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

2011-07-30郎振翼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25期
关键词:正气胃炎脾胃

郎振翼

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心血管消化内科,重庆 409000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以急性、活动性炎症为主,脾胃湿热证浅表性胃炎较为常见,会出现明显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医门棒喝》[1]中指出:“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引发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外在因素是湿热邪气。致脾胃虚弱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嗜酒、食用霉烂变质的食物,或年高体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慢性胃炎患者125例,其中,男67例,女58例;年龄21~87岁,平均51.3岁。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3例,男31例,女32例;对照组62例,男36例,女2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黄腻苔的诊断依据舌苔薄厚及分布情况分级。脾胃湿热证的主症: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脘腹痞满或胀或痛或灼热;③口渴少饮;④食少纳呆;⑤大便溏而不爽或结。次症:①肢体困重;②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③口苦而黏;④恶心欲吐;⑤脉濡数。诊断:临床只要具备舌苔黄腻,同时见其余主症2个;或同时见其余主症1个和次症2个;或同时见次症3个以上即可诊断。舌苔分级:①正常:薄白苔;②轻度:舌根黄腻;③中度:薄黄腻满舌;④重度:黄腻满舌。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给予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处方为:藿香12 g、半夏 10 g、炒苍术 10 g、 厚朴 10 g、炒陈皮 6 g、吴茱萸 3 g、黄连 6 g、蒲公英 30 g、砂仁 6 g、神曲 12 g、石菖蒲 10 g、六一散30 g。燥湿加砂仁、白豆蔻;大便秘结加大黄;腹泻加焦三仙、白术;眩晕加石菖蒲、淡竹茹、代赭石。1剂/d,水煎剂口服,2次/d。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习惯,不可暴饮暴食及食用辛辣、油腻类食物,戒烟戒酒,不能太过疲劳,注意调节心情等。

1.2.2 对照组 给予法莫西丁20 mg治疗,2次/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胃脘痛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黄腻苔消失,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黄腻苔减为轻度,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黄腻苔减轻一级,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黄腻苔未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63例中,痊愈19例,显效2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93.65%;对照组62例中,痊愈8例,显效21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79.0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Hp持续感染造成胃黏膜损伤,其数量与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及炎症程度成正比。根除Hp能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4]。然而临床上采用抑杀Hp治疗,但也不能使本病解除或完全治愈,同时抑杀Hp的抗生素除了具有副作用外还易产生耐药性。许多研究都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能提高慢性胃炎治疗的有效率。现代中医药学重视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通过对慢性胃炎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调查发现,人民生活水平升高的同时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也在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有报道称,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发率已经达到了10.55%,而且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会演化为胃癌。

中医辨证理论认为慢性胃炎归属于中医学“胃痞”、“胃脘痛”,或兼“反酸”、“嘈杂”范畴。400例脾胃湿热证临床调查显示该证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慢性胃炎湿热证占52.38%,慢性胃炎 Hp(+)占 53.27%,湿热证 Hp(+)占 69.75%[5]。 表明湿热邪气-慢性胃炎-湿热证Hp(+)相互间关系密切,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证候类型。杨春波等[6]对脾胃湿热证进行的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脾胃湿热证与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尤其与活动性炎症相关性明显,是Hp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且Hp产毒菌占优势,显示着胃肠黏膜慢性炎症病变潜在癌变的信号,机体对病因应答呈亢进性、失调性的组织和功能的综合病理反应。张林[7]认为Hp是六淫中的湿热之邪,湿热是胃病的启动因子。脾胃气虚证Hp感染率低,与其胃黏膜细胞表面黏液层减少,改变了Hp最佳生态环境有关,提示“证”与“菌”及“炎”与“组织学变化”存在一定联系[8]。

《幼幼集成》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经云:“湿多成五泄”,“湿胜则濡泻”。慢性胃炎在各种胃病中发病率居首位,临床以脾胃湿热证多见,发病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蕴为标。在确立清热燥湿、健脾益胃、理气止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Hp感染、胃肠功能失调、胃黏膜防御机制失常等理论选不换金正气散加减组方治疗。加减不换金正气散方中,炒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湿散满;炒陈皮、半夏理气和中止呕;白术渗湿健脾止泻,使湿去脾健、气和滞消;藿香祛暑化湿、清热解毒。该主方具有健脾化湿、升清降浊、和中止泻之功,能使湿浊之邪外散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则肝气自舒,诸症自除。本文采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疗法治疗了63例患者,痊愈19例,显效2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93.65%;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21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79.03%。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腻苔是脾胃湿热而致,是反映脾胃功能的重要指标,观察发现治疗组可显著改善舌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笔者采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在临床疗效上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法莫西丁治疗,且无副作用发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1]盛浩.黄连平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实验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1-43.

[2]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56.

[3]朱学琼,朱雪梅,朱建龙.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21-722.

[4]Nardone G,Staibano S,Rocco A,et al.Effe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ts eradication on cell proliferation,DNA status,and oncogene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J].Gut,1999,44(6):789-799.

[5]杨春波,祁建生,柯晓,等.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4):1-6.

[6]杨春波,柯晓,傅肖岩,等.脾胃湿热证研究的初步揭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3,8(8):16-19.

[7]张林.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研究[J].中医杂志,1992,33(7):27-28.

[8]黄穗平,余绍源,罗云坚,等.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1):38-42.

猜你喜欢

正气胃炎脾胃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正气方天祥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清风正气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