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副弦与狼音

2011-07-31韩佩琦高新存王文武

演艺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弦长基频琴弦

韩佩琦,高新存,王文武

(1.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18;2.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18 )

1 引言

《演艺科技》2011年第三期《二胡琴皮的振动与狼音的关系》重点分析了琴皮与琴弦发生共振时,就可能引发狼音。即琴皮固有振动中各次泛频间的不和谐性是产生狼音的因素之一。本篇主要分析狼音的另一个形成因素——副弦的振动。

2 对副弦振动的讨论

为方便计,讨论没有加音垫的二胡,并把二胡琴弦分为三段。如图1所示。第一段 l0为千斤至琴轴的距离,它基本不参与振动;第二段 l 是千斤至琴马的距离,因为二胡的基本乐音靠它策动引发,故称之为有效弦长,它的振动称之为基本振动,其基频率以 f 表示;第三段 l' 为琴托至琴马的距离(即副弦),它的固有振动频率的基频以 fg表示。

2.1 有效弦长的基本振动

在一般演奏原理的讨论中,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最能体现二胡音色的基本振动,因为弓毛摩擦琴弦 l ,使之振动并传至琴马,而琴马以简谐力的方式压迫琴皮做同步振动,推动空气振动,再经琴筒予以共鸣放大,使二胡的乐音传到人耳。所以这样的讨论着眼点是有效弦长 l 的振动。需要指出,为突出主要矛盾,这里总是把千斤以及琴马视为理想的固定点,进而得出弦振动频率基本公式:

f1是弦振动的最低频率,称为弦的基频,n 〉1的各次振动频率称为泛频,例如n=2时,f2称弦的第一泛频,余类推。因为是固定的,于是在定好调以后,其振动频率与弦长 l 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2)式即是各种调式把位指法图的理论根据。演奏时由于手指触弦位不断地变化,即不断地改变着有效弦长l,才会奏出不同频率的音符。无论是滑音、揉弦、颤指等都遵循着上面的弦振规律。可见这样的讨论把琴马视为固定点是有道理而且也是必要的。

2.2 副弦的固有振动及与透射波的叠加

当探求狼音来源时,需要对副弦 l' 的振动进行讨论。

在讨论副弦受激而引发的固有振动频率时,需要把马子视为“固定点”,而在注意到基本振动通过琴马透射到副弦上的时候,则必须承认琴马相当于一个简谐振动源。

2.2.1 副弦因琴马激励而引发的固有振动(琴马上实际存在的几种振动)

一段两端固定而被绷紧的弦,受到任何激励或扰动都会引发受激振动。一方面,二胡琴马相当于副弦 l' 的上固定点,而在演奏二胡过程中,由于琴马被有效弦长 l 激励而作简谐振动,于是琴马又激励了副弦的振动,而这个受激振动的基频即是 l' 的固有振动基频 fg,且

由于任何一把二胡演奏时琴马在琴皮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即 l' 固定,所以其固有频率 fg不会随着激励信号的频率做任何变化。

另外,有效弦长 l 振动时,驱使琴马在琴皮上做简谐振动,这相当于在 l' 端点存在着一个简谐策动源,它一方面激励 l' 做固有振动,又同时把简谐振动传递(透射)过去。这样导致 l' 上实际存在着两种同方向不同频率的振动的叠加。由于 l' 上实际存在着两种同方向不同频率的振动的叠加,这正是应该讨论的关键问题。因为这两个同方向不同频率的振动的叠加,其合振动已不再是简谐振动,然而却有周期性。合振动的频率用 ffg表示。其周期一般称之为主周期Tfg,主周期Tfg是两个分振动周期的最小公倍数②。当T=nTg时,T 即是最小公倍,即主周期。实际上,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一般很难保证恰好满足T=nTg,但可以肯定在所讨论的范围内基本满足T>Tg。为突出主要问题和方便讨论,可设T=nTg,则叠加振动的主周期Tfg=T。

由于 l' 两端固定,这叠加的振动在琴弦上形成叠加的波,沿副弦传到底座又会经底座反射回琴马。如此看来,琴马上存在着以下几种振动。

(1)有效弦长 l 受琴弓摩擦所产生的基本振动 f,此振动振幅最大。

(2)副弦 l' 受琴马基本振动的激励而产生的固有振动fg,振幅很小。

(3)由琴托反射回来的叠加振动 ffg,振幅很小。

2.2.2 副弦上叠加振动的周期与副弦固有周期的比值计算

为了有个量化的概念,下面计算合振动的频率或周期。为方便计,可设 l' 上的固有振动和经琴马透射过来的振动相位相同。

l =40 cm, l' =7.5 cm,设二胡五度定弦,在D调演奏时,外弦空弦为5,频率为446 Hz③,则由,即

由此可得出 C=0.8×446=356.8 m/s

按D调计算外弦各音符的相关数据,见表1。

由表1数据和理论分析可知,在副弦上叠加而成的振动具有明显的特点:

