男,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学生资助工作。

G64

A

猜你喜欢

助学金奖学金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困难我不怕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选择困难症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有困难,找警察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