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穗莞深城际铁路地下区间限界研究

2011-07-27

铁道建筑 2011年10期
关键词:限界城际接触网

杨 铭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 430063)

城际铁路具有相对距离短、公交化等特点。穗莞深城际铁路是珠三角城际交通网内第一条开工建设的线路。设计阶段采用接近地铁A型车轮廓尺寸的新型城际动车组,运行速度目标值为140~200 km/h,供电方式为AC25 kV接触网授电。由于其模式既不完全等同于城市轨道交通,又有别于客运专线,相关限界标准无法直接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

1 城际动车组地下区间相关限界计算

穗莞深城际铁路地下区间长度达到30.90 km,列车在地下区间内最高运行时速为140 km/h,线路最小曲线半径为550 m,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轨道最大超高150 mm。城际动车组的车辆计算长度为22 800 mm,车辆定距16 000 mm,车体高度3 850 mm,车体最大宽度3 100 mm,接触网挂网高度距离轨面4 700 mm。

依据《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和《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针对城际动车组的特点调整相关计算公式和相应参数,进行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的计算。

地下区间建筑限界的确定需综合考虑线路、轨道、接触网等专业的要求,此外,还需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等有关规范内对隧道内轨面以上净空横断面面积的要求。对于采用盾构机施工的圆形隧道,虽本线地下区间最高速度目标值仅为140 km/h,但考虑到整个珠三角城际网线路较多且建设周期较长,为避免盾构机的闲置和重复采购,故统一采用200 km/h速度等级圆形隧道建筑限界断面进行施工。地下区间各类建筑限界见图1。

图1 穗莞深城际铁路地下区间建筑限界(单位:mm)

2 车辆形式改变对已施工地段的建筑限界校核

穗莞深城际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后,根据铁道部和广东省合作建设珠三角城际铁路的最新精神,城际铁路需考虑与国有铁路的互联互通,技术标准参照铁道部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车辆形式由城际动车组改变为国铁CRH2型动车组,其基本参数见表1。此时,穗莞深地下区间的土建工程已经开工,明挖矩形隧道施工超过460 m,矿山法马蹄形隧道施工超过1 000 m,多处盾构井已完成,已开工的两个施工标段内6台盾构机到位4台,与之配套的管片厂已建成投产,管片加工累计完成242环。为避免有大面积废弃工程,使项目能够继续推进,需对已施工地段的建筑限界进行校核。

在线路和轨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限界校核工作,需要掌握CRH2型动车组的动态包络线及挂网高度调整后的接触网安装要求。

2.1 CRH2型动车组动态包络线的计算

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GB146.1~146.2—83)以及《高速机车车辆限界暂行规定》所给出的机车车辆限界均是车辆静态情况下的限界控制值。

参照《客运专线机车车辆限界暂行规定》采用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CRH2型动车组车辆动态包络线,通过对车辆、线路和轮、轨接触关系进行建模,模拟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时受外界因素(轨道不平顺、风载激扰、未平衡的离心力)影响而产生的振动过程,求解车辆的最大动态偏移量。隧道内直线地段CRH2型动车组动态包络线见图2。

图2 隧道内直线地段CRH2型动车组动态包络线

2.2 接触网的安装

车辆改变为CRH2型动车组后,地下区间接触网挂网高度由4 700 mm抬高到5 300 mm,接触网采用柔性悬挂。

柔性悬挂的接触网可选择三角腕臂方式和弓形腕臂方式(见图3、图 4)。弓形腕臂形式在 140~200 km/h速度等级线路有成功运营经验,但弓网性能不如三角腕臂。三角腕臂虽适用于120~350 km/h时速,对设计时速方面也没有约束,但相对弓形腕臂悬挂形式,需要更高的隧道净空进行安装。通过综合比选,推荐采用弓形腕臂形式。

图3 接触网三角形腕臂悬挂示意

图4 接触网弓形腕臂悬挂示意

接触网在隧道内的安装需保证各带电部分距离隧道壁不小于300 mm。根据以往项目的经验,隧道内采用柔性悬挂接触网时,安装困难的地方一般为直线区段反定位中间柱和曲线关节处。《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中规定,隧道内最短吊弦长度不宜小于400 mm,反算柔性悬挂工作支结构高度应不小于650 mm。据此计算得出,中间柱受电弓上方净空距离不小于结构高度加绝缘距离,即950(650+300)mm,关节处在此基础上应增加350 mm。柔性悬挂主要控制点见图5。

图5 柔性悬挂主要控制点(单位:mm)

柔性悬挂结构较复杂,不仅需要考虑悬挂底座的安装空间,而且需要考虑柔性悬挂各部分零件之间的配合,需要对具体断面进行布置后确定建筑限界的大小。

3 已施工地段建筑限界解决方案

依据第3节的计算和相关分析,为满足CRH2型动车组以140 km/h的速度等级通过已施工地段,对地下区间建筑限界进行相应调整,详见图6。

1)明挖矩形隧道需进行扩挖。轨面以上建筑限界抬高650 mm,以满足接触网安装。宽度方向上在行车方向左增加190 mm,以满足设置宽度不小于1 000 mm的救援通道。救援通道高度与轨顶面平。电缆铺设采用电缆槽形式。

图6 调整后的穗莞深城际地下区间建筑限界(单位:mm)

2)矿山法马蹄形隧道需进行扩挖。轨面以上建筑限界抬高到6 588 mm。宽度方向增加到6 520 mm,设置宽度不小于1 000 mm的救援通道,救援通道高度与轨顶面平。电缆铺设采用电缆槽形式。

3)盾构法圆形隧道无法进行扩挖,为能继续使用已施工的建筑限界断面,将接触网挂网高度调整为距轨顶面5 200 mm,以保证原7 700 mm的内径断面仍可满足CRH2动车组以140 km/h的速度通过。在行车方向一侧设置宽度不小于1 200 mm的救援通道,救援通道高度与轨顶面平。电缆铺设采用电缆槽形式。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GB50157—2003 地铁限界标准[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GB146.1~146.2—83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客运专线机车车辆限界暂行规定[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限界城际接触网
城际列车
为开通打下基础!这条国际铁路完成接触网平推验收
土耳其地铁项目限界计算方法研究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高速铁路接触网研究进展
接触网避雷器接地系统分析
接触网BIM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限界检查器设置方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