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霉素预混剂致鸡源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变化监测
2011-08-01魏述永史丽娟吴俊伟蒋智钢乔培红
魏述永 史丽娟 吴俊伟 蒋智钢 乔培红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 重 庆 40246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genicity Escherichia coli,APEC)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对养鸡业发展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1]。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复杂,仅国内报道的就有80余种之多,尚无理想的疫苗预防,临床多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防治。由于抗菌药物特别是饲料药物添加剂的持续、广泛及不合理使用,鸡源大肠杆菌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2-5]。本试验进行饲料添加金霉素预混剂对鸡源大肠杆菌金霉素敏感性影响的监测,为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控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择隔离饲养1周后的健康荣昌本地土鸡9只(11日龄),编号,依据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为无药对照组、正常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只。根据《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规定的使用剂量,以每10kg饲料中添加金霉素预混剂(以金霉素含量计算)2.5g为正常组剂量、5g为高剂量组,充分混匀饲喂动物。
1.2 主要试剂
麦康凯琼脂、营养肉汤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产品;金霉素为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产品;金霉素预混剂为文登市雨泽银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1.3 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按微生物学常规方法进行[6]。分别于饲喂后 0、1、5、10、15、20、25、30、35、40 和45天无菌操作采集鸡泄殖腔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1.4 金霉素敏感性测定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每个样品取3株细菌进行金霉素敏感性测定。
2 试验结果
不同饲喂时间金霉素对鸡源大肠杆菌MIC值测定结果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3.1 用药时间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从结果上可以看出,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用药组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从第20天开始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曾有专家怀疑国内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泛滥与饲料药物添加剂不合理使用有关,但迄今为止仍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当按金霉素预混剂规定使用的正常剂量及高剂量添加饲喂后,20天内,鸡源大肠杆菌对金霉素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说明20天内,如果临床严格遵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要求使用,使用金霉素预混剂引起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风险较小,而如果延长使用时间,耐药性风险就会加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规定的耐药性产生标准为MIC值升高4倍。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从饲喂后第25天开始,每次采样受试的18株细菌中约有10株MIC值升高4倍,当然,由于样本数量较小,还不足以判定大多数细菌已经产生耐药性,但已经可以说明随着金霉素预混剂的使用,大肠杆菌对金霉素的敏感性有降低的趋势,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3.2 使用剂量对敏感性的影响
本试验设定预混剂使用剂量分别为正常剂量及加倍剂量。从试验结果来看,对于无药对照组和正常剂量组,给定假设平均差为0(即H。:μ1=μ2)t=-6.838236697,P 双尾 (T≤t)=6.91839×10-10<0.01,表明无药对照组与正常剂量组差异极显著;对于无药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给定假设平均差为0(即H。:μ1=μ2)t=-6.118523741,P 双尾(T≤t)=1.94435×10-8<0.01,表明无药对照组与高剂量组差异极显著;对于正常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定假设平均差为0(即 H。:μ1=μ2)t=0.474462701,P 双尾 (T≤t)=0.636225527>0.05,差异不显著。说明金霉素预混剂使用后,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正常剂量还是加倍剂量,都会导致大肠杆菌对金霉素的敏感性显著降低,而两个剂量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用药剂量的多少与细菌对金霉素敏感性的变化没有密切的关系。加大剂量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不是导致细菌敏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而延长使用时间引起耐药性的风险更大。
表1 受试菌MIC值结果
[1]师福山,赵德明.禽大肠杆菌的分离与16S rRNA的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2):1l1-l13.
[2]罗玲,杨峻,艾地云,等.湖北省部分肉鸡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3):128-131.
[3]何敏,陈敏,黄立,等.河南信阳地区集约化鸡场大肠杆菌耐药性调查[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12:2-4.
[4]孟志敏,李连缺.河北省鸡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0,10:7-9.
[5]王春光,蒋桂娥,刘廷玉,等.鸡源大肠杆菌对24种抗菌药的药敏监测 [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7:84-84.
[6]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