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
2011-08-02刘雪辉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四川成都610072
曹 平 刘雪辉 胡 泉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四川 成都 61007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持续高糖引起的退行性神经病变。其中,轴突萎缩、髓鞘脱失在临床上能够采用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评估。在高糖环境中,未成熟的退行性神经元的异常激动导致自发性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这些典型临床表现极大地损害绝大多数病人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可能导致足部溃疡、截肢。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RI)目前作为一种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手段受到了极大关注,并且发展出了许多药物〔1〕。本研究通过观察电生理学指标以及症状疗效,与甲钴胺治疗做比较,研究依帕司他(唐林)治疗DPN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住院病人,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试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依帕司他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6)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0.3±3.6)年,DPN病程平均(4.3±1.5)年。甲钴胺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7)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1.5±3.3)年,DPN病程平均(3.5±2.1)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DPN病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等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诊断标准 具有2型糖尿病病史,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制定的DPN诊断标准。神经传导速度示神经(正中、胫、腓)传导障碍,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2〕。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糖尿病饮食及运动疗法、戒烟、口服降糖药、使用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依帕司他组加用依帕司他(唐林,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50 mg/次,每日3次。甲钴胺组加用甲钴胺胶囊(山东海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0.5 mg,每日3次。疗程12 w。
1.4 观察指标 神经传导速度: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制造的Neuropack 2型神经电位诱发仪进行电生理检查,测量正中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疼痛用视觉拟评分(VAS)10分法评分,从0~10分疼痛程度逐渐增强。感觉异常以无、轻(偶有)、中(持续但分散注意力后不明显)、重(无论什么情况都持续存在)分级评价。疼痛者治疗效果以治疗前后VAS下降程度来评定:VAS下降率≥80%为显效,20% ~80%为有效,≤20%为无效,VAS上升者为恶化。感觉异常者治疗效果,以治疗前后感觉异常程度变化来评定:级别下降超过2个为显效,级别下降1个为有效,级别下降为0者无效,级别上升者为恶化。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电生理学疗效 依帕司他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胫神经MNCV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2,0.04,均<0.05)。甲钴胺组治疗后正中神经MNCV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3,<0.05)。胫神经MNCV经甲钴胺治疗后,没有出现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23,>0.05)。但依帕司他组与甲钴胺组治疗后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82,0.14,均>0.05)。依帕司他组与甲钴胺组治疗后正中神经SNCV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依帕司他组与甲钴胺组比较,治疗后没有统计学意义(P=0.71,>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变化比较(±s,n=30)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变化比较(±s,n=30)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治疗后依帕司他组 41.8±4.4 44.7±2.51) 38.3±3.5 42.6±4.01) 30.1±6.2 33.2±5.31)组别正中神经MNCV治疗前 治疗后SNCV治疗前 治疗后脑神经MNCV治疗前29.7±5.5 31.3±4.7甲钴胺组 42.3±3.8 44.5±4.11) 40.2±2.8 42.3±1.71)
2.2 症状疗效 依帕司他组与甲钴胺组比较,显效率无显著差异(P=0.44),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7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n(%),n=30〕
2.3 不良反应 依帕司他组与甲钴胺组各有2例病人出现恶心症状,未经治疗,自行缓解。
3 讨论
DPN一般在患糖尿病2~3年后出现症状,是一种以节段性脱髓鞘为主的多发性神经病变,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中总发病率达60% ~70%〔3〕。国际上一些实验表明,DPN是有可能被延缓或者阻断的,但是,即使在严格控制血糖的病人中,也很难恢复神经功能〔4〕。动物实验表明DPN由高糖激发,通过多元醇通路导致持续的高葡萄糖通量。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即ARI。通过多元醇通路增高的葡萄糖通量导致异常蛋白激酶C代谢,氧化应激,糖基化加速以及降低神经内毛细血管灌注〔5〕。这些病变最终导致神经退化。基于以上理论,ARI被认为是治疗DPN极具潜力的药物。
本试验结果显示,依帕司他能够改善DPN病人正中神经、胫神经的MNCV和正中神经SNCV,疗效优于甲钴胺。有研究采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4 w显效率、总有效率较单独甲钴胺治疗增加,治疗12 w显效率继续增加,且 SNCV、MNCV的改善均优于单药治疗〔6〕。本试验结果提示,单独应用依帕司他,能够显著改善电生理学指标,大约50%的病人能够显著改善症状,其疗效与单独应用甲钴胺的疗效类似。本试验的结果与之前报道的一些试验结果一致〔7〕。
很多动物实验显示,ARI在外周神经中具有持续的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中,ARI能够改善神经多元醇代谢,阻断神经传导速度下降,阻断神经元退化,包括髓鞘脱失的进展等。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的ARI对DPN的治疗作用被认为与缓解轴突萎缩,增加大直径神经纤维中髓鞘层的厚度,减少郎飞结水肿,恢复神经内膜微循环有关〔8〕。依帕司他是一种特异地作用于多元醇通路的干预药物,是一种可逆性的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能抑制DPN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其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增加腓肠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有研究认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或运输水平下降在DNP发病中具有作用。依帕司他可促进NGF的表达并改善热痛觉和神经传导速度〔9〕。
尽管初步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显示,依帕司他是一种治疗DPN的有效药物,但是,目前关于依帕司他治疗DPN的研究报道还不太多,其临床疗效尚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1 Hotta N.New approaches for treatment in diabetes: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s〔J〕.Biomed Phamacother,1995;49(5):232-43.
2 钱荣立,项坤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8-9.
3 Harris MI,Couric CC,Reiber G,et al.Diabetes in America〔M〕.2nd ed.Washington,DC,U.S.Govt:Printing Office,1995:95-1468.
4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The effect of intensive diabetes therap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europathy〔J〕.Ann Intern Med,1995;122(8):561-8.
5 Hotta N,Toyota T,Matsuoka K,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fidarestat,a novel aldose reductase inhibitor,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1;24(10):1776-82.
6 Lee AY,Chung SS:Contributions of polyol pathway to oxidative stress in diabetic cataract〔J〕.FASEB J,1999;13(1):23-30.
7 罗邦尧,赵咏桔,陈宇红,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1):58-60.
8 闫晓光,潘艳慧,张之农.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91-2.
9 卫重娟,程 焱,谢炳均,等.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内源性NGF水平及生理功能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6):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