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领导调整:一次战略性人才准备
2011-07-25蔡霞
蔡霞
每届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的一两年,人们都会注意到地方高层干部密集调动,这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目前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62位主要党政领导人中,有20多位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变动了职务。这一轮干部变动,不仅仅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也是为形成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而进行的通盘谋划,甚至是为培养和产生今后几十年里,执政党高层领导力量而做的战略性人事准备。因此,这一轮调整省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特点非常鲜明。
基层!还是基层!
在这轮调整中,有一些长期在基层和群众工作部门工作的同志走到了省级主要领导岗位上,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新现象。这表明,选人用人不再是机械、片面地重年龄、重学历,而是更注重干部的工作经历。
目前62位省级干部不仅在年龄上是合理的梯队结构,而且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干部的年龄、学历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要承担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重任和巩固党执政的基础,更多地需要干部在实际工作经历中形成的能力水平。这种经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长期的基层实际工作经验,二是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讲,当前和今后领导干部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光靠书本知识是很难应对现实挑战的。总结干部成长的规律,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意见》。实践证明,经历过长期基层磨练出来的干部不仅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而且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和把握更深刻,社会经验和政治智慧也更丰富。
从这些省级主要干部的工作经历看,他们当中有的从工人、农民干起,有的长期在基层单位、艰苦环境中工作,有的从基层干部到厅局级岗位经历了20多年时间。有的在担任正省级领导之前,在副省级职位上工作时间也至少有10年以上。
注重干部的群众工作经历,也是这轮调整中选用干部的一个突出现象。在当前,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内高层领导干部会议上突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工作,使为群众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实质内容,在服务中达到加强社会建设等目的,这都含有夯实执政基础的意味。所以,这轮有的省级主要领导是从工会、妇联、共青团系统走出来,非但不奇怪,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过去有一种模糊认识,觉得党的群众工作部门历来不占据权力舞台的中心,所以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干部,一般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在这一轮调整中,一些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走到了地方核心岗位,这凸显了执政党对自身执政根基的重视。
与新中国共同成长
这一批省级党政主要干部大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他们和新中国一起成长,亲身见证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所有历程。一方面,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的奋斗历程比较熟悉,受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教育比较扎实;另一方面,他们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受益者、参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改革开放给了他们更广阔的人生舞台。由此决定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自己在亲身经历、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深刻认识,有着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他们以往的工作看,他们中许多人工作有魄力,勇于面对复杂问题和各种挑战,既敢于碰硬,又非常讲求工作实效。他们在过去厅局、副省的位置上都有可圈可点的政绩,这些政绩很好地展现了他们的能力水平,是他们走到现在位置上的重要支撑。
同时,他们大多有在国外学习考察的经历,有些甚至在国外获得学位。这使得他们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创新思维、观察分析问题的时代意识和思想解放的鲜明品格。他们高度重视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运用新的知识和工具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呈现出现代政治人才的风格特征。一个很好的例证是,他们高度重视运用互联网,拓展联系群众、沟通群众的新渠道和新空间。他们中不少人履新后,即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符合地方实际的工作思路,敢于并善于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从而显示出他们过人的政治才华。
具备政治家的要求素质
从这轮调整省级党政主要干部的人员情况看,这不是简单地配备省级领导班子,而是以他们都应该成为治国理政的政治家来要求的。之所以如此高要求,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国本身幅员辽阔,我们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规模、国土面积、资源储备都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在各自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情况本身就相当复杂。所以,省这一级所肩负的不是简单的区域性领导管理职责,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治理。对于省级党政主要领导来说,必须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本事。
二是,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上走过了经济起步和起飞的阶段,进入了中国社会快速而深刻的全面转型阶段。这个阶段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矛盾错综复杂、并且高度关联交织的时期,也是执政党面临极大风险和挑战的时期。省级主要领导要努力提高统筹兼顾的本事,配套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并要有处置各种突发风险与意外情况的能力。同时,各个省市区的改革发展状况不仅在当前而且在未来都对整个国家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他们不仅仅是国家政权系统的所谓中层官员,而应该是既能够高瞻远瞩地把握全局、把握长远,又善于不失原则、灵活权变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复杂问题的政治家。
三是,从“木桶短板”原理 和“协调平衡”原理看,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取决于党和政府能否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使这些问题和矛盾不至于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短板。同时,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型社会来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区域内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既要承认这一客观规律,又要尽量寻求协调平衡发展的空间,制定与执行引导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政策。这就要求一个省部级领导像管理整个国家那样去思考和解决本区域内的问题,并且清晰把握本区域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这两年调整省部级主要干部,呈现出跨区域流动和上下流动的特点。一些以前在浙江、江苏、上海等东南发达省市工作的领导被调到西南和东北去工作;西南和东北的干部到东部去工作,中央部门的干部下到地方去工作。这样的跨区域调动和上下交流,从眼前看,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好地推进各地的工作;从未来看,有了多地域、多部门工作经历的积累,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国情,承担起走上中央领导岗位、肩负领导整个国家发展的执政重任。
代际传承和接替是关键
要保证一个政党事业发展的连续性,就需要有政党领导骨干力量的代际传承。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已经经历了好几代的干部更替。实现党的事业代际传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政党的干部队伍朝气蓬勃、新人辈出。这是一个政党富有生命活力、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政党最高层的领袖人物,必须是经过各级岗位长期磨砺而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必须要积累相当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也需要经过政党组织长期的培养与考察。这就要求党着眼于长远,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和发现大批年轻干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而,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对县处、厅局到省部级的后备干部培养做了一个整体性的安排。
要成长为政党最高层领导集体的成员,省级主要领导岗位的锻炼和磨砺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关键阶段。事实上,之前在歷届党的代表大会上被选举进入党的中央核心领导层的,有相当部分是在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岗位工作了若干年,然后上去的。2009年以来的这一轮调整,担任省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干部绝大多数出生于1950年后。尤其是2010年以来调整成为省部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是清一色的“50后”,其中还包括4个“60后”的年轻领导干部。从目前的情况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现任的省级党政主要领导中有一些人达到退休年龄,有一些人将进入中央领导层,相信那时还会有新的人事调整,它的基本趋势是实现党内干部的代际传承和接替。(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