(1)非正弦振动的主周期 Tfg与有效弦长振动的基频周期T相同,但每个主周期都是 Tg的若干倍,即其中包含了频率更高的成分 fg。

(2)副弦上叠加振动的周期> Tg,一般是它的几倍以上。

(3)由此引发的波形必然也是周期性非正弦波。

又因为在演奏中两个振动始终存在,固有振动频率不变,而 l 会随着演奏触弦位的变化而变化,即所叠加的基本振动的频率是不断变化的,于是就决定了合振动的周期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规律是 l 越短演奏的乐音越高,合成的频率就越高,其周期也就越短。由于琴皮属于薄膜振动类,演奏过程中它所做的是受迫振动,一旦在某个音位叠加的 ffg等于或接近琴皮的固有频率fq之时,必然会出现共振效应。由于基频f中包含有更高的频率成分fg,这fg的作用相当于对f进行了调制或把波形进行了切割,即本来振幅很小的噪波会被突然放大,这种被突然放大的周期性非正弦波显然是不和谐的声音,它被突然放大后以噪波(沙粒般的刺耳怪音)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狼音。又由于具有周期性,所以从理论和听觉上都可知道它具有一定的音区归属感。它往往对应琴弦l上某一确定的位置。

表1 叠加振动的周期Tfg与副弦固有周期Tg的比值

3 实验现象及其理论解释

3.1 通过存储式示波器和声电转换器件观测二胡音域内的频谱

可以发现在狼音位具有明显尖锐的共振峰,且可看到狼音位包含的噪波不仅振幅较大,而且明显为畸形波。而从狼音位以外的其他位置可以看出,在正常的基本振波里包含有振幅较小的噪波(周期性非正弦波)。因振幅很小,听觉上仍然是基本的乐音,但其声音的柔美程度已不甚理想。

3.2 狼音具有音区归属感的实验

一般而言,当二胡定好调(A、D)之后,狼音在琴弦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在演奏中通过手指触弦很容易找到,这样可知道狼音所归属的音区或频率范围,比如在C调 的位置出现狼音,则知其频率位置是880 Hz。当调节琴轴,使琴弦所受张力T改变,由(2)式可知是改变了琴弦的固有频率f。可以看到狼音在琴弦上的位置会随着T的变化而改变,但却始终对应着一个不变的频率。比如加大T,狼音位置将在琴弦位置上上移,而降低T,狼音位置将在琴弦位置上下移。由于琴皮的固有振动频率fq不变,而只有副弦上叠加的振动频率ffg近似等于fq时,才会引起琴皮的共振效应,才会出现狼音。因而可知,狼音的频率基本上与琴皮固有频率的基频fq相同。当然,也可由狼音所处琴弦的位置推知狼音的频率。

3.3 狼音的抑制实验

一人在拉奏出二胡狼音时,另一人以手指压或勾住副弦的外弦,即可听到狼音顿然消失。这里是抑制了副弦的振动,使副弦上的固有振动以及透射波全部消失,才使得狼音得到了抑制。这启示人们如何从根本上抑制狼音。

另外,当某人手勾或压迫副弦的外弦,另一人如果一直演奏,尽管狼音位上明显的狼音已经消失,但在其他音位(包括里外弦)甚至整个音域上,都伴随着微弱的噪音,即在听觉上远不如加绒布音垫之后的音色柔和。这是由于副弦也存在着两种振动的叠加,只不过其频率相对琴皮的频率fq较低,没被放大,但却包含在基本乐音振动波形当中,故而有微弱噪声。但当把副弦里外弦全部勾住演奏时,不仅能使声音柔和,而且音量也比加音垫之后大。这无疑提供了一种抑制狼音和消噪的设计思路。

最后应提及传统音垫的作用,由于它被两根琴弦压住,或说音垫把两根副弦紧密地顶起,不仅抑制了副弦的固有振动,同时也把琴马上的透射波吸收了,这无疑起到了抑制狼音的积极作用,但由于音垫所需要的支持力来源于琴皮,它对琴皮的压力构成了琴皮振动的较大阻尼,使琴皮的振幅减小,所以音垫的消噪作用是以牺牲音量为代价的,因而这是音垫的消极一面。如何能在不降低音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抑制狼音,期待同行智者见智。

注释:

① 韩佩琦,王文武,刘天山,高新存.弦振泛频分析及演奏中的泛音[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28(3)

② 漆安慎,杜婵英.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70-271

③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物理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2.第159页

猜你喜欢

弦长基频琴弦
语音同一认定中音段长度对基频分析的影响
基于时域的基频感知语音分离方法∗
浅谈圆锥曲线三类弦长问题
桥面铺装层对中小跨径桥梁基频影响分析
弦长积分的极限性质与不等式
弦长积分的极限性质与不等式
45000kHz基频晶体滤波器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额头上的琴弦
谁动了我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