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白四透结合刺络拔罐对周围性面瘫额肌肌力的影响

2011-07-30高淑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刺法经筋面瘫

阎 骕,高淑红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病人发病前或初起时有耳后乳突部疼痛。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肌力的恢复是周围性瘫痪康复的重要标志之一。笔者对周围性面瘫60例进行治疗,观察阳白四透结合刺络拔罐对额肌肌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09年4月~2010年9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门诊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69岁;病程1~90天,平均15.23天;左侧面瘫35例,右侧面瘫25例。

1.2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采用《神经病学》[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诊断。中医诊断证候分类标准采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2]面瘫(口僻)诊断。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外伤等)。

2 治疗方法

患者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由石学敏院士所创立的“经筋刺法”结合刺络拔罐治疗。

2.1 经筋刺法

主穴为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配穴:闭目露睛者,加四白两透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者,加风池、翳风及健侧合谷。操作方法:经筋刺法:阳白四透采用1穴4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采取多针浅刺,每隔0.5寸刺1针;四白两透采用1穴2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下关、睛明用捻转补法,余穴均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20~30 min。每日针刺1次,14天为一疗程。

2.2 刺络拔罐

选取面部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经筋所过之处的阳白、颧髎、下关、颊车等部位。操作方法:每次选两个部位,用三棱针点刺3~5点,速用闪火拔罐法,观察其出血情况,令其出血3 ml,留罐时间不得超过5 min,以上部位交替使用。每日针刺1次,14天为一疗程。

3 观察评定方法及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方法 令患者按语言指示及动作示范做出表情动作,观察其完成情况并与正常侧做比较。额肌测试动作为:提起眉弓,使额部出现横行皱纹。

3.2 肌力评定方法 手法肌力检查方法(manual muscle test,MMT)[3]。治疗前及 2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分别各评定1次,由同一医师进行评定。表情肌的功能级别评定可参照如下分级:5级:正常收缩,与正常侧对称;4级:近正常收缩,与正常侧稍不对称;3级:活动幅度约为正常侧的1/2;2级:活动幅度约为正常侧的1/4;1级:稍有肌肉收缩现象;0级:无肌肉收缩迹象。

3.3 肌电图检测 应用双导四轨迹肌电诱发仪,测试额肌弱用力收缩时的运动单元电位电压以及最大用力收缩时的募集电位。全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上述指标检测。

4 结果

患者接受针刺治疗前患侧额肌肌力与健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患侧额肌肌力虽有显著改善,但与健侧相比,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患侧肌力在针刺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患者肌电图检测结果表明,治疗2个疗程时所检面肌募集电位和运动单元电位电压与治疗前相比,均出现明显提高(P<0.05),具体见表2。治疗前额肌运动单元电位电压为(142.53±21.40)mv,治疗后为(4509.22 ±20.74)mv,与治疗前比较,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患者治疗前后额肌肌力及与健侧肌力比较

表2 患者治疗前后额肌募集电位表现情况(n)

5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面部表情肌瘫痪,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归属周围性神经疾病。

微妙多变的表情活动是人的面部与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之一,这是由于附着于真皮的小肌肉复杂的排列,当它们收缩时牵动皮肤,产生各种各样的表情。表情肌在非语言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语言交流中也可增加微妙的隐喻,因此被称为“表情语言”。面瘫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表情运动等生理功能,继发眼、口腔器官疾患,而且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面瘫根据其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而在临床症状上,额纹的有无是判断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重要表现之一。

阳白一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手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医经理解》载:“在眉上1寸,直瞳子,足少阳、阳维之会,四面光白之地也。”其穴位于额肌中。

额肌起于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眉弓处的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当额肌固定帽状腱膜时,额肌收缩则抬眉,在前额产生水平方向的皱纹;当额肌松弛时,额肌牵拉头皮向前。额肌失能后病人常主诉上睑沉重,不能抬眉,额纹变浅或不能形成额纹[4]。

“经筋刺法”是由石学敏院士结合传统中医经筋理论与长期临床实践而创立。石学敏院士认为周围性面瘫属经筋病候,而面部正是手足三阳经筋的散布结聚之处。阳白,即是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之一,刺灸方法为一穴多针向不同方向的透刺,而阳白正位于面神经颞支支配的重要解剖位置上。刺络法源于《灵枢·官针篇》:“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刺络法即为络刺,刺之小络之血脉,令血出邪尽、血气复行。而用普通刺络很难达到这一目的,加之拔罐法给刺络局部造成一定的负压,令其出血,并通过透明的玻璃火罐,医生可以控制其出血量,使之达到血出邪尽,血气复行的治疗目的。

对60例患者治疗前后患侧额肌肌力进行了评定,同时对患侧额肌进行了募集电位、运动单元电位电压等肌电图指标检测。募集电位和运动单元电位电压二者均是面肌肌力恢复的重要指标。肌电图的检测结果也验证了患者额肌肌力的逐渐恢复。

针刺患者阳白穴,由于其位于额部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区内,可以广泛刺激面神经颞支分布区,并通过局部刺络拔罐,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损伤状态,使患侧的血流量呈增多的趋势,血流速度呈加快的趋势,从而减轻血液瘀滞,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利用率,控制炎症发展,消除面神经水肿,促进神经组织新陈代谢,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同时能够有效、迅速提高运动单元电位电压、增加募集电位这两个判断面肌肌力恢复的重要指标,从而使瘫痪面肌肌力恢复正常,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颞支功能及额肌肌力的迅速恢复[5,6]。

面部功能评价在面瘫康复中有很大意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manual muscle test,MMT)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但是由于其为主观性评价,因此存在着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而由蔡志刚等创立的临床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QFES)的计算机处理系统[7]已在临床中得到采用,但由于其需要专门的设备及较长的分析时间,目前在临床中尚未得到大范围的使用。关于面神经功能及表情肌肌力的评价,仍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以得到一个快速、便捷、准确、客观的评价系统。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5

[2]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M].1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5

[3]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28

[4]俞光岩,顾晓明,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5]王舒,王敏,张杰,等.“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3):155-157

[6]王敏,刘雅静.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7,39(5):51 -52

[7]蔡志刚,俞光岩,王勇,等.计算机临床量化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的应用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36(6):454 -456

猜你喜欢

刺法经筋面瘫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