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品种稳定性测定
2011-07-26柏章才马亚怀李彦丽
柏章才 ,马亚怀 ,李彦丽
(1.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甜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0;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方糖料作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哈尔滨 150080)
甜菜品种的稳定性是衡量甜菜品种优劣的重要性状。2009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有的将要应用于生产,也有的将作为育种材料进一步加以利用。笔者根据2009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部分参试品种进行了稳定性测定和适应性分析,供用种单位和育种工作者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2009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小区面积按10m2统一折算,试验地管理同生产田。 这里测定了 9 个参试品种:HTP0781、Beta796、HI0479、SM-412、KWS5440、ZD213、SR-411、STD8728、HI0871,在下文中依次用 V1、V2、V3、V4、V5、V6、V7、V8、V9表示。 20 个试验点:黑龙江呼兰、依安、宁安、嫩江、友谊,吉林洮南、范家屯,河北张北,山西大同,内蒙赤峰、包头、呼和浩特、察右前旗,甘肃酒泉,新疆塔城、和静、石河子、昌吉、伊犁、奇台,依次记为 U1、U2、U3、U4、U5、U6、U7、U8、U9、U10、U11、U12、U13、U14、U15、U16、U17、U18、U19、U20。本文采用莫惠栋先生介绍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方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对试验的小区数据(从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三者的地点间、品种间、品种×地点间都有极显著的差异。
表1 根产量(kg/小区)-品种、地点、品种×地点效应值
2.2 甜菜品种的适应性分析
利用原始数据求得品种主效应值(Vi)、地点主效应值(Uj)和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值 (VU)ij列于表 1~3。 利用LSD值分别测验表1~3的Vi间和同品种(VU)ij间的差数。
2.2.1 根产量 品种V2的主效应值最大,与其它品种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品种V9的主效应值高于品种V1、V3~V8,与 V5比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其它品种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V5的主效应值高于品种V1、V3、V4、V6~V8,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篇幅所限,其余品种不再赘述,详见表 1。
品种V2在U4、U13、U14、U16、U17试验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U4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其它试验点,与在U2、U6、U7、U11、U18点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13和U16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U1~U3、U5~U12、U15、U17~U20点,与在 U2、U6、U7、U11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 U14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3、U5~U13、U15~U20点,与在 U2、U6、U7、U11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 U17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3、U5~U12、U15、U18~U20点, 与在 U2、U6、U7、U11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V9在U8、U11、U15、U16、U17试验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U11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其它试验点,与在 U1~U7、U9、U10、U12~U14、U18~U20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在 U16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U1~U10、U12~U15、U17~U20点,与在 U1~U5、U7、U9、U10、U12~U14、U18~U20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 U15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10、U12~U14、U17~U20点,与在 U2、U4、U5、U7、U9、U13、U14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 U17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10、U12~U14、U18~U20点,与在 U2、U4、U5、U7、U13、U14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在 U8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7、U9、U10、U12~U14、U18~U20点, 与在 U2、U4、U5、U7、U13、U14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品种 V5在 U17、U18、U20试验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U20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其它试验点,与在U1~U4、U7~U15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 U18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17、U19点,与在 U8~U12、U14、U15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17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U1~U16、U19点,与在U8、U10、U14、U15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详见表1。
2.2.2 含糖率 品种V1的主效应值最高,与品种V7比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余品种比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V7的主效应值仅次于品种V1,与V4比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品种 V2、V3、V5、V6、V8、V9比其效应值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 V4的 主 效 应 值 高 于 品 种 V2、V3、V5、V6、V8、V9,且差异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V3的主效应值高于品种 V2、V5、V6、V8、V9,且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余者主效应值较低。
