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1-07-27邓之平
邓之平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西南医院骨科,重庆 400038
四肢骨折术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影响患肢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不仅导致患肢疼痛,同时影响了骨折的愈合,甚至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形成[1]。因此对于四肢骨折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尽早消除术后患肢肿胀,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笔者对84例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42例,其中,男 28 例,女 14 例;平均年龄(41.2±8.2)岁;术后肢体肿胀程度:Ⅰ级12例,Ⅱ级24例,Ⅲ级6例。对照组 42 例,其中,男 27 例,女 15 例;平均年龄(39.4±8.5)岁;术后肢体肿胀程度:Ⅰ级13例,Ⅱ级22例,Ⅲ级7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并抬高患肢20°~30°,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抗炎、抗渗出、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宣教,术后加压包扎,持续冰敷,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①术前宣教:术前对患者讲解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肢体肿胀对骨折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积极的应对肿胀。②伤口护理:患者术后给予冰敷,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当出现较多渗血、渗液时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加压包扎。③疼痛护理:轻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功能锻炼可逐渐减轻,严重疼痛可影响患者肢体康复,可根据患者状况适当应用止痛剂。④红外线治疗:患者每日进行红外线照射患肢,时间30 min,每日3次。给予红外线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⑤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即指导患者进行小幅度四肢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伤后5~6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后期则进行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疼痛程度以及肢体消肿时间。
1.4 评价标准
1.4.1 肿胀程度评价标准[2]Ⅰ级: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存在;Ⅱ级:较正常皮肤肿胀,且皮肤消失,温度稍高,但无张力性水泡出现;Ⅲ级:皮肤肿胀发亮,皮纹消失,皮肤温度明显增高,出现张力性水泡。
1.4.2 疼痛评分标准[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画一条长度为 10 cm 的直线,两端标明“0”和“10”,0 代表无痛,1~3代表轻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10代表剧烈疼痛,让患者在直线上标明自己疼痛程度相应的位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肢体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7天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第3天患肢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第3天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消肿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5.8±1.5)d;对照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6.9±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2,P<0.05)。
3 讨论
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可影响患肢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不仅导致患肢疼痛,同时影响了骨折的愈合。因此针对引起四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尽早消除术后患肢肿胀,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肢体疼痛程度比较[n(%)]
3.1 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发生的原因
①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加之手术操作,术后患者肢体静脉回流受阻,使肢体发生肿胀;②术后创口组织出血,体液渗出,患肢肿胀;③术后患者肢体活动减少,肌肉活动减少,静脉和淋巴回流不通畅,导致患肢肿胀[4-5];④术后包扎过紧或外固定不当,导致患肢受压静脉回流不畅;⑤功能锻炼过度或锻炼方法不当可加重患肢肿胀;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出现肿胀[6-7]。
3.2 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护理干预
①术前宣教:术前对研究组患者讲解术后肢体肿胀原因和肢体肿胀对骨折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积极应对肿胀,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照组患者由于未采取护理干预,术后惧怕疼痛,不能主动的采取康复训练,对于肢体肿胀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消极应对,导致消肿时间延长。②伤口护理:术后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但冰敷时应注意局部疼痛消失即可停止,以免发生冻伤。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患者伤口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对渗血、渗液给予加压包扎,从而减轻了肢体的肿胀。③红外线治疗:红外线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静脉和淋巴回流,保证伤口局部干燥,减少渗出和感染,促进肿胀的消除。④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改善骨折早期的微循环障碍,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缓解骨折损伤和术后疼痛,促进肿胀消除。
3.3 护理干预对肢体肿胀康复效果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84例四肢长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第7天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第3天患肢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5.8±1.5)d,对照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6.9±2.5)d,充分说明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促进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的康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孟令霞,吴红彦,李春燕.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康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6):34-35.
[2]林秋丽,梁燕,邓敏婷,等.中药制剂贴敷疗法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20-21.
[3]张立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护理及康复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216-217.
[4]李亚梅,胡玉杰,周凤吉.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08,29(2):110-111.
[5]王敏芝,罗彩虹,肖江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8,8(12):67-68.
[6]陈丹琼,谭晓珍,朱肖奇,等.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30-31.
[7]唐雪勤.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中的手术配合[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