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出血患者血清胆固醇的表达

2011-07-27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32期
关键词:脑血管胆固醇恶性

喻 利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益阳 413000

我国脑出血患者约占脑血管疾病患者总数的10%,是脑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因此预防脑出血并找到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十分必要[1]。有资料报道脑出血的发生与血清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本文通过回顾我院4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胆固醇水平对脑出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8月~2010年9月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 27 例,女 13 例;年龄 55~79 岁,平均(65.5±6.7)岁;穿通支动脉出血21例,皮层动脉出血19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 56~80岁,平均(66.5±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并进行记录,禁食12 h,第2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仪器采用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做血脂测定,包括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等,同时进行颅脑 CT检查,比较两组人群的血脂情况,分析不同脑出血部位的血脂含量,随访6个月,比较不同血脂含量对患者恶性血管事件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群血脂情况比较

在本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不同出血部位TC、TG含量比较

穿通支动脉出血组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明显高于皮层动脉出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人群血脂情况比较(,mmol/L)

表1 两组人群血脂情况比较(,mmol/L)

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组别 例数4040 TC 4.48±0.764.88±0.746.50.03 HDL-C 1.23±0.381.28±0.284.40.04 LDL-C 2.53±0.553.23±0.685.80.02

表2 不同出血部位TC、TG含量比较(,mmol/L)

表2 不同出血部位TC、TG含量比较(,mmol/L)

P值 <0.05.07.14<0.05

2.3 不同胆固醇含量对患者恶性血管事件的影响

高胆固醇组患者恶性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胆固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固醇含量与恶性血管事件发生率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见表3。

表3 不同胆固醇含量对患者恶性血管事件的影响(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公认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2],这一理论已经被众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所证明,尽管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有许多共同的发病因素,但是胆固醇血症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尚无严格定论。由于个体差异以及检查方法的不同,国内外对高胆固醇血症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报道不一,潘敢等[3]报道脑出血与TC、HDL-C、LDL-C呈负相关,而张乾伟等[4]则报道两者无明显相关性,在本组资料中接近潘敢等的研究资料。在本组患者中,观察组TC、HDL-C、LDL-C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血脂水平降低是否代表发病前水平,尚待研究,其降低的原因可能是急性脑出血期,组织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增强脂质过氧化反应[5],与血脂发生反应并形成大量的脂肪酸自由基,导致原来高血脂变为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因此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脂研究,还需要进行大样本节段的调查。在本组中穿通支动脉出血组患者胆固醇含量高于皮层动脉出血组患者,有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血压和胆固醇呈正相关性,符合亚洲人群的发病特点,穿通支动脉受累的患者TC较高,可能与皮层动脉样本小有关系。

脑出血的病理改变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小动脉变性坏死,微动脉瘤形成致破裂以及中层平滑肌细胞丢失,日本学者在脑出血患者中均发现血管坏死,血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在脑血管疾病中均最低,在本组资料中,脑出血部位均以穿通动脉受累为主[6],符合亚洲人群脑出血的特点,与国外报道不同,可能与皮层动脉受累组样本小有相关性。血胆固醇参与了细胞的构成和功能,比如跨膜交换、渗透性以及细胞膜的流动性;同时以脂蛋白的形式及进行运输,包括抗氧化剂、抗生素、毒物、药物等;作为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参与免疫功能和糖代谢,因此体内维持一定浓度的胆固醇是有益的[6]。有资料报道,低胆固醇对于脑血管发病在细胞水平的影响可能是使血管内皮细胞弱化,增强了血管壁的易损性和脆性,使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加,同时影响血小板的功能,正常人血胆固醇浓度>1.8 mmol/L时,可以使单核细胞膜的流动性维持在正常水平,因此低胆固醇致病的决定因素除了血胆固醇本身外,还可能取决于不同细胞胆固醇的来源方式、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细胞内非酯化胆固醇的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活性和数量、胆固醇代谢酶的活性[7],这些因素均可以影响胆固醇控制细胞内环境和生理功能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调控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于胆固醇的清除存在障碍,因此胆固醇会在细胞内,特别是在动脉壁内堆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细胞功能改变,血管内皮细胞与红细胞一样,可以直接与血浆中的脂质接触,因此在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同时会出现红细胞胆固醇的增加,高胆固醇血症会增加患者并发心肌梗死、死亡、持续性缺血等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本组资料中高胆固醇组患者并发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胆固醇组,红细胞的胆固醇主要位于细胞膜内,细胞膜胆固醇的增加会使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发生改变。大量动物实验表明,高胆固醇血症可以使动物红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胆固醇含量增加[4],同时红细胞的聚集增加,因此高胆固醇血症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防治脑血管疾病时应将血清胆固醇调整到一个适宜的水平,一般维持在5.2 mmol/L左右为宜,但是血胆固醇与脑出血的相关性和机制尚不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脑出血急性期TC、LDL-C明显下降,但是尚不能代表出血前的血脂水平,TG升高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胆固醇含量与脑出血患者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脑出血急性期TC、LDL-C明显下降,但是尚不能代表出血前的血脂水平,TG升高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胆固醇含量与脑出血患者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血TC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预防,低水平的血TC作为一种背景条件,增加了动脉血管壁的易损性,改变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功能,同时增加了脑出血的发生率,因此,应将血清TC调节到一个适度的水平。

[1]李闻捷,王桂清.血脂异常与中风危险因素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15(6):528.

[2]暴书兰,王振基,孟凡丽,等.脑血管病血脂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4(4):10.

[3]潘敢,蓝璧幸.160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脂测定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09,27(2):256.

[4]张乾伟,陈燕,赵涌琪.脑血管病急性期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09,33(11):1738.

[5]李海玲,李云霞.51例脑心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l0(6):88.

[6]陈荣植,朱浩佳.急性丘脑卒中脑心综合征1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7:637.

[7]王怡如.脑血管病急性期血脂质过氧化物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变化及相关性[J].中国厂矿医学,2006,3:146.

猜你喜欢

脑血管胆固醇恶性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