品种 V1在 U3、U4、U11~U13、U20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U11点的互作效应值最高,与在 U2、U6~U10、U14~U19的互作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13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除 U11之外的其余试点,与在 U2、U6~U10、U14~U17、U19的互作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12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U1~U10、U14~U20点,与在 U2、U6~U10、U14~U17、U19的互作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20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10、U14~U19点,与在 U2、U6~U10、U14~U17、U19的互作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4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3、U5~U10、U14~U19点, 与在 U2、U6~U10、U14~U17、U19的互作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3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U1、U2、U5~U10、U14~U19点, 与在 U2、U6~U9、U14~U17、U19的互作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V4在U12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U12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其它点,与在 U3~U5、U7、U11、U15、U16、U19的互作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2.3 产糖量 品种V2的主效应值最大,与其余品种比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V7的主效应值仅次于品种 V2, 与品种 V1、V3、V4、V6、V8、V9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 V5的主效应值高于品种 V1、V3、V4、V6、V8、V9,与品种 V1、V3、V4、V6、V8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品种 V9的主效应值高于品种 V1、V3、V4、V6、V8,且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详见表3。
表2 含糖率(%)-品种、地点、品种×地点效应值
表3 产糖量(kg/小区)-品种、地点、品种×地点效应值
品种 V2在 U13、U15、U16、U20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 U15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其它点,与在 U1、U2、U5~U12、U14、U18、U19的效应值比差异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在 U16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14、U17~U20点,与在 U1、U2、U5~U7、U9、U11、U19的效应值比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 U20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 U1~U14、U17~U19点,与在 U2、U5~U7、U9、U11的效应值比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 U13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U1~U12、U14、U17~U19点,与在 U2、U5~U7、U9、U11的效应值比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 V7在 U4、U11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U4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其余试点,与在U2、U8、U14、U16、U20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11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除U4之外的其余试点,与在U2、U14、U16、U20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种V5在U17、U20点表现出了特别好的适应性:在U20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其余试点,与在U1~U6、U8~U16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U17点的互作效应值高于除U20之外的其余试点,与在U4、U10、U12、U15的效应值比分别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详见表3。
2.3 参试品种的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稳定性测定
利用方差分析结果和表1~3数据求得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的稳定性统计数——品种×地点互作方差估值(iK2vu)和变异系数(iCVvu),并将其和根产量平均值、含糖率平均值、产糖量平均值、品种主效应值列于表4。
2.3.1 根产量 从表4看出,品种 V2、V3、V4、V5、V7、V8的iCVvu水平较低,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V7的iK2vu也较小,更为稳定,适应性更强;品种V1、V6、V9的iCVvu水平相对较高,iK2vu较大,稳定性差,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从平均根产量和品种主效看,根产量水平排在第一位的V2,丰产性状好,且iK2vu和iCVvu都较小,说明该品种是丰产且稳定的品种;根产量水平排在第二位的V9,丰产性状较好,iK2vu和iCVvu也都较大,说明它有一些特别适应和不适应的试验点应引起注意。
2.3.2 含糖率 含糖率的iK2vu和iCVvu水平都不高,所有参试品种都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尤以V7、V5更为稳定,适应性更强。从平均含糖率和品种主效看,含糖水平排在前三位的V1、V7、V4高糖性状明显优于其它品种,需要高糖型品种应优先考虑。
表4 参试品种产质量主要统计参数
2.3.3 产糖量 品种V2~V5、V7、V8的iK2vu和iCVvu水平较低,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尤以V3、V4、V7更为稳定,适应性更强。品种V1、V6、V9的iK2vu和iCVvu水平相对较高,稳定性较差,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从平均产糖量和品种主效看,品种V2、V5、V7产糖量排在前三位,产糖性状好,稳定性强,很有使用价值;品种V9的产糖量性状较好,但稳定性较差,应用时应慎重选择使用地点。
3 结论
品种 V2、V3、V4、V5、V7、V8的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都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有广泛的适应性。 品种V2、V5、V7的产糖量水平较高,且稳定性好,在生产中有较大的使用价值,应考虑优先使用。品种V9的根产量水平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品种V1、V4的含糖率水平较高,并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需要高糖品种的地区,可优先加以利用。笔者认为生产中应以适合当地生态条件,产糖性状好的品种为主栽品种,个性化品种为辅栽品种,合理搭配种植,以期获得稳产高产。
[1]莫惠栋.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方差分析[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3,4(4):49-55.
[2]马育华.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基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38-468
[3]柏章才.第六届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部分品种稳定性分析[J].中国甜菜,1995(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